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
摘要:文章主要參考了全國融資擔保行業數據,引用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最后建立多主體收益模型,包括:省級再擔保機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協作銀行、縣市級擔保機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發現,多主體收益的增長與放大倍數提升存在緊密聯系,但增長特征存在明顯不同,而各主體收益并不會受到小微企業再擔保業務占比提高的影響而降低,從融資擔保業整體收益情況看,其代償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若是降低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費率,同時提高風險分擔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擔保與再擔保機構推行費率下調政策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損失。通過深入分析關鍵參數對多主體收益的作用機理,可以促使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更好落實。
關鍵詞:多主體收益;擔保體系;融資;建設機理;動力學模型
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促使小微企業數量日漸增多,而受到企業本身規模、實力等各類因素影響,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建立一個融資擔保系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這一點在發達國家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自1993年我國第一家融資擔保公司成立后,經歷了二十余年的發展,現有擔保機構數量日漸增多,同時,再擔保已經成為擔保功能發揮的關鍵環節,發揮著“分險、增信”的積極作用。對此,我國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的要求,就目前情況看,已經有二十余家省級再擔保機構,在積極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的構建。
一、國內外研究情況
(一)融資擔保體系運營模式
從目前國際主流融資擔保模式看,主要是政府性融資擔保模式,可以細化分為五類。第一,是以多個地方性擔保機構加上中央再擔保機構為主的模式,其中日本、韓國地區最為明顯;第二,通過中央財政出資的方式設立指定機構作為中小企業擔保服務唯一機構,該模式在法國地區尤為突出;第三,在德國各個地區,主要的融資擔保體系運營模式是:多個地方性擔保銀行加上中央/地方財政專項資金補償模式;第四,美國則主要是政府直接操作;第五,主要以中國香港為代表,該地區屬于政府性與商業性結合設立擔保計劃。相比之下,我國融資擔保體系的運營模式,在借鑒日本、韓國模式基礎上,通過再擔保方式促使政府職能得以有效發揮,這也使得再擔保機構成為銜接政府擔保扶持資金的關鍵。
(二)融資擔保體系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7年,縱觀這一時期,我國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融資擔保機構都出現了快速擴大的勢頭,盡管它的發展勢頭很好,但是與西方各國比較成熟的融資擔保體系相比較,我國的融資擔保體系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并且融資擔保行業機構多以小、散、亂為主。第二階段,開始了進一步探索,主要在2008-2014年這一時期,此時的再擔保機構數量已經較為龐大,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因為政策化、市場化規范不明顯,直接限制了國家政策傳導作用、分險增信功能發揮。第三階段,從2015年至今,融資擔保體系基本已經呈現出規范發展趨勢,尤其是國家層面下發明文條例及相關配套制度后,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和推進,至此,全國金融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和省級金融擔保機構三個層次的融資擔保系統基本構成。
(三)擔保體系收益與風險不匹配
從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情況看,存在非常明顯的收益與風險不匹配問題,這導致擔保體系很難全面發揮作用。而多數銀行為了實現穩健經營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積極發揮了銀行自身在擔保業務中的主導地位,試圖少承擔,甚至不承擔任務風險,這種情況下,直接增加了體系風險聚集在擔保或再擔保機構中。從相關研究結果來看,銀行若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承擔風險,有利于降低代償增加對擔保體系產生的不良影響,這種方式雖然會降低銀行的短期收益,但若是立足長遠發展目光,有利因素會更多。不僅如此,在設置風險分擔比例過程中,也要全面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包括擔保費率、擔保比例、再擔保費率、再擔保比例等。此外,適度進行政府補貼、加強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環境的優化,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擔保體系各主體風險和收益比例結構。
(四)擔保體系的風險防控
絕大多數國外學者認為,若有效治理擔保風險,可以通過關鍵要素進行解決。對此,國外一些學者(Mullin,和Toro)將放大倍數對資產價格的杠桿效應作為研究的重點,對放大倍數對提升主體收益與風險放大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也有部分學者(Sohn、Driessen等)立足不同視角,針對企業信貸資金管理問題展開了探討和研究。此外,還有部分國外學者在企業與銀行借貸關系中進行了研究,深入探討了其對擔保體系主體收益的影響與風險治理的路徑。而我國也涌現出大量的學者針對該領域問題展開了各類研究和探討,有學者認為,對于風險治理應當從內部控制、外部防范兩個方向入手實現。另外,也有一些學者立足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角度,深入研究了擔保風險治理機制。
