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葉 ,王 剛 ,汪玉闌 ,唐 豪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830)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是人才振興。2019 年4 月,教育部、財政部推出的“雙高計劃”中明確要求,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強勞動教育[1]。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職業院校要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礎課[2]?,F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鄉村振興人才的短缺,特別是“一懂兩愛”、愿意扎根“三農”的鄉村振興人才緊缺,這對職業院校的育人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職業院校培養能支撐鄉村振興的人才[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職業院校的學生也迫切想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承擔重要角色。因此,加強勞動教育,提升勞動素質,探究職業院校的勞動教育途徑十分必要。
習近平在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盵4]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5],在勞動教育方面需要發掘勞動資源、構建思想體系、塑造新型人才。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展社會勞動實踐活動時,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將勞動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行動上實踐,從思想上感悟,要將勞動教育養成自覺行動,打造更切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教育方式,培養鄉村人才。
目前,針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落實情況的研究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通過調查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勞動教育的相關話題,發現了部分問題,如何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對該院校未來長期發展、學生思想教育、精神涵養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調查顯示,只有45.8%的學生每周都上勞動教育相關的課程,有但基本不上及沒有勞動教育課程的學生分別占14.0%及13.7%,甚至有26.6%的學生不知道學校有勞動教育課程。數據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高職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安排不足,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宣傳不到位,多為形式主義。
接受調查的學生有96.6%選擇了參與校內寢室衛生教育,占比最多;而選擇勞動教育講座的學生占比最少,只有26.8%。一方面反映了該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形式與內容還不夠豐富,多集中于單一的勞動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反映了該校只注重寢室衛生這樣比較簡單的勞動教育,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勞動思想教育。
學生校外參與的勞動教育形式統計如表1 所示,可見學生在校外主要參加的勞動實踐是社區志愿服務,占比為64.46%;其次是選擇返鄉,占35.54%;選擇企業實習的占29.82%;而在當前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選擇與農村勞動教育相關的“三下鄉”和“支農支教”的學生只分別占28.31%和14.46%。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對鄉村振興所需的農村人才的培養還有待加強,這樣才能滿足我國鄉村振興未來的人才需求。

表1 學生校外參與的勞動教育形式
學生認為鄉村振興工作難度大的原因統計如表2所示,有88.77%的學生認為導致鄉村振興工作難度大的原因是鄉村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才流失導致資本缺失;有67.12%的學生認為鄉村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管理不規范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于促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2 高職院校學生對鄉村振興工作難度大的看法
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對勞動教育作用的看法,結果如表3 所示,82.19%的學生認為具有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健的體格這種利于自身發展的作用,而選擇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的學生占比只有50.14%,相對較低。這說明學生對勞動的作用認知還停留于發展自身,實現自我價值,參加鄉村振興的意愿不是很強烈。

表3 高職院校學生對勞動教育作用的看法
根據調研分析,有大約54%的學生未落實勞動教育相關課程。學校必須重視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教育納入考核當中,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提升其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同時注重創新與發展,推動人才培養的落實。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深刻理解勞動的內涵并積極進行實踐的同時,還需要使其認識“三農”教育、基本勞動知識及勞動法,為“鄉村振興”筑牢思想基礎,從思想上讓學生接受勞動教育,養成熱愛勞動、主動勞動的習慣。
數據顯示,有96.6%的學生認為校內勞動教育以寢室衛生為主。趙章彬(2020)[6]提出:“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睂W校應積極建立完備的勞動教育體系,懂得創新發展,如開設勞動周,以日常生活勞動、校園公共勞動為主。定期舉行勞動知識競賽、文明寢室大比拼、文化下鄉活動等等,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知。
職業院校應將勞動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展社團活動,加深學生對鄉村的認識、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在融合勞動、職業教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向學生輸送正確且有價值、有意義的勞動教育觀念。學生在參與勞動教育活動的同時,應將勞動教育知識實踐于社會勞動中,身體力行地學習勞動、感受勞動、認知勞動[7]。
學生參與“三下鄉”和“支教支農”的占比分別為28.31%、14.46%,愿意主動獻身于鄉村振興的學生較少。高校應該依托于產業協會和產教聯盟,對接縣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農村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結合特色農產品產業,助力學生使用專業知識為鄉鎮企業提供農產品技術指導或服務,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新媒體銷售服務能力,使職業院校學生以專業的知識踐行鄉村振興項目,切實服務鄉村振興。
在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對勞動教育作用的認知時發現,90%的學生都愿意勞動,但是82.19%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健的體格”,這樣的思想是利己主義的體現,應該打破這種觀念,從思想上、行動上教育學生,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甘于奉獻的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提升自己的同時,積極為社會服務,一步步實現人生價值。
88.77 %的學生認為鄉村振興工作難度大的原因主要在于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才流失。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不僅要接受勞動知識教育,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情感,還應該學好專業技能知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鼓勵大學生投身于鄉村,以新興技術支撐企業創新發展,落實技術下鄉、知識共享等環節。
高職院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陣地,未來希望高校繼續探索“勞動+課程”“勞動+考核”“勞動+實踐”等系列教育模式,開展“五育并舉”的勞動教育,將勞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完美結合,建成科學合理全面的勞動教育體系[8]。使家庭、校園、企業“三位一體”聯合協作,個人勞動與個人思想素質完美契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勞動教育發揮了巨大的價值與作用,以鼓動支持為輔,以高職院校學生積極踐行為主,讓青年大學生愿意到落后的鄉村地區去發展、去磨礪心智、去感受工匠精神,從而讓勞動教育更好地落實到人、落實到心,推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時代新人[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