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實驗中學 傅金春
歷史是中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學科可以帶領學生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培養學生探索世界的能力,在學生成長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課堂教學為第一課堂,為歷史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手段,也是教師以教材及教育大綱為依托,有組織、有規劃地開展課程教學的基本行為。但僅以課堂為主要陣地的教學模式難以很好地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且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歷史第二課堂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是以教師為引導、以課余時間為主所開展的相關歷史教學活動。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第二課堂內容更為豐富、更加開放,其在開闊學生歷史視野、提升學生興趣、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能夠更好地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改善傳統歷史教學不足的有效手段。為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第二課堂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需要加以重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以有效提升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鑒于此,文章就初中歷史第二課堂作用入手分析,提出初中歷史教學開展第二課堂的策略。
第二課堂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形式非常豐富,是歷史課的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相互補充、相互輔助。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主要以教師集中指導為前提,由骨干學生組織、帶頭,以個人分散活動為主,歷史智力競賽、拍攝文物古跡、課外閱讀、參觀訪問、專題講座、社團活動等均屬于課外活動的范疇。初中歷史第二課堂教學能夠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和價值,具體可以歸納為下述幾個方面:
初中歷史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相互輔助、緊密關聯,但相較于第一課堂而言,第二課堂的內容不受課時及教材內容限制,更為靈活多樣,更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教學為例,受限于課堂時間、教材內容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一些歷史細節、涉及的歷史故事等缺乏拓展,而這些部分恰恰是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以該科教學主旨為中心,組織學生開展第二歷史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后借助“影像史學”開展“專題研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可以拓展學生對“秦統一中國”相關知識的了解,豐富其知識面。
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已經不容置疑,而興趣的形成多是在積極探究或參與某種活動時所產生的認知情形,其本質和“求知欲”相同,是對相關內容學習的內在需求。傳統歷史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再加上學生需要機械背誦知識、大量做題,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以及枯燥的學習模式下,難以真正形成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有所不同,其活動的開展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并且有更強的探究性、實踐性,能夠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在“歷史智力競賽”中,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擁有豐富歷史知識帶來的成就感、自信感,從而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參觀革命遺址、名勝古跡時,則能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學習體驗,這些都可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持久、穩定的興趣。
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僅依靠課堂還不夠,因為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歷史課堂教學多是教師單方面講解重點內容,學生則跟從教師節奏被動接收知識,在課后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模式對學生能力、智力的發展不利。而第二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多樣化學習活動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鍛煉能力,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好感,還可以實現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問題思考及探究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歷史第二課堂的開展,對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作用的發揮有促進作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入了解歷史知識、歷史內容的機會和平臺,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相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情感體驗,在無形中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比如,開展“革命先烈遺詩朗誦會”社團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革命先烈生平、朗誦革命先烈詩作的過程中了解革命先烈思想情感、英勇事跡,從而在無形中實現對紅色文化的滲透,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歷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第一課堂是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陣地,側重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教學,強調扎實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的掌握。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能夠彌補第一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可以進一步豐富歷史課堂內容。兩者之間是統一的、互補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具體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從歷史教學目標來看,歷史第一課堂的主要任務在于依托教材大綱為學生提供歷史文化基礎知識講解,以促使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歷史事實等形成了解和掌握,為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歷史第二課堂同樣以這一目標為中心開展的教學活動,但相對于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而言,第二課堂內容更加細化,更具有深度和廣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能夠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探究中分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獲得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從教學內容來看,第一課堂內容以歷史教學大綱為依據進行內容篩選,而第二課堂內容相對更加靈活,強調學生自主進行相關資料收集整理,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展開內容的進一步分析。雖然形式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其核心本質都以教材內容為主。此外,新課改強調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第二課堂的開展同樣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兩者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統一性。
