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紅葉幼兒園 居麗
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園至小學過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見證了幼兒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重大跨越。《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從小班開始逐步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習慣等身心基本素質”,以此為基礎的幼小銜接《指導意見》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根本上來說,以小班為起點貫穿整個學前三年教育的長程幼小銜接,與高質量學前教育下幼兒高質量發(fā)展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家長往往將幼兒園視為“玩耍”的地方,而忽視了幼兒園的教育“使命”,而這份“使命”的核心正是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打下堅實基礎的基石。這一基礎不僅包括技能和知識,更包括身心發(fā)展、學習品質、社會交往等綜合能力。本文將對標教育部頒發(fā)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以及幼兒園的實際活動,從教師、家長、幼兒三個層面探討以小班為起點的幼小銜接策略。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調整自我認知,深刻意識到小班教育在幼兒與小學之間的銜接環(huán)節(ji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需要全程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緊跟時代潮流,深入剖析《指導要點》的核心要義,挖掘其內在價值。但從認同到實踐,我們必須確保整個論證過程具備充分的理由支撐。
從《指導要點》中得知:“幼小銜接需要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方面進行準備。”幼兒園若能真正落實《指導意見》中所提出的“從小班開始逐步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習慣等身心基本素質”要素,那么在讓幼兒獲得高質量發(fā)展的同時,也就為幼兒的后續(xù)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結合與小班幼兒及家長的交流溝通,圍繞“四個準備”提出以下調整策略:
1.調整心態(tài),正視孩子的情況
由于不同的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我們在小班階段可能會發(fā)現(xiàn)幼兒在社會交往、自理能力、學習習慣上存在不少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不應把問題歸結于幼兒,而應該從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入手,深入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其次,我們應該致力于增加與幼兒交流的頻次,不急于求成,特別是針對小班幼兒,要用“擁抱”和“愛”的方式與其交流,例如,放學幫助他們整理衣褲時,可以抱抱幼兒并聊聊他們今天的所見所聞;再次,我們要理解幼兒的每一次提問,因為每一個“為什么”背后都是孩子的對知識的渴求;最后,我們需要引導幼兒學會用合適的方法來表達、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2.明確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系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保育和教育密不可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特別關注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習慣塑造了幼兒面對事物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面對一件事情時的專注程度是一心一意還是三心二意,是堅韌不拔還是半途而廢。例如,很多幼兒在進餐時由家長喂食,甚至在玩玩具時也東張西望,這樣的習慣會讓他們誤以為進餐不是自己的事,是家長的責任,并且導致幼兒的注意力分散,長此以往,這一行為將會導致幼兒喪失進餐的積極性,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營養(yǎng)不良。久而久之,孩子的這些生活習慣將轉變?yōu)樗麄兊奶幨路绞健麄兛赡茉趯W習過程中忽視細節(jié),處事粗心且缺乏責任感。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開展座談會,通過與家長互相溝通,指導家長明確兩種習慣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才能用兩種實例,引導家長關注這一問題。
3.融入集體,增強自然教育
眾所周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陳鶴琴先生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從小班開始,我們就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調皮好動,但又在肢體行動上稍顯膽小,家長往往將孩子認定為膽小的人,實則這是孩子缺乏嘗試的勇氣。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幼兒會遇到生活中未曾出現(xiàn)的游戲項目,通過幼兒間互相學習樹立榜樣去大膽嘗試,這些都會使幼兒的勇氣有所提升。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應該帶幼兒多多接觸自然,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
當理論扎實后,我們有必要聯(lián)系實際,積極開展園本教研活動。首先,我們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出發(fā),初次探討有效的“幼小銜接”方式。我們結合班級居家生活指導內容,思考當前階段班級中出現(xiàn)的有關“幼小銜接”的思考與解決方案;其次,我們讓教師進一步理解“幼小銜接的實施要點”和“各年齡段幼小銜接的重點”;最后,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撰寫一篇有關“科學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旨在讓教師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將“科學幼小銜接”的理念更深入地落實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
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幼兒園、家庭的雙向協(xié)同合作。因此,幼兒園與家庭協(xié)同一致實現(xiàn)有效的“幼小銜接”準備工作尤為重要。
1.宣傳到位
幼兒在家期間,小班一部分家長在家中對小班幼兒進行了識字教學,另一部分家長則放任幼兒看電視,認為“幼小銜接離我們還遠”,如此兩極分化的有效銜接意識令我們咋舌,可見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認識模糊不清。因此,我們在班級群中向家長們宣傳《指導要點》,請家長將自己的困惑通過線上文字的方式進行反饋,以期用這種方式讓家長更新觀念,重視小班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2.收集困惑,整合分析
想法和實踐的鴻溝在于“應該怎么做?”我們可以通過微信、騰訊會議、面對面的形式與家長開展互動式交流,于是,我們把“幼小銜接”理念融入課程、融入生活,與家長一起探討。在探討中,家長們圍繞著“孩子的成長”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教育心得進行分享,互相學習,進一步明白了《指導要點》所要詮釋的意義,以及面對幼兒發(fā)展的實施措施。
3.落實實踐
我們需向家長表明我們將針對“幼小銜接”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施的具體內容及步驟,收集幼兒在家中體現(xiàn)自理、自立、自強的影像材料,以督促家長把領悟到的教育內容付諸于實踐。此外,我們還需要再次向家長收集與幼兒溝通的方式方法,使家長更加深刻地理解“幼小銜接”的內涵,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家園共育。
幼兒的任何一種行為均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而成的,這一塑造過程需要不斷遞進、鞏固、反思。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指導要點》提出:“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分類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幼兒從入園、區(qū)域、游戲、進餐、午睡、離園,無一不體現(xiàn)著幼兒自我服務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站在兒童的視角,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空間與時間,發(fā)展其自理的技能、提升其自立的意識、增強其自強自信。除了語言的鼓勵,我們還要給予幼兒精神上的贊許,例如,制作星星榜,張貼“自理能力小衛(wèi)士”,這些鼓勵方式都是給予幼兒外顯認可的有效途徑。但應注意不能將所有幼兒做的事與“獎勵”對等,要讓幼兒知道這樣做是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為了得到獎勵。例如,在開展自理能力比賽時,要讓幼兒實際操作、親身體驗,進而感受自理的重要性。
2.你一言,我一語
《指導要點》指出:“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遇到困難互幫互助,發(fā)生沖突時嘗試協(xié)商解決。”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幼兒在這個社會中展開交流與互動,進行表達、表現(xiàn),提升其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而我們則用影像記錄幼兒間和諧、友愛的畫面,加固幼兒對于集體的安全感和榮譽感——幼兒的表現(xiàn)力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我們可以將各種表征形式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抓住一切幼兒表現(xiàn)自我的契機。
3.探索與發(fā)現(xiàn)
“主動學習”需要幼兒在學習興趣、能力、習慣方面有著積極的狀態(tài)。我們利用各種資源帶著幼兒接觸自然、引導幼兒接觸社會,積極調動幼兒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在一日生活中,發(fā)展幼兒的探究能力與動手能力。例如,在“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收集了很多落葉,引導幼兒利用五官探究各種各樣的葉子,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科學的幼小銜接工作,應該從小班做起。只有做到家園教育一致,雙方齊心協(xié)力,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教育的規(guī)律,才能共同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教師也應明確當前的重點任務,即雙向銜接、協(xié)同合作,極力減小幼小銜接的坡度。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四個準備”,幫助幼兒順利實現(xiàn)幼兒園到小學的科學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