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區第五中學 陳克敏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學習、娛樂、交友、出行、購物等方式。手機、電視作為工具,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其使用低齡化趨勢也成為不爭的事實。據我國一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上網人數已達到一億多人,并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特殊時期全國中小學校開展線上教學,學生網絡使用率幾乎達到95%??梢?,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同時,“雙減”政策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學生課業負擔減輕了,課外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了,電子產品使用率也會隨之提高。那么,數字化時代“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科學管控、如何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有效實施跨學科學習值得深究。以下是筆者基于數字化時代背景關于語文跨學科實踐路徑的研究。
多媒體內容的豐富性是其他任何一種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武俠小說、游戲機、錄像機等媒體的單一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交互性,能把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款多功能的“游戲機”。
中學生處在身心成長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成熟,表現為好奇心強、爭強好勝、不易辨別是非,更重要的是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如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不想辦法克服,而是選擇逃避,在現實中解決不了的就逃避到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發泄。
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我們要積極營造寬松的成才環境,讓學生盡情張揚個性,健康快樂成長;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破除陳舊的教學模式,大膽使用新型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要采取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結合學科特點,探索跨學科學習實踐路徑,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語文教師與班主任合作,在接手班級時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掌握學生信息。問卷調查其中一項“通訊工具”欄中不僅包括爸爸、媽媽的聯系方式,而且也包括“我的手機”一欄信息。根據學生填報家長信息在開學第一周建立家長微信群,并與家長聯系,核實排查班級學生手機使用情況。學生填報信息、家長核實排查,雙管齊下,拿到班級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第一單”。接下來,對學生手機使用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在班中設專崗,交由專崗負責人完成。造冊內容包括學生電話號碼、QQ號、微信名稱等。造冊完畢,電子版一份發班級家長群,紙質一份在班級公示。號召全體同學、教師相互加好友,為以后班級開展活動提供方便,為我們語文教師開展語文系列活動鋪平道路,搭建平臺。
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學生的全面發展?;ヂ摼W時代各種新型的社交軟件、網絡平臺如雨后春筍沖擊著學生的視野,影響著學生的生活。作為新時代教師,應深思該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優勢,借助數字平臺,實現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如何營造以學生個人興趣、各自愛好、各自專長的語文跨學科數字化環境,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針對于此,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1.閱讀打卡與整本書閱讀相結合。
