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朱振愛,薛雅卓
(1.泰安市精神病醫院 山東泰安 271000;2.煙臺南山學院健康學院)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心理疾病患者發生率逐年上升[1]。精神疾病患者屬于特殊群體,如果沒有規范的治療會影響患者身體狀態和生活質量[2]。貧困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醫療救助,關注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藥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社區貧困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社區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20名貧困精神疾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18~60(34.3±2.4)歲,病程(14.4±2.1)年。納入標準:自愿參加護理活動;無其他器質性疾病;溝通能力較好。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服藥護理干預。
1.2.1 出院前準備 為患者建立信息檔案,詳細記錄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及醫囑。護理人員做好健康指導工作,通過相關措施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責任護士詳細講解患者治療過程,使患者和家屬能夠認真地理解治療方案,對于常見危險因素和并發癥的誘因應提前告知,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保證患者出院后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確保患者按時接受藥物治療。
1.2.2 用藥護理 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明顯不高,護理人員應反復向患者強調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發病誘因及潛在的危險因素。使患者明確每種藥物的用量和方法,告知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和預防措施,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態,做好相關配合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嚴格用藥,避免服藥期間出現藏藥和漏服藥現象。患者服藥時應看服到口,觀察患者是否將藥物吞入胃內,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的藥物維持,能夠改變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精神疾病的發作,詳細告知家屬用藥效果,通過家人的輔助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3]。告知家人每次用藥均要看護患者服用,避免患者出現積攢藥物或者藥物吐出的現象,同時關注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4]。
1.2.3 日常生活護理 為患者提供生活技能展示的機會,幫助患者學習做飯,鍛煉患者的動手及思維能力,使患者感受自我生活能力的提升[5]。護理人員關心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導患者健康飲食,提高患者的傾聽和訴求能力,建立護患之間的良好關系,使患者感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5]。
1.2.4 特殊癥狀的護理 患者參加形體藝術治療時,定期組織心靈茶座,根據患者的興趣和愛好開展茶藝鑒賞活動,選擇適合患者的文藝活動[6]。對患者進行康復干預,首先要達到患者的身心放松狀態,通過對患者做好集中的訓練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個人興趣的提升,為患者制訂康復操計劃,例如太極拳和體操等,幫助患者培養興趣愛好。每月定期開展友誼聯合賽,并對表現突出的患者給予獎勵,提高患者積極性。
1.2.5 社會支持 采取多種康復方式,實施家屬角色扮演的訓練方法,鼓勵患者參與角色扮演,康復訓練時間為2 h左右。角色扮演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鼓勵,了解患者存在的問題,護理人員對患者角色扮演情況進行評價,并監督患者自主練習,提高患者之間的溝通能力。手工制作時,幫助患者尋找自己喜愛的手工內容,可以促進患者間的交流,尤其針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告知家屬給予情感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提高康復效果[7]。
1.2.6 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情況開展1次家庭訪視活動,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狀態,對于相關的健康工作做好正確的指引。詢問服藥情況,告知患者參與正常的復查,幫助患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并對患者疾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進行講解。當患者疾病發作時,告知其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認識到規律服藥的優點,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2.7 輕度藥物不良反應護理 ①精神類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包括乏力、手顫、口干等輕度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如何避免不良反應,叮囑家人為患者準備富含維生素的藥物或食物,若發生便秘時應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選擇清淡易消化富含粗纖維的食物。②急性肌張力障礙:患者出現肌肉痙攣,表現為喉咽痙攣,下顎角脫臼等現象,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協助醫生做好處理,并給予口服苯海索,如果控制效果不明顯,可以選擇肌內注射氫溴酸東莨菪堿,減輕肌力障礙。③藥物過敏:最常見的癥狀是皮膚丘疹、剝脫性皮炎等。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做好皮膚護理,尤其在夏季,避免皮膚暴曬,一旦出現皮膚過敏癥狀,應及時停藥,并講解皮膚護理的具體措施,避免抓撓而增加感染風險。④直立性低血壓:患者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時,表現為變換體位后頭暈、眼前發黑等現象,血壓明顯下降。護理人員應告知家屬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原因,告知患者在起床時應動作緩慢,以免突然改變體位導致血壓下降發生跌倒危險。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②服藥依從性:分為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完全服從醫囑用藥為依從,部分服從醫囑用藥為部分依從,完全不配合醫囑用藥為不依從。依從率(%)=(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x100%。③認知功能:護理6周后,采用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RBANS)進行評估,測驗指標包括延時記憶、即刻記憶、視覺廣度、言語能力及情感反應,每項最高分為100分,得分與患者認知功能成正比[8]。④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PANSS 量表陰性癥狀包括 7 項條目,陽性癥狀包括 7 項條目,主要根據檢查者的臨床經驗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
2.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RBAN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RBAN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PANSS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PANSS各項指標評分比較(分,
精神疾病患者臨床治療時間較長,而且沒有有效的根治方法,臨床用藥會導致患者出現依從性下降的現象。對于貧困家庭而言,患者的經濟壓力較大,多種因素導致患者自行停藥、不規律的服藥等,最終發生病情無法控制。為了使貧困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我們為患者實施了診治和免費送藥等服務,增加社區對患者的關心,提高了家庭護理干預效果。家庭護理干預中能夠通過了解患者的居家狀態,調動患者家屬共同完成相關護理措施,增加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狀態,講解臨床用藥的作用和效果。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和患者服藥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
對于貧困的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家庭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有一定難度,在開展有效治療的同時,實施家庭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控制了疾病對患者所造成的傷害,減輕了臨床癥狀。本文通過對患者實施綜合性的居家護理干預措施,關注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溝通,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解決了患者的實際問題。干預后,患者認知功能、服藥依從性、臨床癥狀優于干預前(P<0.05),表明居家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
家庭護理干預應用于貧困精神疾病患者,能夠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和認知功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