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子》一書集中體現了管仲學派的歷史思想,包括天人觀與君臣觀兩大方面,天人觀中既有濃厚的天命鬼神色彩,也注重人事人為的作用。君臣觀方面對君主和臣子的責任與義務作出明確規定,提出君臣和諧治理觀。《管子》雖非系統論述歷史思想的史學典籍,但仍能反映出先賢對社會歷史的深刻見解。
【關鍵詞】《管子》;天人觀;君臣觀
【中圖分類號】B22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22
一、《管子》其書
《管子》是一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戰國齊國稷下學派言行、言論和事跡的書。關于《管子》一書是否為管仲一人所作,學界爭議較少,多數學者認為是后世推崇管仲的學者之著作匯編,絕非成于一人一時。如耿振東在《管子譯注》一書的前言部分中指出:“《管子》是托名春秋前期齊國政治家管仲的一部著作。說它托名,有兩層意思:一是《管子》并非管仲本人所著;二是《管子》又與管仲本人有密切聯系。”[1]蔡保興則認為:“春秋時期尚無著書立說的風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管子》一書,并非皆出自管仲之手,而是在其思想承傳過程中,經后人闡釋、發揮并使之不斷系統化的產物。”[2]
《管子》一書的內容和思想相當豐富,按傳統的諸子分類,它兼有儒、道、陰陽、法、名、兵、農諸家之說;按現代學科分類,它包含了政治、經濟、哲學、法學、軍事、農學、教育等各種思想。[3]西漢末年,經劉向整理,定為八十六篇,后來佚失十篇,僅存七十六篇,這就是現在流傳的《管子》。[4]
二、《管子》歷史觀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的歷史觀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學人從不同角度予以了闡述,如瞿林東先生指出:“天人關系、古今關系和時與勢、理與道等幾個概念或幾個范疇,在中國古代歷史觀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5]楊釗先生在《孟子的歷史觀》[6]一文中,從“先王”史觀,歷史循環論,“天人相應”觀三個方面論述了孟子的歷史觀。從上述學者的論述中,或可窺見中國古代的歷史觀應包含古今觀、天人觀、歷史盛衰觀等方面。因此對《管子》一書中的歷史觀念或可從以上諸方面進行解讀。
(一)天人觀
天人關系主要指天命鬼神與社會人事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社會歷史現象是由天命主宰的,還是由人事人為決定的。[7]《管子》一書在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的探討上,既充分論述了天命鬼神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事人為的必要性。
1.知天畏命的天命觀
天命觀是指政權受命于天的學說,其形成時代相當古老,或許可以追述至西周初期。[8]據王輝先生統計,“天”在《管子》中總共出現819次,其中多用于天下、天氣、天地、天壤、天財、天道等義。[9]關于《管子》一書中“天”的含義,學者指出“天”是有意志和人格化的至上神、是指創造萬事萬物的自然神、是指自然現象之天。[10]《管子·形勢》中這樣表述:“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11]44即順應天道即會得到上天的幫助,一旦有了上天的幫助,弱小也會變得強大。反之,若違背了上天的意愿,就會招致災禍。在《管子·四時》篇中記載:“使能之謂明,聽信之謂圣,信明圣者,皆受天賞。使不能為督,悟而忘也者,皆受天禍。”[13]838即圣明的君主,會得到上天的賞賜。昏庸虛妄的君主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管子》認為人類之外還存在一個客觀實體,即“天”。“天”具有獎懲功能,君民的行為活動需要符合天的意志。
2.重民愛民的人事觀
《管子》一書中既有對天命、鬼神思想的記述,也十分重視人事、人為的作用,其民為本思想就是突出反映。民本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源遠流長,《尚書》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主張。《管子》一書中民本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如《管子·牧民》中記載:“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13]13即政令的推行在于順應民心,對于民眾所懼怕的憂勞、貧賤、危難等消極因素,統治者應極力克服,方才能使政權長治久安。《管子·五輔》篇記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13]191《管子》將治民之策作為政權穩固的重要抓手,雖出于奴隸主貴族維護統治的需要,但客觀上有利于民眾地位的提升,對后世民本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因此有學者評論說:“在春秋中前期,管仲能夠提出‘人本‘民本主張,這是非常了不起的。”[12]在《管子·權修》篇中:“欲為天下者,必重用其國;欲為其國者,必重用其民;欲為其民者,必重盡其民力。”[13]49《管子》認為要想治好天下,必須重惜本國國力;想要治好國家,必須重惜國內人民;想要治好人民,必須重惜民力之耗盡。這里再次將重視民眾與愛惜民力作為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重要手段,體現了其民本思想中的功利性色彩。對此,楊永林指出:“《管子》民本思想是以君主統治為前提的,民本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君主的統治,愛民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用民。因此,《管子》的民本思想帶有很強的功利性。”[13]
