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巧敏
教育部2017 年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為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和職業體驗。其中,社會服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掌握相關知識技能,提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和分享活動經驗[1]。在這些關鍵要素中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是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服務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因此,筆者在社會服務活動課的教學實踐中對活動策劃課的設計與實施策略進行了一些探討。
我國策劃專家陳放認為策劃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他把策劃定義為:為實現特定的目標,提出新穎的思路對策即創意,并注意操作信息,從而制訂出具體實施計劃方案的思維及創意實施活動[2]。
在管理學中,計劃是指對未來活動所做的事前預測、安排和應變處理[3]。計劃的目的是實現所提出的各項目標。每一項計劃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目標的。因此,一項計劃首先要明確該項計劃所針對的目標。在目標明確以后,在計劃中還必須說明如何做、誰做、何時做、在何地做、需投入多少資源等基本問題。
根據上面策劃和計劃的定義,實際上它們兩者的內涵存在一定的差異。策劃其實質是研究去做什么,是一種圍繞既定目標而開展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設計,具有主動性;而計劃則是研究怎樣去做,是一種圍繞確定的設計而組織實施的具體安排,無需創意,具有被動性[4]。也可以說,一般策劃在前,計劃在后。策劃是制訂計劃的重要依據,策劃為計劃提供了制訂和實施的中心目標和最優化方案。而計劃可以說是策劃實施的重要保證,是對策劃中每項工作的分解和對資源的細致安排。
1.明確的目標指向
目標是一切策劃行為的中心,策劃專家陳放把目標看作策劃的“龍頭”。所以,在策劃活動中,策劃者首先必須明確所策劃的活動要達成的目標,一切活動都要圍繞該目標進行。
2.創意開放
策劃是開放的,因此策劃者可根據環境的變化,對方案進行修改和調整,吸納更多有創意的點子,以更好地實現活動的目標。
3.可行有效
策劃要有創意,但也一定要可行、有效。若策劃方案只是“空中樓閣”,執行人無法讓其付諸實踐,則根本實現不了既定目標,這個策劃就是毫無意義的。
4.客觀現實
在策劃過程中,策劃者通過各種努力,使自己的主觀意志自覺地能動地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策劃中沒有了客觀性也就沒有了科學性,策劃也就不會成功。如策劃前的信息調研是策劃的基礎,沒有相關環境等的信息支撐,策劃將是盲目的、脫離實際的過程,會導致活動失敗。所以,策劃者在策劃時一定要注重客觀現實原則,確保制訂出有可操作性的策劃方案[5]。
社會服務要求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實際社會情境,親身參與社區、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于社會生活,服務社會,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提升認知、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社會服務活動課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作指導,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定好活動路線和計劃,把學生變為活動方案的被動執行者。基于此,在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中從學生還沒走出教室,為服務活動做準備時,教師就應讓學生自主進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自主管理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能力。如果要讓服務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有創意,教師有必要在社會服務活動教學實施中開展活動策劃課,引領學生通過活動策劃形成活動策劃方案,幫助他們更好地、有創意地服務社會和提升自我,并培養他們的創意精神和生涯規劃意識。
經過實踐探索,筆者對社會服務活動策劃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情況下社會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的活動,基本上是學校確定好活動的大主題和活動實施方案,然后,班級根據各自的情況依據實施方案開展活動,即各班需要在大主題下,依據學校的實施方案各顯神通地把服務活動做好,做出特色和成效。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圖1 所示的流程開展策劃課教學,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班級社會服務活動的策劃。以下為圖1 所示社會服務活動策劃課設計流程應用的說明。

圖1
課前研學是策劃課前,教師讓學生根據學校具體的社會服務活動實施方案的信息及要求,進行相應的資料收集,如服務對象的情況及需求、實施服務所在地的情況、服務時間內的天氣情況、班內學生在相關方面的意愿及能力情況等,為策劃課中的思維活動做好準備。這是活動策劃課開展的基礎和前提。
明確目標是在學生做好課前數據收集后,活動策劃課的第一個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與學生根據學校服務活動的大目標,通過討論等方式,共同制訂出本班學生力所能及的服務活動目標。