從教學情況來看,第一課堂是第二課堂的基礎,第二課堂則是第一課堂的補充。第一課堂是教室為主,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難以滿足學生對知識深入探究的需求。第二課堂的開展則能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在課外探究中獲得更豐富、全面的歷史知識,還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強化。此外,第一課堂需要全面全體學生,第二課堂則能根據學生實際學情,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更利于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雖然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統一性、互補性關系,但兩者之間也存在有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現在中學時期學生學習內容增加、任務加重,學習時間緊張,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教材內容的學習。第二課堂的開展同樣需要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容易與第一課堂出現時間上的矛盾性。隨著年級的升高、中考壓力的增大,部分學生及教師會產生第二課堂是浪費時間的認知,這是阻礙第二課堂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第二課堂的形式多樣,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都是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形式,也是促進第二課堂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組織保障。為此,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成立相應的“歷史學習小組”,或組織學生以年級為單位,成立專門的“歷史社團”,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更多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共同學習、參與社團活動,從而構建歷史第二課堂。在組織開展歷史社團活動或歷史興趣小組活動時,教師應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根據學校情況、學生情況、活動內容,配合活動小組負責人進行活動計劃制定、時間制定,以保證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真正從活動中獲得鍛煉及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著力培養歷史學科學生骨干,并由骨干成員協助教師開展班級、年級或全校等歷史學習活動,為其能力鍛煉及豐富歷史學習活動創造條件。
在重大節日、傳統紀念日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社團或興趣小組為單位開展歷史學習活動、歷史專題研究活動,在豐富學生歷史學習體驗、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滲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培養。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歷史競賽”活動,活動可面向全體學生,利用學生求勝心理強的特點調動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競賽中擴大歷史知識面,獲得能力提升。歷史競賽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比如可以通過“有獎征答”方式進行,也可通過“智力測驗”方式開展,或學習流行的競賽類節目形式開展“班級挑戰賽”等,通過多樣化的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需要配合社團人員或者興趣小組人員做好競賽準備工作,如給學生提供素材、給予學生活動指導等,以保證活動效果,促使歷史第二課堂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影像史學逐漸融入中學歷史教學,成為歷史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影像史學即以視覺影像材料及影像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視聽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歷史文化產品,其中碑文、書畫、古建筑、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化過程及成果,傳統節慶、傳承技藝、民族特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公共媒介音像作品等均屬于影像史學的范疇。將影像史學應用到初中歷史第二課堂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歷史教學以文字為主的靜態教學方式,通過播放相應影像史料,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視覺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及記憶,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通過歷史社團或興趣小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秦統一中國”為研究課題開展研究活動,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和“秦統一中國”相關的影像史料及相關知識,并對搜集的內容進行匯總整合。利用影像史學資源開展歷史第二課堂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搜集相關影像史料的過程中對秦統一中國形成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還可以讓學生在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的鍛煉,在全面了解秦統一中國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對綜合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都有積極意義。
假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拓展課外學習活動、豐富知識閱歷的重要階段。對于初中歷史學科而言,假期是歷史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黃金時間。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假期歷史作業的設計,通過特色歷史作業積極推動第二課堂開展,充分發揮歷史第二課堂的教學價值,讓學生通過完成假期特色作業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了解,獲得歷史素養的提升。
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到本地的歷史博物館、革命文化遺址進行探訪,或為學生布置“研究性課題”類假期作業。教師可要求學生從教材知識內容出發,以某一歷史事件、歷史階段為主題,借助“影像史學”方式,多渠道、多方法搜集相關歷史知識,通過文字史料、靜態圖像、動態影像等不同素材的結合補充,達到“以圖證史”“以影像史料輔助學習”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思維能力,感受影像史學所帶來的更真實的歷史體驗,促使學生形成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再者,教師還可以立足“影像史學”為學生布置特色假期作業,如觀看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玄奘之路》《二次大戰啟示錄》等,讓學生跟隨視頻的腳步,走進歷史的長河,深入感受中國文化的燦爛及悠久歷史。
總而言之,歷史第二課堂的價值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其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在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及形式、拓展學生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教師對第二課堂的認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仍未達到理想效果,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究,以充分發揮歷史第二課堂的教學價值,推動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