(二)君臣觀
君臣觀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的核心是考察君臣關系問題,但是因君臣關系的特性,它又延及其他政治文化內容。[14]《管子》一書中有大量篇幅論及君臣關系。
1.修德用賢的君道觀
“君道”,顧名思義,指為君之道,它討論的重點是如何當好國君的問題。[15]《管子·樞言》篇中記載:“人主好佚欲,亡其身失其國者,殆;其德不足以懷其民者,殆;明其刑而賤其士者,殆。”[13]252在這里《管子》充分肯定了作為人君重視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國君不修德,將無法感召所統治的臣民,終會面臨統治危機,以致于身死國滅。在《管子·權修》中記載:“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鄉?有鄉不治,奚待于國?有國不治,奚待于天下?”[13]52這里指出君主應重視自身治理,不能治己就無法治家、治鄉、治國以及治理天下,這是對君主不斷完善自身提出的內在要求。《管子》認為對官吏的擇用需要考慮到品德、功勞、能力。而將品德置于首位,既是對臣子提出的道德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君主修德用賢的內在要求。《管子·法法》指出:“世無公國之君,則無直進之士;無論能之主,則無成功之臣。”[13]313這是說君主治理國家應出于公心,為國選材。《管子·八觀》有言:“功多為上,祿賞為下,則積勞之臣不務盡力;治行為上,爵列為下,則豪杰材臣不務竭能。故曰:入朝廷,觀左右,求本朝之臣,論上下之所貴賤者,而強弱之國可知也。”[13]268這是對君主慎用封賞治理國政提出的建議,是對如何對待人才的進一步省思。在《管子·七臣七主》篇中提到了七種類型的君主,即申主、惠主、侵主、芒主、勞主、振主、亡主。[13]981充分肯定了“申主”的重要作用,即在這類君主統治下官吏敬肅而嚴謹,人民敦厚而親睦,百官之中沒有邪吏,朝廷之內沒有奸臣,民間無侵奪之事,社會上也沒有受刑的罪人。而對于其余六類的君主則是需要引以為鑒的。
2.事君以誠的臣道觀
《管子·七臣七主》篇論述了臣子的七種類型,即法臣、飾臣、侵臣、讒臣、愚臣、奸臣、亂臣。[13]982書中對法臣高度贊譽,認為:“法斷名決,無誹譽。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奸。嗚呼美哉,名斷言澤。”[13]999對其他六類臣子,則嚴厲批駁,旨在規范為臣之道,維護統治階級秩序。但《管子》一書中的為臣之道亦有不同于傳統禮法觀念之處,如《管子·大匡》中管仲曰:“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13]332該篇還記載了管仲回應齊桓公的一段對話,其言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糾也。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13]349管仲原為公子糾的臣子,而在公子糾奪取君位失敗身死之后,卻沒有隨之殉節。從上述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管仲本人的想法,管仲認為自己是社稷之臣而不是公子糾個人的臣子,因此可以為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而死,不能因為一個君主而死。顯然這與封建禮教倡導的君臣之道有所出入。關于管仲“不死子糾”這一點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許家星指出:“跨越兩千年之久的管仲之評,見出儒家在堅持道義優先原則下,對義利合一理想人生的不懈追尋。”[16]在程朱理學盛行后,對歷史人物的品評道德色彩更加濃厚。張艷麗在《管子思想研究概要》一書中指出:“在管子的一生中,不死子糾而歸順小白是一個重大轉折,也成為后世議論管子德業的焦點。宋人對管子德行的定位多持鄙薄之態,而明代士人對于管子這一做法,大多持贊同的觀點。”[17]宋代學者多受理學思想影響,品評人物往往重德行輕事功,因此評價管仲時易忽略其相齊事功,認為管仲“不死子糾”是其大德有虧。而明中后期隨著經世致用之學的勃興,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事功色彩愈發濃厚,這對管仲的功業往往會有更加客觀公正的認識。
3.君明臣賢的治理觀
