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中心幼兒園 顏利紅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頂層結構和全面規劃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園作為一所鄉鎮幼兒園,極為重視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幼兒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例如,勞動教育活動與課程內容的割裂、勞動教育內涵的缺乏以及勞動教育價值感的培養不足。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園通過實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三項策略,讓勞動教育回歸幼兒的生活,并在幼兒自然的生活樣態中進行,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為定位勞育主題,我們通過同心圓擴展與螺旋式深入兩種形式深入挖掘勞育活動的內容。
同心圓擴展是指以一個大項目活動為中心,在活動開展中將幼兒想要了解、掌握的勞動內容、技能進行整合和延伸,通過討論、交流將適合幼兒開展的勞動內容進行梳理,從而牽引出一系列相關小項目的勞動活動。簡而言之,我們會將所有與該類別有關的其他勞育小項目活動整合在該大項目之中,而一個大項目主題活動可以擴展出多個相關的子項目或者是子活動,進而擴展和生成相關的新活動。因此,我們以勞動教育為主題,以勞動項目活動為中心,圍繞幼兒發展的年齡特點滿足其勞育活動的需求。
幼兒游戲經驗的發展呈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線式上升,同樣,幼兒的勞動經驗也需要不斷深入發展。我們通過運用節點性集體教育活動、兒童會議等途徑,不斷嘗試、積累、交流、分析、回顧,不斷豐富幼兒的經驗。而這種循環螺旋式地發掘新的勞育內容的方式,能夠有效推動勞育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讓我們回到幼兒勞動的過程中,關注幼兒在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相互討論、補充和啟發,以問題為導向,從而解決幼兒的勞動困惑,使其學會如何運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勞動困惑。
教師在進行項目化學習時,首先會遇到一個關鍵性問題:如何提出驅動性問題?因為驅動性問題仿佛是項目化學習的開關,沒有它項目化學習就無法進行。那么,驅動性問題與一般問題有什么區別?在驅動性問題的引導下,幼兒會展開哪些探究活動?而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在實踐項目化學習時的困惑。而什么樣的問題是驅動性問題呢?我們認為是幼兒感興趣的、覺得有趣的問題;是真正困擾到幼兒的問題;是有“驅動”味道的問題,即幼兒所有的探究行為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綜合涵蓋各領域相關經驗的問題;是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經歷的、能主動深入探究的一系列問題。
驅動性問題是一個大方向,有助于輔助幼兒的思考,推動項目化活動的開展。因此,在開展“小達人”項目活動之前,我們預設了很多驅動性問題以調動幼兒參與整理活動的積極性,但在預設問題時,我們對于驅動性問題的定義并不十分明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調整。在區域管理員活動推進過程中,我們需要預設驅動性問題來引發幼兒思考,最初我們預設的問題分別是:什么是區角管理員?怎樣才能當選區角管理員?區角管理員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而調整后的驅動性問題是:怎么樣才能成為區域管理員?我們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區域管理員是什么?要成為區域管理員,我要做哪些事?要取得同伴的認同,我有哪些優勢與特長?
勞動內容的適宜性是在不斷實踐、調整中推動的。針對班級內的勞動教育活動,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實踐內容。以“值日小達人”活動為例,我們初期設置的值日生工作內容包括:進餐、飲水以及維護自然角等。通過兩周的實踐經驗,我們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與幼兒商量后將其調整為:管理點心、洗手、照顧自然角、飲水、分飯、喝水牌標識、進餐桌面管理等事宜。調整后的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需求,也更好地滿足了幼兒的實際需要。
在勞動教育的經驗分享過程中,我們利用兒童會議、表征記錄、個性點燈等形式給予幼兒表達與表現的機會。在兒童會議中,我們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方式給予幼兒幫助或協助讓幼兒發現勞動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增強幼兒活動推進過程中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幼兒在勞動中的主體意識。在表征記錄中,我們嘗試用問題記錄、過程記錄、個人故事記錄等方式,用符號、線條、圖形等前書寫的方式記錄幼兒勞動后的感受。比如,早上,一名值日生負責點亮屬于他們的“星期燈”,當燈光亮起,意味著燈下的小朋友即將擔任值日生。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提升了他們對于做值日生的責任感。在分享環節,我們也利用“值日燈”來肯定這一天中幼兒的表現。

為確保對勞動教育的公正評估,我們將邀請幼兒、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其中——通過協商式評價以激發幼兒的勞動熱情,培養幼兒的勞動成就感。我們將通過同伴互通評價、小組協商評價、集體共識評價三個通道分享勞動過程中的收獲,培育具備勞動技能的“勞動小達人”。
通過錄制勞動視頻,我們積極評價幼兒的表現并為之提供參考。在同伴互通評價的過程中,我們依托視頻播放全面了解幼兒在班級活動中的勞動過程——在“勞動小達人”活動中,我們設置“自評”“互評”等內容,使幼兒能夠通過自我評價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同時,幼兒通過表征的形式進行互評,變“要我勞動”為“我要勞動”,給予幼兒積極、正面的評價。
在勞動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成立工作組是十分必要的。小組成員對于同伴的了解以及評價對于勞動項目的順利進行和目標達成具有重要影響。在小組的協商和評價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提供相應的視頻資料,以便小組成員進行同伴間的協商、討論,并進行記錄和表征,從而梳理出協商的結果,達成一致的內容和目標。小組協商的過程,將原本單一的線性思維轉變為多元化的發散思維,借助視頻觀察、組長引導討論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參與勞動項目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矯正自我、提升自我。
集體共識評價指的是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建立“評價共同體”,由此改變了孤軍奮戰、單槍匹馬的評價方式。評價不是一人的“一言堂”,而是共同交流的過程。為了更好地提升勞育的教育質量,我們可以將幼兒的勞動延伸到家庭中去,例如,我們向家長發布勞動任務,在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完成任務后,家長可通過釘釘群發布幼兒的完成情況,教師則通過釘釘的點贊回復功能進行評價,其他家長也可參與評價。同時,在園幼兒還可以借助視頻、照片分享自己的勞動過程與感受,同伴則通過點贊予以認同,這樣幼兒的成就感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勞育活動的實施不僅激發了幼兒的經驗、提升了幼兒的能力,更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它以勞動的形式使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引發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