二、多主體收益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一)系統運行情境構建
引入系統動力學模型后,應當分別針對各個主體的收益建立對應的子系統,并構建多主體收益假設情境:第一,假設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將所有的資本金存入協作銀行,以同期市場利率進行計息,此種情況不包含對外投資等收益;第二,再擔保機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可以與擔保機構建立合作,開展相關再擔保業務,此時不考慮股權投資等情形;第三,對于多主體業務運營成本,不納入支出范疇內,只考慮與擔保(再擔保)直接相關的政府財政補貼、擔保(再擔保)費、代償等;第四,在收益中暫不考慮扶持小微企業的社會效益,只針對其產生的直接經濟收益進行研究。
(二)多主體收益因果關系
1. 擔保機構收益子系統
擔保機構主要與協作銀行、小微企業、再擔保機構存在業務層面的合作。當中再擔保機構主要服務于擔保機構,滿足其再擔保的需求,這一過程中,擔保公司需要向再擔保機構繳納相關費用,而擔保公司則主要服務于小微企業,為其提供擔保服務并收取相關擔保費。此時,擔保公司會將資本金存入協作銀行來獲取利息收益。如果擔保過程中發生代償情況,則擔保公司必須依照相關的比例承擔代償損失,與此同時,也需要實施追償機制獲得追償收入。而地方政府在此過程中,需要按照擔保機構代償額,并根據預定補貼率為基礎,為擔保公司提供相應的代償補償金。
2. 再擔保機構收益子系統
在與擔保機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進行業務溝通的時候,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作用是為再擔保機構提供的,滿足其擔保需求,并收取再擔保機構的擔保費。而再擔保機構也可以為擔保機構承擔一定風險,同樣會收取擔保公司相應的擔保費。在此過程中,再擔保公司會將自身資本金存入到銀行中,以這種方式獲取利息收益。在整個過程中,若是發生代償情況,則再擔保公司應當擔負起一定比例的代償損失,并同時開啟追償機制,獲得相應的追償收入。而此時的省級政府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再擔保機構代償額后,按照規定的補貼率給予再擔保機構相應的代償補償。
3.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收益子系統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主要和省級再擔保機構存在業務方面的合作,主要方式就是承擔部分代償風險,對分保公司的擔保險費進行收繳。與其他分系統類似,全國金融保證機構也需要在合作銀行中投入自己的資金。如果出現了代償,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也要按一定的比例來承受代償的損失,并實行代償追償機制,如果被追償成功,則會得到對應的追償收入。
4. 協作銀行收益子系統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協作銀行在與擔保公司、小微企業進行業務往來時,主要就是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獲得利息收入。這一過程中,若是發生代償情況,則協作銀行應當按照自身和擔保公司約定的風險分擔比例,承擔相應的風險。除此之外,銀行應當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再擔保機構、擔保機構存入的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支付給各主體。
三、擔保體系多主體收益模型的仿真
(一)模型檢驗
通過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主體收益進行模型仿真,得到如圖1所示的仿真結果。分析圖結果不難發現,當時間不斷增加后,融資擔保體系內各主體的收益,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穩定上升趨勢,各個主體之間的收益沒有過大差異。從各個主體收益排序看,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收益<再擔保機構收益<擔保機構收益<協作銀行收益。從該仿真結果看,充分證明了擔保體系內各個主體收益和風險承擔存在明顯不平衡情況,其中融資擔保機構與再擔保機構承擔80%的代償風險,經濟效益未能達到預期,相比之下,在擔保體系運行過程中,協作銀行所承擔的風險最少,但其收益是最高的,假設協作銀行沒有風險承擔,則其實際收益將會更高。
(二)關鍵參數的敏感性分析
1. 放大倍數產生的影響
保證其他變量固定不變,對放大倍數進行調節,使其在1×20倍范圍內均勻變化,得到如圖2所示的模型仿真結果。分析圖2可知,當放大倍數提高時,各主體收益也隨之變化,表明主體收益容易受到放大倍數的影響。此外,協作銀行收益、擔保機構收益與放大倍數呈現出正比例關系,從圖中數值看,其增長速率呈現出不斷加快趨勢。綜合這一分析結果,不難得知,其中,放大系數對政府財務和再擔保公司盈利的影響最顯著,并且有明顯的臨界值,因此,應當合理把握好保費收入和風險控制之間的平衡關系。
2. 對小微企業貸款比重的影響
提高小微企業貸款比重調到50%~100%均勻取值,并且保證其他變量不發生變化,得到圖3所示的模擬結果,其中a結果說明,當小微企業再擔保業務比例逐步提高時,擔保機構經濟效益、再擔保經濟效益、協作銀行經濟收益、國家融資擔保機構經濟效益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可在t=30時刻,再擔保機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則存在明顯較為明顯的收益增長拐點,主要是因為小微企業再擔保業務比例滿足了合作要求,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便收取再擔保機構相關保費,從而降低了代償風險承擔比例。而 b模擬的結果表明,在特定的情況下,協作銀行、擔保機構并沒有出現顯著的收入改變,這導致了再擔保機構收入增速顯著提升,但是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收入卻出現了顯著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為一些主體指明了方向,進一步明確了從事主業的發展方向。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 提升放大倍數,有利于促進多主體收益增長,并且在增長特征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這兩個行業的利潤,呈現一個“倒 U形”曲線,當利潤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后,利潤的增速就會放緩。相比之下,協作銀行和擔保機構的收益,會隨著放大倍數提高表現為“U”形。通過上文相關結果分析,不難得知,在構建融資擔保體系過程中,除了要積極推進銀擔之間的合作,快速提升放大倍數之外,還應當在放大倍數提升到一定界限時實施相應的管理和控制,目的在于降低行業風險。
