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李曉英
在組織開展幼兒游戲化數學活動時,如何在活動設計實施方面突破常規,解決數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教學情境程式化、操作材料單一、對幼兒操作結果的檢查評價流于形式等問題,這對一線幼兒教師尤為重要。下面我以數學活動“小兔請客(6的點數和認數)”為例,談談我在數學活動設計組織中的具體實踐和感悟收獲。


當前情境教學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已成為激發和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良藥”,這種一經使用便能達到最佳活動效果的教學策略現今已被教師廣泛運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其在數學活動“小兔請客”的設計環節中的運用也不例外。本次活動以小兔過生日請客的情境線索貫穿始終——接受小兔邀請,幫小兔帶朋友來家里,小兔過生日、朋友送禮物、請吃自助餐等每一場景都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且每個情境中都滲透著點數學習,同時教師借助小兔與朋友之間的交往過程順勢也對幼兒進行了品德教育,真正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因此,本節活動中情境創設的最大特點就是每一情境始終為幼兒的數學學習服務,每一片段的情境都緊緊圍繞核心教學目標“6以內的點數”展開,尤其操作情境和情感教育的無縫滲透又使活動情境內涵得到進一步升華,真正達到了“以境啟知,以知生情”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數學活動旨在強調幼兒要在“做中學”,并滲透對幼兒“動手操作”精神的培養。因為幼兒年齡較小,許多經驗知識的獲得往往都是通過反復的觀察、擺弄、操作、感知等方式不斷積累的。豐富新穎、有層次的操作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幼兒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收獲,大大滿足了幼兒探索與創造的需要。因此,設計本節活動時,我根據活動情境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并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第一次操作時,我創造性地借用玩教具的造型特點為幼兒“變魔術”,例如,蘑菇釘染色后變成了小蘑菇,紅色的圓形插塑玩具搖身一變成了小紅果,將兩種材料插在一起則變成了一串糖葫蘆;圓形空心彩球插上彩棍變成了棒棒糖,彩泥搓成橢圓狀插在吸管上變成了花束,彩色的夾子粘貼飾品后變成了漂亮的發卡;口杯、酸奶杯、牛奶罐簡單包裝后又變成了花瓶、糖罐、小碗——最重要的是這些材料唾手可得,而且是幼兒熟悉的、喜歡的。我們利用低結構材料的外形特點,將其加工成了漂亮、有趣的生日禮物,這讓幼兒感到耳目一新。當教師提出要求:請小朋友幫小動物送禮物給小兔,但數量必須是6,幼兒滿心歡喜積極地投入到操作點數的活動中。第二次操作時,幼兒也是打破以往操作中的拘謹樣態,創設了小兔請小動物吃自助餐這樣一個動態、開放、操作性強的活動場景,幼兒根據餐盤上的數量為小動物挑選喜歡的餐點,又一次復習鞏固了6以內數的點數、認數及數物對應——二次操作是對幼兒數數能力的一個全面檢驗、拓展和提升,也使活動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活動中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也為情境的縱深發展、活動的有效實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活動中,我們抓住幼兒喜歡過生日、喜歡熱鬧場景的心理,借助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用心制作了與數學情境融入一體的、助力活動持續推進的、能達到最佳輔助效果的優化教學課件。首先,我們根據情境發展在應情應景的畫面中插入了音頻,每一情境中一些關鍵性的要求和總結性的話語都是以小兔的口吻與幼兒對話——增加了情境的真實性和幼兒的認同感,幼兒更是入情入境,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小兔的生日會中;其次,在小動物送禮物環節,我們通過圖片、圖示、箭頭、符號以流程圖示的形式呈現給幼兒,直觀巧妙的流程圖,幼兒一看就明白,避免了教師冗長紛繁的解釋、說明;再次,課件中動態的生日蛋糕、蠟燭、生日帽等都是幼兒喜歡的,加上唱生日歌、吹蠟燭等音效的設計,讓幼兒完全融入情境,在自然、輕松、積極的狀態下學習鞏固了6的點數和認數;最后,在幫小動物數禮物、幫小兔為小動物送自助餐兩個情境都是和幼兒的操作有機結合的,有效激發了幼兒的操作興趣。雖然這是一節數學活動,但我們在多媒體課件中巧妙地滲透了同伴間友愛互助、做客、待客禮儀等情感教育。多媒體課件有質感的圖片、音樂、音效、動畫打破了傳統數學活動刻板、抽象的印象,每一個動態生動的畫面都是幼兒生活中經歷過的熟悉、喜歡的場景,引發了幼兒極大的情感共鳴,讓幼兒在自然狀態下認識點數6,又在有趣的操作情境中鞏固6以內的認數與點數,實現了問題優化、操作鞏固、游戲激趣、情感滲透等教學資源的遞進和轉化。
在數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最困擾教師的問題就是幼兒操作完成后教師無法一一檢查,從而無法了解每位幼兒的完成情況;同時由于教學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導致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也無法兼顧所有幼兒,給幼兒一個客觀、正確的評價。本節活動的兩次操作都打破了以往活動中檢查評價缺失的弊端——第一次操作:幫小動物數禮物,因為禮物都是立體的,教師要求幼兒在小碗里放6只蘑菇,因為教師事先在小碗里放了泡沫,所以幼兒直接把蘑菇釘插在了泡沫上,教師一眼就可以看出數量,最后幼兒把禮物送給小兔也方便教師集中檢查;第二次操作:為小動物選取自助餐,其中自助餐的展示設計也是開放、立體的——教師提前準備了5個小動物標記圖,幼兒根據餐盤上的數量選取食物后,把餐盤送到相應小動物的標記圖上,幼兒只需把餐盤貼上去就可以了,最后背景圖上呈現出的是小動物喜歡吃的各種美食,而且教師一眼看過去就能發現哪個盤里的食物和數量不匹配,以便及時糾正幼兒的錯誤。因為精心準備了操作材料,巧妙構思了呈現形式,所以以往活動中檢查評價缺失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本節活動中,我們根據活動目標設計每一個游戲,如活動一開始我們就以小兔的口吻邀請小朋友們參加生日會,隨后教師引導幼兒在行走中發現小動物、點數小動物,并通過相應數量的動作和小動物打招呼(如5只小狗就學小狗叫5聲)——這種帶小動物參加生日會等形式,讓幼兒在走走、停停、玩玩的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復習了5以內的點數。又如當幼兒通過點數了解到6只小兔、6支蠟燭、6頂生日帽都可以用數字6來表示,進而再次鞏固點數,隨后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拍手、搭肩、拍腿、跺腳、學小兔跳6下等動作向小兔祝賀6歲生日。幼兒興致盎然,邊做邊數、邊跳邊數,在祝賀小兔6歲生日的喜慶氛圍中自然掌握并鞏固了6以內的點數,且幼兒之間溫馨友愛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整節活動有靜有動,操作性、游戲性、科學性體現得適宜、恰當、巧妙。總之,只要我們心中有幼兒,即以幼兒的視角去挖掘各種教育因素的潛力和價值,并最大化地將其運用在游戲活動中,真正讓幼兒在輕松、愉快、活潑、和諧的氛圍里“做中學”“玩中學”。相信不久之后的幼兒數學活動會因有效情境的創設、新材料的投放、優質媒體的運用、有趣游戲的滲入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