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揚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企業也在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并進行轉型。我國制造業也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質造”。工業產品生產的側重點也從“數量”轉變為“質量”。這就對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學生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出工科制造業高素質學生,是擺在所有高職院校面前的問題,“工匠精神”的提出,為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以高職院校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動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之中。使自動化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而外化于行,提高思想覺悟,對黨忠誠,愛國敬業,畢業后成為政治可靠,技術過硬的棟梁之才,為祖國工業化進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的含義是匠人對于自己的產品追求完美的一種態度,一個產品做好后,想方設法要做得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體現的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更是一種職業素養。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對工匠精神的解釋,《論語·學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對于這句話,宋代的朱熹作注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1]。這就是古人對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的贊賞。也是中國文明歷史歷代傳承的重要精神,融入炎黃子孫的血液和思想。自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出現“工匠精神”。國家對于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正逐步加深。2018 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意見中首次將“工匠精神”上升為國家戰略決策,為此出臺了有關工資待遇保障和鼓勵職業發展規劃等諸多條款[2]。我國要想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必不可少工匠精神,只有千千萬萬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工業生產者共同努力,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負責,才會有“中國質造”,進而升級為“中國創造”。
自動化專業中大多數專業課定理公式較多,理論知識相對枯燥難懂,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即使學了也很難快速掌握,進而產生畏難情緒,個別學生久而久之出現厭學、棄學的不良現象。比如“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理論知識龐雜,傳遞函數的計算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導和復雜的數學運算,如拉布拉斯變換等。學生很難將復雜的函數運算和實際工程操作聯系在一起,進而懷疑所學知識是否有用,產生逆反心理。此外,加之課時限制,教學進度快,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進而更加喪失學習興趣。
隨著我國技術水平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已經不相符合。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長期地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直接為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激發自身的思維,只能完全按照教師的思維進行思考,無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導致學生無法健康的發展[3]。
自動化課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比較高的要求。自動化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出相關的知識點,從而保證教學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由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理論教學實踐比較長,導致實驗教學的時間被擠壓,實踐教學存在缺失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對于實驗的儀器不熟悉,無法了解實驗的具體過程,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4]。
由于自動化專業是傳統學科專業,主題課程已然成形,授課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手段,PPT 加板書式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自主學習,隨著全國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手段的進步,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勢在必行,信息化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技術技能的掌握至關重要。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進行研究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問題分析表
基于以上問題的分析,我們對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自動化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首先,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相關崗位對技術和職業素養的需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其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新時代“工匠精神”相關課程和雙創課程,產教融合,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調整相關知識授課側重點,選取相應的課堂載體,校企合作,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把工匠精神融入實訓之中,規范學生的各個實操步驟,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最后,把“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打造軟環境,影響學生,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慢慢成為一種職業習慣,進而成為職業操守。
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對制造型企業對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的崗位需求進行調研走訪,發現企業對于自動化專業學生的設備安裝調試能力、學生處理簡單的電路故障的能力、生產線控制單元的設計能力及PLC編程能力等均有較高的需求。可以增加“高低壓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電工電子技術”“自動化生產線”和“PLC 技術與應用”等課程的學時,并在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設計更多與實際生產相關的實驗,增大實操學時在總學時中的比例,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使用活頁教材,在課堂中模擬企業生產工作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把企業需求、工匠精神、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等融入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制造型企業的崗位需求,增加與企業實際生產相關的專業課程。根據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引入世界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相關知識,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自動控制技術,更新知識體系。對原來松散的、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進行修改,以工匠精神為引線,把專業課程串聯起來,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先進的考核評價方案,把嚴謹求實、精益求精、認真負責等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融入考核評價方案之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有計劃,分步驟的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專業知識和工匠精神的融合,讓學生在學會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學到做人的道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真正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培養中。解決產教脫節的現狀,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早日實現我國工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轉變當代高職學生的浮躁懈怠的學習態度,需要有針對性的開設工匠精神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例如開設“自動化專業職業素養提升”“大國工匠實錄”和“自動化技術發展簡史”等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接受工匠精神相關教育,對各行各業的大國工匠產生崇拜之情,渴望成為大國工匠,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以大國工匠為榜樣,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技術技能,同時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并在各類專業課和實訓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實操的過程中加入有關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的考核方案,比如實訓前和實訓后物品的擺放位置務必做到井井有條,實訓過程中做到實訓服的穿著整潔規范,穿絕緣鞋,帶絕緣手套。電路檢修時遵守安全規定手冊,嚴格按照操作步驟,制定打分表,相應的步驟對應一定的分數。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實驗,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把工匠精神滲透到課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逐漸形成習慣,有利于日后的職業發展。
除了課堂上關于工匠精神的講授融入,更需要對課堂以外的環境進行工匠精神相關的校園文化建設,打造“軟環境”。一是在教學樓方面進行文化建設,實訓室中的各種安規、守則“上墻”,懸掛各類標語條幅,與專業相關的發明歷程和偉大科學家的照片事跡“上墻”。實訓室外的走廊墻上可以粘貼大國工匠們的照片、事跡,各種名言警句,古詩諺語等。二是在寢室方面進行文化建設,寢室是學生生活時間最長的空間,在寢室內部墻上粘貼專業相關公式定理,或者學生自發設計的專業知識主題的墻紙海報等。寢室外的走廊上粘貼各種名言警句、古詩諺語等,讓學生在不經意間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三是在食堂方面進行文化建設,食堂的桌面,墻面,打飯的窗口均可設計與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等相關的宣傳海報,讓學生在茶余飯后的休閑時光欣賞工匠精神帶來的藝術作品,陶冶情操。除此之外還有足球場,籃球場,體育館等諸多校園場所進行工匠精神的宣傳,讓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衣食住行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自身力量,融入職業規劃、職業素養培養、崗位技能提高、職業貢獻等觀念中。正視“工匠精神”,使學生樹立用專業技能回饋社會的信念,讓新時代“工匠精神”成為自動化專業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追求。
探討了工匠精神的起源與內涵,從多角度分析了當今高職自動化專業學生有關工匠精神教育的諸多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措施。在高職院校自動化專業的諸多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的教學過程都能很好體現工匠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品格品行和職業素質,把工匠精神從更深的層面融入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會分析思考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而形成自己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知,利用工匠精神激發對專業技能的學習興趣,認可自己所學專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進而形成職業精神,課下時間可以利用在線課程平臺自主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