現在的智能手機可謂功能多多,其用途優勢不再多說,單打卡功能就魅力無限。如手機微信中打卡小程序,很適合培養學生諸多好習慣,尤其是良好的閱讀習慣。新學期開學初,語文教師可和班主任合作,通過家長通訊錄建立微信群,把家長拉進“微信打卡小程序”。語文課堂教學中,向全體同學隆重推薦“微信打卡小程序”中的打卡功能。為了吸引學生關注,調動閱讀積極性,筆者自編順口溜,“良好閱讀從今起,21一天不能少。你爭我奪讀起來,賺得積分習慣成”。“微信打卡小程序”使用的具體操作流程為:
步驟一:學生每天放學后,在家中父母監督下拿出固定時間閱讀名著20 分鐘。閱讀形式根據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完成,可以是朗讀錄音5分鐘;可以是閱讀20分鐘后,在作業本上完成200字以上名著內容概述;可以是根據名著閱讀,進行個性化圈點批注。打卡內容包括名著朗讀的錄音、閱讀名著時學生的照片、作業本完成概述的拍照等。形式不限,內容不限,完成項目越多,后期班級激勵性評價積分越高。
以《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為例,指導學生利用“微信打卡小程序”打卡功能,進行推進式閱讀。老舍先生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篇幅比較長,線索又比較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名著閱讀前導時,筆者首先利用大屏幕展示《駱駝祥子》思維導圖,展示內容重點為小說故事情節,即祥子的“朋友圈”。然后號召全體同學每天閱讀3—5 頁,記錄每日閱讀故事梗概,或朗讀錄音,或圈點批注,完成后拍照上傳,并對每日閱讀提出具體要求:記錄故事梗概盡量用原著中的詞語;朗讀錄音要聲音洪亮,有感情;圈點批注圍繞妙詞佳句、刻畫人物手法、語言特色等。最后,把完成的相關內容拍照并上傳到“微信打卡小程序”中。
步驟二:第二天語文課前,由負責統計學生打卡情況的課代表向全班同學通報學生的打卡情況,并對完成優秀的同學提出表揚;由閱讀小組長上臺領“獎”字粘貼,粘貼上墻到班級“閱讀達人”宣傳欄中表彰。
步驟三:挑戰21 天后,由班長和課代表負責統計挑戰成功者,并頒發“閱讀達人”獎狀。同時對閱讀小組整體閱讀情況進行量化考核,進入班級積分賽。
一個學期,21天為挑戰賽,60天為晉級賽,90天為習慣養成賽。一個學期,兩部名著,漸進式推進,階段性評價。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養成了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閱讀鑒賞力也提高了。2020年特殊時期“停課不停學”居家隔離日子里,筆者利用微信向兩個班級家長微信群發出倡議“親子共讀,書海引航”倡議,號召“居家隔離不枯燥,親子共讀真是妙。每日誦讀網上傳,積攢評比哪家強”。
2.美景美拍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
筆者建議學生每周末跟隨爸媽或者相邀幾個小伙伴,走出家門,進行美景美拍。拍照主題,第一要緊扣當下時政新聞、節日風俗、地域特色、節令天氣等,如中秋節,布置學生拍家庭聚餐和賞月場面、拍社區裝扮場面、拍人們商場購物場面;國慶節,讓學生感受時代變遷,拍鱗次櫛比的高樓,拍花團錦簇的街道,拍和諧文明的畫面;霧霾天氣,課上網上查閱霧霾及其成因,然后布置學生任務——拍照,或工業垃圾,或生活垃圾,或冬季取暖等。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學雷鋒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筆者結合《驛路梨花》教讀課文,意在讓學生傳承雷鋒精神以培養更高的道德修養。下面是筆者結合閱讀教學《驛路梨花》如何在班級“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中設計的任務群:
任務一:請你說說小茅屋主人是誰,為什么?結合文章圍繞以下問題展開閱讀:梳理文中出現的人物,說說他們與小茅屋發生的故事;用詞語概括他們是怎樣的人;如果你選,你選誰做小茅屋主人。
任務二:班級就是“小茅屋”,你如何成為班級的主人?讓學生圍繞《驛路梨花》中的雷鋒精神—互助互愛,結合自身優勢、能力,根據smart 目標原則,制定可行性計劃。
任務三:走上街頭,尋找新時代的“雷鋒”。結合創建文明城區活動,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班級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周末走上街頭、走進社區、走入超市,慧眼發現并進行美景美拍:微笑服務、禮貌讓座、文明讓行……拍照后,讓學生以周記形式,或敘事,或說明,或調研報告,記錄美景美拍內容。
3.美篇寫作與五育并舉相結合。
每個月班級中每個同學要匯總自己一個月的美拍照片,精心挑選后,自擬題目進行集文本、圖片、視頻、音樂、美術于一體的美篇制作。然后班級以小組為單位,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在課前三分鐘進行小組展示交流,為期9天(班級53人,6個小組),在班級微信群進行選拔,推選一篇優秀作品。推選出的優秀作品,采取9進5、5進3形式,由班級宣傳部長組織全班同學,利用班會時間進行推選。最后前三甲的美篇作品放入家長微信群、朋友圈中,公開進行投票、點贊,進行最后的角逐。
