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蓼泉鎮中心小學 安冬梅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及減輕課外培訓壓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語文作為小學重要基礎學科,特別是鄉村小學,其教學模式的改革尤為關鍵,不僅影響教學質量與效率,還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文化素養。在“雙減”政策影響下,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和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注重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把素質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減緩學生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其具備濃厚的文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進創新的教學理念,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積極探究“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途徑。
“雙減政策”的實施并非讓學生輕視學習,也不是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而是讓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加深學生在課后的鞏固效果,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把“雙減”政策和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也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愛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還可以優化學生的課后復習質量,賦予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從而沖破傳統教育理念的禁錮,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升其學習能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減輕課業壓力,確保學生的身心可以健康發展,其作為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內涵,與學生健康生活的理念存在共通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貫徹落實“雙減”在學生思維和語文應用能力上,依據不同的年級對課業內容和方式進行重新設計,使教學工作的實用性有所提升。比如,“雙減”政策指出: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等。教師需要對總體的作業量進行管控,轉變教學重心,從原來的單純布置作業轉變為教授學生學習,從注重結果轉變為更加關注過程,繼而達成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這與核心素質中促進小學生健康生活、個性化發展等各項要求相符。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次考驗,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教”與“不需要教”進行有效整合,最終達成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的成效。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興趣愛好有所不同等,學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包括文化素養、情操、審美及口語交際等。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需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讓語文教學工作更具深度,滿足不同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所以,落實“雙減”政策,不但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也是全面發展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
“雙減”政策針對學科培訓教育機構進行嚴格審批,嚴禁出現超前的課業培訓等占用學生課余時間的培養方式,把教育的主陣地回歸到課堂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目前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有效管控授課時間、教育好每一名學生,把“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將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細化課后的作業量、逐步構建完善的教育機制、緊抓課堂教學質量等作為教師開展高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確保其發揮應有的作用,促使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可以健康發展。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質,拓展專業發展領域,讓“雙減”政策落實到小學語文每節課的教學中。
“雙減”政策可以避免小學生因為課業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問題,減少整體的作業量,縮短完成作業所需時間,防止布置重復、無用功的作業。教師要對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充分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合理應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布置差異性的作業,達成學生因為感興趣繼而自主進行學習的目的。基于“雙減”政策的落實以及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雙重任務,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創新作業形式、收集家長的信息反饋、對作業形式進行細化、綜合學生的具體學情等,達成創新小學語文作業的目標,對常規作業和實踐作業的占比進行合理分配,對“應預習”與“需復習”的作業總量進行調整,使作業形式更加豐富,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設計高質量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學內容,實現師生在“雙減”之下的共同進步。“雙減”政策對學習、生活、教育三者的關系進行重新調整,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做好課后服務的整合與實施工作,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對象的不同,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綜合教學建設需求,彌補語文課堂教學的缺陷,組織多樣化的主題教育活動,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雙減”政策的落實,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后時間進行合理安排,自主參與到語文閱讀中,保障小學語文的教育品質,便于搭建良性的語文教學生態,讓小學生可以在趣味性的教學環境中高效學習。
理念先行,不僅是讓教師了解相關的“雙減”政策內容,還是讓學校和家長進行溝通,介紹“雙減”政策的實施規范,讓學校和家庭之間形成共性的認知,確保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教學活動中堅持理念先行,首先要解決家長的思想顧慮,使其意識到“雙減”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之間的關聯性,明確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區別,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學校通過在校園官網、校園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等網絡渠道,積極推送“雙減”政策的內容,確保家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雙減”的實施意義。推送內容主要以什么是“雙減”、“雙減”對中小學生產生哪些影響、各學科如何落實“雙減”等為中心,結合平臺評論互動功能,為家長解答疑惑,積極轉變家長的理念。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落實“雙減”,小學語文教師需組織開展“堅持理念、素養優先”座談會,設置“雙減”“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等話題,制定小學語文作業在作業設計、分層布置、愛國教育等具體實施方案。教師可以提前將所有計劃告知家長與學生,再采取家長、學生對教學規劃提出的合理意見,以此達成家校共育推進“雙減”政策,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豐富作業形式,保障學生個性化發展。
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更加關注課堂成績,側重最終成果,認為分數是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對學生的素質理念帶來不利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有優化教學目標,讓課后作業更加多樣化,不再單純地停留在紙質作業上,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在上課的過程中充分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有效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拓展學習。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此為突破點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促進其自身核心素養的提高。“雙減”政策的落實,教師需優化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多元化,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熱情,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語文教學學習體驗。
以《彩虹》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彩虹”的圖片或視頻,通過生動有趣的影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及時糾正字音,讓學生了解產生彩虹的原理。課下拓展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分組模式,小組內的成員可以根據彩虹的成型特點做實驗,以便模擬“制造”彩虹,以加深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身邊熟悉的事物,將其和化學、物理等內容聯系到一起,鼓勵學生觀察、分析、實踐,使學生養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進一步鍛煉其動手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縮減課后作業的“量”,是讓學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進行自我發展。語文學習是知識累積的過程。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需圍繞“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為教學設計框架,增強學生閱讀興趣、寫作愛好及文學鑒賞力。同時,課后壓力的減弱間接延長了學生課余活動的時間。教師需跟家長積極溝通,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在班級定期組建“讀書分享”。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在課前布置相關的教學活動,要求每4 名學生為一組,各組員需要負責主持人、名人名言、成語故事以及優美語句的鑒賞,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搜尋文章選段、名人名言、小故事等課外資料,讓學生通過記錄、摘抄等方式,說出推薦讀物的感悟,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為“自主學習”,以提高其詩詞鑒賞能力,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良性發展。“雙減”政策的出臺,讓閱讀活動的開展有了更加充足的時間,不僅避免了課后語文作業化現象,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落實“雙減”政策,需要堅持素養優先的原則,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其更關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其核心素養,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側重于實踐,回歸于生活,逐步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教師需優先依據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主導,明晰落實“雙減”政策、深化“雙減”政策要求的方向,加快素質教育改革。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風娃娃》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融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感受生活等要素,讓學生搜集和風有關的素材,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擬人和抒情的方式對風的要素進行合理表達。“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時間進行嚴格管控,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布置差異化作業項目,使學生了解到文學素材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繼而熱衷于語文學習。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有效記憶,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對學生采取“題海戰術”,導致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提高教學成績,但長此以往容易暴露弊端,致使學生容易對語文學習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無形中給學生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優秀育人理念,創新工作提質增效,助力“雙減”順利實施。推動“雙減”落實是現代化創新教育手段之一,目的是在切實提高教學時效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以《霧在哪里》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問題:“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有一個謎語,看哪一位同學可以先猜出來,謎面是滿天滿地似白煙,不熏不嗆性子綿,風兒吹來輕輕飄,太陽一曬就不見。”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道:“是霧”。師道:“都答對了,要繼續努力!”肯定的目光、鼓勵的話語給予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其次,教師出示課件,向學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簡介。學生朗讀課文,理清結構,了解文章的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將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最后,教師組織練筆活動,要求學生將文章的寫作手法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以此提升寫作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總之,教師需充分利用課上時間,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貫徹落實理念先行、素質優先的教育理念,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在交流教學經驗的同時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順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