□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幼兒園 王彩玲

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活動中,幼兒園的科學領域活動內容是幼兒了解世界、認識周圍環境的基礎,是幼兒獲取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應以幼兒的生活為出發點,跟隨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目標,將幼兒科學領域所學習的內容貫穿于幼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此提升幼兒從科學領域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的能力,實現幼兒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幼兒主動探究的能力,讓科學教育融入幼兒生活,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目標的內容主要跟隨教育改革的要求,為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均衡、全面發展,是通過教師認真鉆研教學內容,仔細分析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根據具體活動內容、具體教育活動環境所制定的。
科學領域的教學目標內容不同,但根據不同課型,為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提升教育活動效果,科學教學目標的層次劃分大致相同,將幼兒科學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針對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引導幼兒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對科學事物的內容有初步了解;第二個層次針對幼兒的情感發展水平。主要培養幼兒能夠大膽表達問題、勇敢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層次針對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大致為3 至6 歲,各項能力均處于待發展階段,所以第三個層次也是活動開展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培養幼兒動手實踐能力、主動思考能力等。
幼兒園學習階段是幼兒最寶貴的學習時光,是幼兒各項能力健全發展的基礎,對幼兒未來生活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樹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幼兒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繪本內容,結合班級幼兒實際發展情況,合理、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以此促進幼兒的各項能力不斷提升。
幼兒年齡較小,生性好動,容易被周圍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師應結合幼兒這一發展特點,積極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需要根據幼兒年齡比較小的事實,不能將活動內容強加給幼兒,否則會讓幼兒降低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增添學習壓力,讓幼兒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應積極營造適合幼兒發展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氛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參與活動的意愿,讓幼兒在適宜的活動環境中大膽想象,自由表達,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還因為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用聲音或新鮮事物刺激聽覺和視覺,以保證活動效果,所以教師應根據具體的班級環境和幼兒園環境,為幼兒布置科學活動室、植物角等科學環境,為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素材。
以“我喜歡的小動物”為主題的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室墻壁上粘貼動物的圖片和名字,在手工室展示動物的立體模型,以此加深學生對動物的了解,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還可以在班級的植物角、動物角養一些小植物、小動物,鼓勵幼兒每天觀察植物的發展情況和動物的運動情況,加深幼兒對植物、動物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根據幼兒喜歡新鮮事物這一特點,在班級或活動室內陳列的事物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及時進行更改,使幼兒既能在課上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也能在課下學以致用,增強幼兒所學的科學知識與幼兒實際生活的聯系,促使幼兒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由于幼兒的成長環境、性格、能力、認知等不同,所以幼兒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發展水平呈現不同,但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每一位幼兒,應平等、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幼兒,明確幼兒是處于發展階段的人。也正是由于幼兒的各項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很多幼兒不知該如何參與活動、如何表達,所以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應積極為幼兒營造溫暖的課堂氛圍,運用溫柔的語言或輕柔的動作安撫幼兒的情緒,在循循善誘中讓幼兒了解教育的意義。幼兒對外界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也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師的行為和品性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為實現科學教育的最優化,教師應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營造輕松、愉悅的交流氛圍,積極為幼兒構建交流平臺,引導幼兒大膽表達。
以“我家里的植物”為主題的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為例,由于幼兒的語言尚處于發展階段,幼兒會出現拒絕表達或表述不清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溫柔的語氣鼓勵幼兒進行表達,或用簡單的身體接觸,如摸摸幼兒的背或拉拉幼兒的手,以此安撫幼兒不安的情緒,平復幼兒的心情,引導幼兒進行介紹。對于幼兒表達的想法,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不要否定幼兒的想法,使幼兒樹立自信心。教師應弱化幼兒在交流過程中的錯誤,允許幼兒表示不同的想法,認可學生的求異思維。久而久之,幼兒在這樣的活動氛圍中,能養成愛思考、愛發言、愛學習的好習慣,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有自然現象、人類、動植物、物質世界的現象以及現代科技等,內容覆蓋面廣泛且知識含量較大。為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實現高效、快速地培養幼兒的能力,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入手,選擇幼兒在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展科學活動,拉近幼兒與生活的距離,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在生活中深化在科學活動中所學知識。幼兒園是幼兒初步接觸學習的地方,幼兒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思維將會伴隨幼兒整個學習生涯,對幼兒未來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為了提升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穩固幼兒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積極拉近幼兒與教育活動之間的距離,不給幼兒增添學習壓力。
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應選取幼兒在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作為教學素材,淡化幼兒課堂意識,增強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了解到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知識,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幼兒在生活中主動思考的能力。讓科學活動回歸幼兒的生活,就是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實際生活,引導幼兒學會關心生活,學會用簡單的語言介紹或是解釋周圍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自主選取素材。