2. 將目光集中到融資擔保主業上,不會直接影響到各主體收益。其中小微企業的再擔保業務比例如果滿足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要求,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再擔保機構收益,這對再擔保機構的重新定位,促使其更加明確自身服務小微企業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合理調整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費率,提高風險分擔比例,有助于再擔保機構收益提升,使得政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因此,可以對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進行科學、理性的設定,對其進行調整,并對其進行風險分擔比例。進而促使再擔保機構,更好地發揮出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性作用。
3. 分析影響融資擔保業整體收益關鍵要素可知,賠款比例,依舊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一旦償付比例提高,則會導致整個保險系統中的各個機構的收入下降,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會因為代償率提高出現負收益情況。雖然調高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風險分擔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再擔保機構代償損失,但是也無法改變多主體收益下滑趨勢。因此,在建設融資擔保體系過程中,需要注意,即便是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作為風險兜底,仍無法完全解決實際問題。
(二)結論建議
1. 針對放大倍數提出三點合理意見,第一,應當注重促進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和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與此同時,要不斷地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其分行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對其的審批權限進行適當的擴展,并合理調整授信額度、放大倍數,增大優惠力度。第二,積極促進各省級再擔保機構、縣市級擔保機構,要積極與協作銀行建立良好對接關系,通過銀擔合作的方式不斷提高放大倍數。第三,在提高放大倍數的同時,應當注重合理管控,確保其在5~10倍范圍內變化,主要就是為了避免放大倍數過高,進而增加風險放大效應。
2. 而對于業務合作門檻的設置,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可以設置一些政策性指標,促使再擔保公司經營得到規范和引領,進而更好的發展。從目前情況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在與省級再擔保機構合作過程中,主要考量因素就是小微企業再擔保業務比例,而后結合單筆業務金額,推行出兩檔費率。針對此,為了進一步優化設置業務合作門檻,可以采取差別風險分擔比例,或者差別費率等方式,鼓勵再擔保機構不斷提高支農業務規模。第二,在設置合作擔保機構的準入門檻時,再擔保公司可以側重參考支小支農業務規模情況,及時排出遠離主業的擔保公司,進而不斷促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形成,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融資。
3. 應當加大力度控制代償風險。首先,要積極發揮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分險作用,可以借助股權投資與再擔保業務合作的方式,引領、監管各省級再擔保機構,為其提供更多便利。其次,必須高度重視提高再擔保機構和擔保機構自身風險管理能力,構建符合需求的風險管理體系,從根本上提高擔保體系的風險控制能力。最后,不斷建設新型政銀擔風險共擔機制,促使體系風險可以分散于多主體之間,避免風險集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對多主體收益視角下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研究,希望可以為國內小微企業融資提供良好環境,解決融資難問題,進而助力小微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管妮娜.政府性融資擔保在疏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省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為例[J].武漢社會科學,2022(01):95-103.
[2]徐攀.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擔保協同機制與效應——浙江省農擔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農業經濟問題,2021(10):113-126.
[3]王冰冰.推動市縣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思考——以J市為例[J].財經界,2021(25):43-44.
[4]孔麗娜,汪三琴.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J].海南金融,2020(03):33-37.
[5]姚慶喜.發揮地方政府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探析[J].福建金融,2021(03):71-74.
[6]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實施意見[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20(16):10-13.
(作者單位:泰安泰山寶供應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