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楊市中心幼兒園 孫萍
在課程游戲化建設推進的過程中,幼兒深度學習已成為學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幼兒圍繞自己感興趣且有挑戰性的內容,主動調動手、眼、腦等多器官積極參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持續性探索,自己解決問題并獲得實際發展的一種學習過程。我園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幼兒在親自然活動的自主探究中,采用深讀研思、深剖審思、深踐篤行等方式引導教師對幼兒游戲活動中各種深度學習樣態的關注。
幼兒的一日生活是由一個個細微的活動片段、游戲行為聯結而成的,在兩周的現場調研以及問卷情況匯總后我們發現,深度學習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存在“形深意淺”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主體有偏差。當教師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后很容易將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知識經驗代入其中,急于引導、告知結果。如種植角里孩子們聚在一起看黃豆苗,這時,教師走過去說:“種子發芽了,看,有幾片葉子?什么形狀的?顏色呢?小葉子像什么?”對黃豆芽的探究雖然由幼兒開啟,但使僅限于開始階段,后續過程基本都是教師在主導,牽引著幼兒完成教師的預期目標。
二是活動內容重堆砌。教師受限于主題活動組織的思路,對幼兒興趣點或價值點生發的活動線索過分關注于五大領域的全面性,忽視了對幼兒認知結構和經驗拓展的深入。如散步時孩子們驚喜地發現櫻花開了,于是都向山坡那邊圍攏去,教師卻在幼兒們返回教室后立即著手櫻花探究項目的思維導圖:數數櫻花的花瓣、畫櫻花、櫻花之舞……
三是教師支持缺效度。教師因個人的專業素養不足,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對幼兒的回應較為單一,造成幼兒的探究停留在表層不能深入,未能促進幼兒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老師,這棵樹叫什么名字?”“你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在電腦上查一下。”“老師,鳥窩里的小鳥呢?”“沒有人喂食物,它飛走了。”“老師,土豆苗上有黑點點,是什么呢?”“我來看看呢,真的有黑點點。”……

我園立足現狀,通過理論學習筑基、案例聚焦思辨等一系列沉浸式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對幼兒親自然活動探究中的各種深度學習樣態的關注,帶著最新的教育理念審視教師自己的日常行為,檢索當下活動中真正存在的問題,深度思考場景、材料、行為等要素如何修正,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與內容。
通過學習王海英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兒的深度學習》,我們發現教師在反復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對幼兒的深度學習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師A:“深度學習是建立在淺層學習的基礎之上,它促進幼兒對所學知識經驗的深入理解,形成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使得幼兒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師G表示:“深度學習能提升幼兒自主學習意識,由于深度學習的關注點來源于幼兒自己的興趣,幼兒自發去追尋未知的答案,這個過程充滿了神秘感、可能性和自由度,這樣的學習是幼兒自己想要的”等等;對照文章里“氣溫變化曲線圖的由來”教師們打開了對幼兒深度學習的新發現,教師C:“大1班前面的院子里有三棵桂花樹,當桂花盛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發現桂花是不同的,于是他們自發地分成3個小分隊,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尋找,仔細比對花型、葉子、香味,最后還自制了一張幼兒園桂花的品種數量布局圖。”
我們通過解讀案例“花樣軌道誕生記”幫助教師羅列批判性學習、遷移推進式學習、整合合作型學習等多種幼兒深度學習的樣態,細致分析了教師在幼兒這一系列學習和探索過程中給予的支持,有效推動幼兒的學習深度發展。教師在梳理案例中采用鼓勵肯定、材料投放等支持策略后,還提出了如通過調查與圖片欣賞來拓寬幼兒的思路,提供相關繪本等支持,讓幼兒通過閱讀來獲取所需的信息等其他方法。
教研活動給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提供認知層面的營養,行動實施則是教師能力層面的重塑。當教師逐漸關注到幼兒的興趣與需求、關注到兒童內心的理解、關注到支持行為的有效時,師幼共同建構了親自然探究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長長短短
小樹林的黑色塑料筐里有許多孩子們撿拾來的樹枝,浩浩從里面抽出一根樹枝,看了看感嘆到:“哇,這個樹枝好長啊!”其他幼兒聽到紛紛圍攏過來見識一番。大家你抽一根,我找一根,比起了誰的樹枝更長。一開始他們把樹枝豎在地上比較,一番角逐后,有人不服輸了,拿著樹枝站起來:“我的變高了!”有一個小朋友踮著腳舉起樹枝:“我更高!”“我高,我有10層樓高!”“我有100層樓高!”“我的比天還高呢!”……

聽著孩子口中這些稚嫩的童言童語,我們發現孩子之間的“攀比”無形中從兩個人,發展到一群人中的比較;從樹枝與樹枝豎在同一位置比較長短,到手拿樹枝變高后比較,再到踮起腳尖比較,這一步一步的變化,無不體現出他們在數學方面的已有經驗,以及他們將這些經驗遷移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具體的問題的能力。孩子們能發現并自發的對樹枝這一單一的材料產生興趣,進而主動去探究、比較樹枝間的長短,這非常出乎我們的意料。對于孩子們的這一游戲表現教師會在點評的時候著重拿出來對幼兒們進行表揚。為了進一步支持他們的游戲,我們將在下一次游戲中提供茅根作為連接材料,隱形的支持幼兒們對樹枝進行連接,然后再比長短。
故事二:落葉的聲音

君君和書怡將裝有樹葉的籮筐端到桌子上。他們兩個分別拿了一些葉子出來,只見他們不停地在那邊擺弄著。這時,教師走了過去,君君說:“老師,這片樹葉發不出聲音呀?”在一旁的書怡叫道:“可是,我的葉子有聲音呀?”這是什么原因呢?教師請兩個小朋友將兩種樹葉擺放在了桌子上仔細比較。書怡說到:“這片樹葉比較干,這片樹葉比較濕。”君君回應:對呀。通過觀察比較,兩位小朋友發現干枯一點的樹葉發出的聲音比較響,比較清脆;濕潤一點的葉子幾乎發不出什么聲音。
那是不是所有的干葉子發出的聲音都一樣響呢?帶著這個疑問,幼兒們又開始新的嘗試。他們通過讓樹葉發出聲音來比較樹葉聲音的大小。最后幼兒們還發現了樹葉聲音大小的許多奧秘,如,玉蘭樹的葉子敲擊桌子時發出的聲音比較響、楓葉敲擊桌子的聲音就比較小。幼兒們還通過聲音給樹葉分類,將能發出較響聲音的葉子歸為一類,發出較低聲音的葉子歸為另一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對于小班的幼兒,他們對于事物有著最初的好奇心,探究能力也處在萌發階段,我們應該保護好幼兒的這份好奇,努力幫助他們找尋心中的答案。
可見,當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發生改變后,他們就能及時關注幼兒的興趣喜好,敏銳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同時根據幼兒們的已有經驗和獲取新經驗的可能性,解讀幼兒的行為、情緒,尊重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回應他們的探究需求,為他們的自主探究提供適宜支持。
讓幼兒站在活動的中央,盡情地體驗深度學習,在原有水平上更加自主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