一個國家的興盛既需要賢明的君主,也離不開盡忠職守的臣子,如《尚書》中所記載皋陶回應舜帝的一話“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18]即君王圣明,臣子賢良,國家也就安康了。建構和諧的君臣關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管子·宙合》篇中關于君臣關系有這樣一段描述:“左操五音,右執五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故立于右。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務財多。”[13]206該文先是強調了君臣之間的差別,即君主發號施令不費力,所以位在左;人臣辦事勞苦,所以位在右。繼而是對君臣雙方的行為規范提出的要求,君主不隨意發號施令,人臣不胡亂行事,這樣政事才能有成效。在《管子·君臣》篇記載:“夫為人君者,蔭德于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敬。”[13]551即君主要用德庇護民眾,臣子依賴君主生活,對臣子君主應該給予足夠優渥的俸祿,臣子也應該認真執行任務。這同樣是對君臣責任與義務的一種規定。
《管子》一書在構建一種明君賢臣,和諧共治的君臣關系后,也提出了違反這種和諧關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管子·形勢》篇記載:“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13]37《管子·明法》指出:“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夫尊君卑臣,非親也,以勢勝也;百官論職,非惠也,刑罰必也。故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13]913《管子·君臣》篇中言道:“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為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言以諂上,謂之騰。亂至則虐,騰至則北。”[13]574這幾段材料都指出了維護正常的統治階級秩序的重要性,君臣之間應都應該遵守相應的等級秩序,一旦有違這種等級秩序,就會對政令的推行造成影響,也會對君主的權威產生負面作用,終將出現統治危機。
三、結語
管仲生活在爭霸戰爭頻仍的春秋時期,其學術思想中包含著濃厚的富國強兵色彩。因此在《管子》一書中表現出鮮明的求實特質。其天人觀中既有濃厚的天命鬼神色彩,也注重人事人為的作用。君臣觀方面對君主和臣子的責任與義務作出明確規定,提出君臣和諧治理觀。反映社會現實而又不離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對《管子》歷史觀進行專題式研究,既有助于全面認識管仲學派的學術思想,也有利于了解先秦時期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耿振東.管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
[2]蔡保興.管子治國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11.
[3]張固也.《管子》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6:1.
[4]趙守正.管子注譯·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1.
[5]瞿林東.天人古今與時勢理道——中國古代歷史觀念的幾個重要問題[J].史學史研究,2007,(02):1-6.
[6]楊釗.論孟子的歷史觀[J].史學史研究,1999,(01):
14-22.
[7]李修貴.《管子》歷史思想述論[D].安徽大學,2010.
[8]曲柄睿.天命、天道與道論:先秦天人關系理論的形成與發展[J].史學理論研究,2021,(04):46-60.
[9]王輝.論《管子》天人關系[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03):64-68.
[10]朱玉周,高良荃.《管子》天論淺析[J].管子學刊,2007,(01):21-25.
[11]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王紅,劉玉山.管子的民本思想和民生問題[J].管子學刊,2008,(02):14-16.
[13]楊永林,劉玉山.《管子》民本思想述評[J].管子學刊,2006,(02):8-11.
[14]楊晉娟.中國古代君臣觀研究——以貞觀君臣為例[D].南開大學,2012.
[15]褚兆勇.簡論《管子》的君道觀[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40-43.
[16]許家星.生而利還是死而義?——從孔、孟、程、朱、王夫之的管仲之評看儒家的生死義利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111-117.
[17]張艷麗.管子思想研究概要[M].濟南:齊魯書社,
2019:145.
[18]顧遷.尚書[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55.
作者簡介:
劉佳益,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