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瑜芳
歷史跨學科試題是堅持歷史學科為主體、綜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命制出跨學科的綜合題,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旨在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整體知識和思維認識,進而能夠全面深刻地看待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1]。《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初中各學科開展不低于10%學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2]。為了方便對初中歷史跨學科試題的考查特點進行分析,特將2022 年寧德市初二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第24題(以下簡稱“例題”)摘錄如下:

該試題節選于葉永烈的《錢學森歸來(上)》的內容,反映當時世界潮流和社會背景。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敵視中國,對中國采取封鎖、禁運等政策,阻止優秀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報效祖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首先,書信中“學森數年前……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落款“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五日”就交代了錢老被拘禁的時間與地點,考查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談到錢老“無一日、一刻不思想回國參與偉大的建設高潮”“謂中國學習者愿意回國者皆已放回”,學生要抓住該題考查的重點是20 世紀50 年代中國的“一五計劃”“抗美援朝”“鄧稼先等青年才俊回國建設”等史實,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學生通過回信的形式,結合歷史背景和材料內容,較準確運用一個或兩個相關史實,內容較完整、表述邏輯較清晰地概述和評價錢老想急切回國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筆者從綜合性、探究性、實操性三個維度來淺析初中歷史跨學科試題考查的特點。
例題著實讓人吃驚,因為它與以往傳統的論述題不同,契合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容。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第二問考查了語文寫作能力。本題把語文、數學、歷史三門學科綜合起來,考查了計量史學,同時將書信作為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落款“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五日”來考查學生的基本認知,讓學生明白20 世紀50 年代重大事件,如“一五計劃”、“抗美援朝”、重要歷史人物如“鄧稼先等青年才俊回國建設”。例題體現了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整合,與《課程標準》“跨學科堅持綜合性原則”相符合。它以寫回信的格式來考查學生,鍛煉學生的歷史語言組織能力,很有創新意識。
例題通過創設20 世紀50 年代錢學森被困美國陌生、復雜、真實歷史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在此情境下,運用現有經驗和知識,探究如何解決錢學森的回國問題,旨在讓學生深切感受錢學森渴望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與《課程標準》“跨學科堅持探究性原則”相符合。例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介入意識,也與福建省教育廳《關于福建省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強調的“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的理念是一致的。學生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探究,能夠解決單科不能解決的問題。例題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發展,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實。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在路徑選擇、材料獲取、評價方式等方面,從地域、學情、教師、學生等現實狀況出發,方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3]。例題在材料獲取上具有通俗性,而且用寫信的形式來考查學生,這種評價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在考查此題過程中,合理選取錢學森在美國的歷史材料,圍繞課程標準要求拓展學生的思維是促使學生發展的有效方式。例題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了學生開拓進取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例題提倡反刷題意識,借此改變課堂教學的陳腐思想觀念,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主動意識,使歷史作業能提質減負,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為今后課后作業中“跨學科”的作業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上述試題考查特點,教師要重視落實《課程標準》要求跨學科素養培養和各科之間的聯系,為此,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有效落實跨學科教學。
當今世界知識的應用日益綜合化,分科教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4]。例如,歷史在教學設計中除了前述例題與語文知識整合外,還可以與地理學科進行跨學科整合。例如,在講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4 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如圖1)及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

圖1
然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西域的生態環境如何,出示《山海經》中的記載。《山海經》中的文言文內容則需要結合語文學科方面的知識。但是,一節課也不能花大量時間講相關地理知識與《山海經》中的相關內容,那就成了地理課與語文課了。本題的核心主題是講述張騫出使西域路上的艱辛,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的成功開鑿離不開這些英雄們的開拓。因此,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在表達方式與具體操作上要略有側重,突出學習主題,凸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跨學科教學設計思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擬定融合的多個學科,激發教師專業的自主性。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魯璐老師授課的主題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
該課是基于語文學科的跨學科教學,主要內容是恩格斯給青年的回信。魯老師以豐富的理論分析與歷史知識,分析數學的圖像,思考了政治、哲學等方面的知識,論述了歷史發展、經濟因素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課堂融入了跨學科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以數學、政治、經濟的視角從生活中尋找證據,把握多種因素之間的聯系性,讓學生用語文表達和數學圖像來形象地說理,最終體會恩格斯所表達觀點的核心思想。40 分鐘的課堂展示了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新型課堂樣態。魯老師在確立語文學科本位,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學生的視野放大,容納其他相關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份學習和研討素材。
跨學科教學設計要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開發跨學科主題,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實現課程整體育人。以廣東省佛山市西樵高級中學吳凱琪老師和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高級中學冼泳聰講授的“英國工業革命”為例。
這節課是歷史課,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科領域來審視英國工業革命的興衰,結合第四次科技革命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以史為鑒,促進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其中,課堂實錄里的物理教師把瓦特改良蒸汽機(如圖2)的動力原理講解得十分透徹。

圖2
兩位教師結合各自學科的優勢,共同打造了這節優質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堂。對學生而言,他們不僅加深了對工業革命的理解,還培養了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對學校來說,“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提升學科課程的質量,使每一個課程都成為學校整體育人系統中的一部分。
跨學科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之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素養導向下實現育人目標與課程轉型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培養,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深層次知識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跨學科教學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以融會貫通的形式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協作、創造創新的能力。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有助于“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
跨學科教學使學生透過各種專業知識的交叉滲透,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了對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認識,形成開放性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知識深層的理解與掌握,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總之,無論是跨學科試題考查還是跨學科教學,都應立足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重視跨學科的綜合性、探究性、實操性等特點,以歷史學科的創新性為重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嚴謹開放、兼容并蓄、有責任感的接班人,使我國教育和社會向新時代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