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姚曉娜,李 敬,王富華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山東濟南 250021)
淚道阻塞是淚道系統常見疾病,由慢性炎癥繼發的纖維性阻塞引起,淚點、淚囊與鼻淚管交界處及鼻淚管下段是阻塞常見發生部位,淚道重塑術是目前治療淚道阻塞性疾病(LDOD)的唯一方法,LDOD引起流淚導致眼瞼松弛和下瞼外翻,甚至導致眼部急、慢性炎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進一步加重臨床癥狀[1-2]。淚道重塑術的治療機制是淚道阻塞部位應用激光打通后,再用硅膠引流管支撐、隔離、擴張阻塞部位,并對淚道進行藥液沖洗、注藥等綜合治療,防止淚道黏膜粘連,保持淚道長期通暢,因此治療周期較長[3]。患者往往對術后治療失去信心,加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同,造成了術后治療依從性差,治療效果不理想。有研究表明,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遵醫行為較好,而出院后隨著時間推移,患者遵醫行為逐漸降低[4]。延續護理是有效的慢病康復護理模式,是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是開放與擴展護理的結合[5]。延續護理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主要優勢在于為出院患者繼續提供系統、科學的護理服務和護理指導,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認知程度,促進患者術后康復[6]。本研究對淚道重塑術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進行干預,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1日~12月31日期間收治的75例(84眼)因炎癥引起的淚道阻塞行淚道激光成形加置管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0例(33眼)、女45例(51眼),平均年齡56.2歲,病程1個月~10年。納入標準:①患者明確診斷為淚道阻塞;②無相關手術禁忌證;③多次探通治療無效;④患者自愿手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淚道畸形者;②急性淚囊炎者;③鼻腔淚囊吻合術后者;④先天性淚道阻塞者;⑤患有其他眼部疾病者;⑥精神心理疾病或不能配合治療及認知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1眼)和觀察組(43眼)。對照組年齡(54.92±6.91)歲,病程(2.09±0.48)年,病情類型:淚小管阻塞21眼(51.22%)、淚道總管阻塞11眼(26.83%)、淚小管合并淚道總管阻塞4眼(9.76%)、淚小點阻塞5眼(12.20%)。觀察組年齡(57.67±7.03)歲,病程(2.10±0.47)年,病情類型:淚小管阻塞20眼(46.51%)、淚道總管阻塞14眼(32.56%)、淚小管合并淚道總管阻塞3眼(6.98%)、淚小點阻塞6眼(13.95%)。兩組年齡、病程、病情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由同一組醫生實施淚道重塑手術,治療方案相同,復診時間統一。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患者出院前由護士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給予出院指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正確點眼的方法,術后復診時間(1周、2周及1~6個月復查),按時淚道沖洗及注意事項,囑患者以清淡飲食為主,同時提高身體素質并提供心理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院外延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延續護理干預團隊 團隊成員包括醫生和護士共6名。首先,建立患者健康檔案,掌握病情進展,制訂實施方案,責任護士實施具體方案并收集數據。其次,制訂延續性護理重點內容,包括淚道重塑術的護理知識、評估與溝通技巧、延續護理服務的意義等。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評估患者術后恢復及治療依從行為狀況,對其實施針對性延續性護理措施[7]。
1.2.2 首次個體化評估指導 術后當天對患者進行面對面首次評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藥情況、吸煙飲酒習慣、生活環境評估及患者對淚道阻塞重塑術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要求,并針對問題進行指導,教會患者自我管理,掌握相應知識和技能,交換雙方聯系電話、加入微信群。
1.2.3 醫患遠程互動 ①電話隨訪: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術后1~2個月電話隨訪1次/周,術后3~4個月電話隨訪每2周1次,術后5~6個月電話隨訪每3周1次。了解患者手術部位的自我護理、用藥、心理等情況,每次電話隨訪后都要詳細記錄,方便再次回訪追蹤問題。對自我管理能力差者,了解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待復診時給予針對性指導,保證延續護理計劃落實到位。②互聯網-微信交流隨訪:搭建微信平臺進行醫患及家屬遠程溝通,做好心理疏導、相關專業健康教育視頻、相關疾病預防及治療科普知識、本科室專家門診安排、傳輸檢驗指標、專題講座、專業護理服務答疑,可以通過視頻直觀了解患者術眼康復進展狀況、藥物使用情況,指導患者居家康復期間應重點注意的問題。若出現異常情況,可隨時聯絡醫護人員獲取應對方案,使患者得到持續性照顧。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依從性 ①遵醫囑行為:每個月復診1次,間斷返院復診隨訪對照組16眼、觀察組7眼,其他患者均完成6個月隨訪。以Kribbs 定義患者的依從性情況,術后完全遵循醫囑沖洗淚道、規范置管管理、按時返院復查為完全依從,否則為不完全依從。以自制問卷在患者術后6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遵醫行為調查,其中遵醫行為包括正確點藥、按時復診及進行淚道沖洗、自我護理等內容,問卷調查表回收率為100%。②用藥依從性:運用8項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進行評估,調查前由責任護士說明調查目的及方法,問卷由患者當場自行獨立填寫或利用電話交流進行訪談式調查,量表共8項內容,每項1分,滿分8分,分為依從性差、依從性中等、依從性好。
1.3.2 臨床療效 統計兩組術后末次隨訪康復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康復療效判定標準[8]:a.治愈,無溢淚,淚道沖洗通暢無阻;b.好轉,淚道沖洗通而不暢,溢淚表現有所改善,淚道沖洗有阻力,尚通暢,但通暢程度欠佳;c.失敗,有明顯溢淚表現,淚道沖洗阻塞不通。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該表包括5個條目;①積極與醫護人員溝通,②了解淚道阻塞的相關知識,③解除對術后護理的焦慮情緒,④術后能夠如實告知醫護人員自身現狀,⑤術后嚴格遵醫囑注意事項;分值越高表明依從性越好、治愈率越高。
2.1 兩組術后遵醫行為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術后用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依從性好37眼(86.05%)、依從性中等6眼(13.95%);對照組依從性好13眼(31.71%)、依從性中等10眼(24.39%)、依從性差18眼(43.9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術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36眼(83.72%)、6眼(13.95%)、1眼(2.32%);對照組12眼(29.27%)、13眼(31.71%)、16眼(39.02%);觀察組術后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
淚道重塑術是治療LDOD的理想方法,但是由于治療時間較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因此部分患者隨著出院后治療依從性逐漸下降,甚至不能按時遵醫囑復診、用藥。延續護理的核心是為患者提供持續有序的醫療服務[9]。有研究表明,持續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保持良好健康行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觀察組治療依從性、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延續護理應用于淚道重塑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而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傳統出院指導、健康教育受到時間和內容限制,在短時間內患者難以接受專業健康教育[11]。因此,護理人員利用電話隨訪、互聯網-微信互動方式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減輕負性情緒,幫助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保證良好的康復效果[12]。延續護理是優質服務的一部分,通過人文關懷和整體護理理論,不僅滿足住院患者需求,還能滿足出院患者需求。基于此,本研究立足臨床實踐,展開對比研究分析,以期明確延續護理對淚道激光重塑術治療依從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淚道重塑手術實施延續護理可以使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進而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