目標制訂以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班級目標討論訂立合適的活動主題。討論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根據各小組的討論結果,一起整合出一個大家認同的、符合班級文化內涵的活動主題,以引領整個社會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創意是策劃的起點、核心、精髓,激發創意是策劃課的關鍵。在這一環節,首先,教師可根據活動的要求及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設計一些相關的鏈接,如一些圖片、視頻、案例等,幫助學生把活動的各要素及所掌握的相關信息關聯起來,激發創意。在激起學生強烈的創意熱情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頭腦風暴。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BS 法,是一種群體思維策劃方法。在頭腦風暴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活動主題、目標和課前收集到的數據,對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數據進行關聯和自由的聯想,暢所欲言,交換想法,產生靈感碰撞,進行智力互補。此外,教師在巡看每個小組活動情況的同時最好能適時、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思路提示,如能否加以組合,能否變一變、改一改,能否進行聯想等,以激勵學生產生更多、更好的創意。
各小組的展示交流是更容易激發創新思維的環節,是小組頭腦風暴活動后的又一次更大范圍的思維碰撞和創意升華。這個環節可分三步進行:(1)各小組輪流展示頭腦風暴活動的結果,其他學生仔細傾聽,做好筆記并深入思考點子的創意性、可行性和有效性;(2)組內研討,評選一些符合活動目標及主題要求的較有創意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點子并說明原因;(3)教師對最后被評選出來的點子給予適當的點評。
經過第一個展示交流環節后,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把剛才選出的點子進行整合優化,形成初步的策劃方案。然后,各小組分享初步的策劃方案。最后,大家群策群力整合優化出一個班級策劃案。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出適當的建議并作引導。因為在活動策劃的過程中,這已是專家評估修正、選擇方案的環節了,此時教師就相當于策劃專家的身份,應該對學生所制訂的方案進行評估,給出一些修正的建議,幫助學生確定一個優化的、切實可行的活動策劃案。
課前研學的任務是學生為策劃的事項收集相應的資料信息,它是策劃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掌握了全面、足量、準確的信息,才能保證策劃的科學性,所以教師要認真對待,不能簡單隨便布置,而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情況進行設計。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做到細致,幫助學生學會分析需要收集什么資料、數據、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等,必要時還要附上一些方法指導。信息收集任務布置后,教師還要跟蹤督查,了解學生數據收集的情況,及時給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確保學生在活動策劃課前已掌握了必要的數據資料。
學生能否在接下來的頭腦風暴活動中擦出思維的火花,產出很多有效的創意,就要看教師能否通過提供創意“鏈接”來激發學生相關的創意思維。教師可利用已有的資源自行設計一些相關的“鏈接”,也可用其他方式,如在網絡上搜尋一些合適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筆者建議教師學習一些關于創意產生的理論和見解,如魔島理論、天才理論、巴列托法則等。此外,教師還可學習一些創意的基本技法,如奧斯本核對表法、思路提示法、曼陀羅法和凱斯勒的創意法等,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活動策劃課中,學生的頭腦風暴、展示交流和整合優化方案的活動中,教師除了組織好課堂活動外,更重要的是發揮指導作用,適時地給學生提示、建議和點評。但在給出提示和建議時,教師要注意技巧,不能給學生一種必須服從照做的感覺,要語氣溫和。溫和的語氣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發展,否則會扼殺學生的創意和靈感。在點評時,教師應點到關鍵處,找準時間點。尤其是學生在頭腦風暴時,教師切忌作點評,避免約束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抱著尊重、包容的態度,特別是要鼓勵學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社會服務活動策劃課后策劃方案已經生成,但這并不等于活動策劃已經完結。其實,后續活動恰是檢驗策劃方案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活動策劃能力的重要步驟。所以,在活動策劃課后,教師要切實組織學生開展后續的活動,如根據策劃方案進行小組任務分工,設計并完成小組活動任務,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反思,根據具體情況對策劃方案進行調整等,讓學生在服務活動中繼續提升活動策劃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后續活動的開展成效進行教學反思,經驗總結,提升活動策劃課的效率。
綜上所述,社會服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要方式之一,社會服務活動策劃課對學生更好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重要作用。在社會服務活動的教學中,教師有效指導學生制訂好服務活動的方案是幫助學生實施服務行動的關鍵。以上是筆者近年來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教學實踐探索之所得,希望這份實踐經驗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