以“我眼中的樹葉”為主題的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為例,樹葉的形狀各有不同,所以多數幼兒家門前的樹葉都是不同的,每一位幼兒眼中的樹葉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展前一天要求幼兒從家里帶幾片自己喜歡的葉子作為學習材料。活動材料取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會讓幼兒對即將開展的教育活動充滿期待,更樂于參與活動,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知識是為了服務生活,所以教師應積極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選取科學教育資源,為幼兒搭建知識與生活的橋梁,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1.科學性和趣味性并存。
幼兒認識、了解事物的方式多數來源于直接體驗,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認識也是如此。但科學知識雖來源于生活,卻也高于幼兒的生活,科學活動要起到開闊幼兒的眼界、發散幼兒的思維的作用。所以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要積極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對科學材料能夠動手觸摸、用感官感受,加深幼兒對科學事物的表象認識。由于幼兒新鮮感持續時間較短,偶爾會覺得科學活動枯燥無味,所以教師應積極選取一些趣味性較強的科學材料,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所選取的材料不能只注重趣味性,如果只注重趣味性,會降低材料本身的科學意義,但是也不能只注重科學性,否則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所以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選擇富有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實現科學材料的真正價值。
2.選取層次性科學材料,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在選取科學材料時,還應該注意層次性。幼兒處于3 至6 歲階段,各項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作為幼兒每日朝夕相處的教師,應了解幼兒發展需求,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為幼兒制定不同的目標,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幼兒在科學課堂中可以說完整話,促進幼兒表達能力的發展;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幼兒可以獨立進行動手實操,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所以,為促進幼兒在富有個性化的、不同層次的科學活動中實現能力提升,教師應給幼兒分發不同層次的科學材料,以此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可以在不同層次的科學材料進行積極互動,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
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幼兒的個性發展,以“廚房用具”為主題的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為例,由于廚房用具的難易程度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熟悉的用具,這就比較容易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容易讓幼兒在活動參與中提升自信心,滿足探究欲望。同時,教師為幼兒選擇的科學材料要富有挑戰性,因為當科學活動材料低于幼兒的現階段發展水平時,幼兒會失去探究欲望,所以科學材料的選擇既要與幼兒現階段發展情況相符,對幼兒來說又要有難度,這樣才能激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探究活動開展時,嘗試為幼兒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帶給幼兒成就感。總之,為了實現不同階段幼兒各項能力的均衡發展,教師應關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待發展的能力,讓幼兒在把握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參與多層次的科學教育活動,推動幼兒認知結構的完善。
幼兒處于各項能力待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積極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究能力,提升幼兒對知識的探究力,推動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科學活動是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教師應該讓幼兒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以此促進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實現各項能力的發展。
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幼兒提出探究性問題,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得出結論。幼兒的想象力豐富,為避免幼兒提出的問題過于偏離課堂內容,教師可以與幼兒合作提出探究問題。提出的問題,既要符合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要有探索的空間,既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有聯系,又要高于幼兒的實際生活,這樣才可以激起幼兒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積極動腦思考,提高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在探究活動進行時,教師要及時巡視,但不要過多干擾幼兒的行為。因為科學活動是讓幼兒親自體驗。教師要留心關注每一位幼兒的神情、行為和交流情況,了解幼兒在探究中的不足之處,在幼兒出現偏離探究問題較嚴重的情況時,及時介入幼兒的探究過程,規范幼兒的行為,以富有引導性的語言指導幼兒思考。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幼兒嘗試獨立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為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及時記錄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盡管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記錄過程也不夠清晰,記錄的結果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但是教師依舊要鼓勵這種行為,因為這些記錄就是幼兒在獨立探究過程中所收獲的知識,是原有生活積累和現階段的科學操作的結合。同時,教師應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進行不同方式的記錄,引導幼兒主動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在科學活動結束后給其他幼兒分享,這樣既能保證幼兒科學活動探究的效果,又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幼兒時期是幼兒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發展關鍵期,認真鉆研教材、繪本等科學資源,在每一節科學活動中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跟隨課堂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教師需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積極探究問題、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獲得主動學習的能力、大膽表達的能力以及勇敢探究的能力,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均衡發展,為以后的學習生涯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根據幼兒的興趣所在,構建符合幼兒發展的、趣味性較強的科學教育活動,提升幼兒對學習科學的熱情,加深科學知識與幼兒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以此讓科學教育活動與幼兒的生活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