在倡導垃圾分類活動中,班級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搜集整理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制作成美篇。學生深入社區,走進尋常百姓家,把美篇中垃圾分類知識講給大家,讓垃圾分類著眼實處,落地開花。筆者將以美篇制作為載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以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目的進行的“果蔬生活,自然成趣”居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特殊時期居家的日子里愛學習、愛勞動更愛生活。
筆者利用家長微信群向家長發出征集令:“家長朋友們,居家隔離不隔愛,學校停課不停學。作息學習講規律,家務勞動有創意。如何讓學生在居家日子里愛勞動更愛生活呢。您有哪些好的創意?”集思廣益。就這樣,一場果蔬堆砌畫大賽應運而生!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網絡發布征集令。“各位家長,大家好!今晚我們如約而至相聚在這里,目的是談論一個問題:病毒雖擾亂我們的生活,但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在當下居家隔離日子里,我們怎樣引導孩子們在堅持學習的同時愛勞動更愛生活呢?我們博毅班準備開展一項活動,您有什么好的建議,什么妙招,拿出來分享吧?!边@是筆者在班級微信群發布的征集令。征集令一發出,在線家長們紛紛建言獻策,討論起來。
步驟二:智慧眾籌有妙招。經過一個小時的在線研討,家長智慧眾籌“居家隔離不隔離愛,美食勞動兩不誤”博毅班敲黑板,決定開展果蔬堆砌畫大賽活動?!拔覀兗液⒆討?,不愛勞動怎么辦?”有家長提出反對意見。愛心家長吐槽“再懶的孩子也不會拒絕美食的!”“也是啊,有誰會拒絕美食呢,何況還是經自己手完成的!”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筆者召開班級組長會議,讓組長了解并動員每位組員參與,又在班級學習群分享《石頭湯的故事》,喚醒學生的參與熱情。
步驟三:起草方案定標準?;顒忧枚?,果蔬畫堆砌大賽具體如何操作呢?“誰是主人誰就有發言權?!庇谑窃诎嗉壨瑢W線上會議前,筆者委派勞動部長牽頭召開會議,起草果蔬畫堆砌比賽方案。活動方案著重明確幾點:果蔬畫必須原創,不得下載網絡圖片或抄襲他人。下載或抄襲同學取消參賽資格;果蔬畫制作材料“就地取材,反對浪費”,合理利用好家中現有材料,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果蔬畫必須由本人親自制作完成,爸媽可以適當指導或幫助。制作過程拍微視頻,以防作弊。
在制作美篇中,不僅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熱情,也激發學生創意靈感。如路暢同學在網上曬出的果蔬畫創意:用香蕉作為居家狀態下的人民情況,眾人抱拳挺白衣天使,意味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醫生成為戰士,背后是大家的齊心協力與幫助。香蕉上還有“中國必勝”四個字。左邊用西紅柿和芹菜做成了花兒,意味著春暖花開;董夢然同學果蔬作品《火神山腳下的孩子們》內容是:風雨過后在太陽(雞蛋)的照耀下,天空出現了彩虹(彩虹糖)。綠色的小草代表著中國人民頑強勇敢的精神,怒放的鮮花獻給所有一線英雄,表達對他們的敬佩和感恩;田潤宣同學作品《換上戰袍,化作天使》寓意白衣天使換下蘋果做的新衣,穿上白蘿卜防護服,化作天使,堅定地從家中投入前線。
一場果蔬堆砌比賽,一回動手實踐的操作,一次心靈成長的際遇,點亮了孩子們的心燈:居家隔離不隔愛,勞動實踐又美食。果蔬生活自然趣,驅散焦躁助成長。一場果蔬堆砌畫大賽完美落幕。
以技術為媒,以數字為介,秉持積極健康的教育理念,是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對于當下孩子成長而言,既要擁抱科技,善用科技,又要擁抱自然,擁抱社會,熱愛讀書,熱愛學習。教育工作者需要讓數字技術服務學科教學,以數字技術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力,使其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將數字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使學生在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樹立文化自信,關注并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具備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將數字平臺與五育并舉相結合,在勞動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寫作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美篇制作中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并創造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