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幼兒園 耿夫靜
金秋九月,我們的快樂大家庭迎來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精靈”。剛走進這個陌生的集體環境,孩子們表現得“各具特色”,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幫助“不愛幼兒園”的幼兒“愛上新家”?本文以言言小朋友為例,探討新入園幼兒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的教育策略。
片段一:沉默不語的言言
入園時,言言摟著媽媽的脖子怎么也不愿意松手。言言媽媽說:“寶貝快下來,媽媽上班快遲到了。”言言趴在媽媽懷里,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大聲哭鬧,只是眼淚順著眼角不停地往下流,小手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愿松開,連著幾天都是爸媽將他“硬揣在椅子上”,而在幼兒園的言言不伸手、不吃點心、不喝水、不小便!
我們便“主動出擊”了解情況:言言從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帶著,和同齡孩子接觸較少,性格也很倔強。只要一調皮,爸爸便“鐵拳伺候”,導致言言在家很怕爸爸。于是,我們單獨約談言言的父母,向他們介紹了一些幫助小班幼兒適應新環境的方法,如鼓勵法、“情景練習法”等。隨后我們從自身做起,根據言言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征,主動地親近他,用擁抱、撫摸等肢體語言建立與他的親密關系。

片段二:被動參與的言言
一連好幾天,言言都是由爸爸媽媽一起送到幼兒園,如果言言不愿意進教室,爸爸也不再把言言往小椅子上“硬揣”,而是耐心地與他交流,或者帶著他在園里玩一會兒才離開。幾天下來,言言來園時情緒穩定了不少,當我伸出手微笑著說:“言言今天有進步,高高興興來上幼兒園,來,我們抱一抱!”他也會張開雙臂跟我擁抱——看來,家園合作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如何讓他大膽自信地開口說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還需進一步觀察、跟進。



片段三:不愿吃飯的言言
今天是孩子們在園進餐的第一天。午餐時老師把飯菜分發到小朋友面前,許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小勺子吃了起來。這時和言言同桌的涵涵大聲地說:“老師,言言不吃飯,他是不是不會吃飯呀?”看到言言的飯菜一點也沒動,于是我走到言言跟前輕聲問他:“言言,你怎么不吃飯呢?”他看著我不說話。我接著說:“言言還沒學會使用勺子嗎?來老師教你。”言言怯怯地把碗往跟面挪了挪,我喂一口他張一下嘴,但是他的食欲并不好,只吃了兩口就不張嘴了,然后再也不理睬我了。午睡時我提醒小朋友們去小便,言言沒有去,但剛脫褲子他便尿在了床上。
祖輩的溺愛與“精心照顧”造就了部分“小皇帝、小公主”的誕生。養尊處優的生活導致部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面對言言在園不會吃飯的問題我們與其媽媽取得聯系。然而從與媽媽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言言在家里都是自己吃飯,而且飯量很好。言言媽媽告訴我:“他是用不吃飯、尿褲子要挾我,讓我帶他回家。”第二天吃飯時他又表現得和第一天一樣,這次是吃飯時尿在了褲子上。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特殊的孩子”多些寬容,不要勉強他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以減輕他的心理負擔。于是我主動和言言交談:“言言,老師和你做個約定,今天你把飯菜吃完,明天我允許爸爸媽媽來接你回家一次,你同不同意?”聽到我這樣說后他主動點點頭說道:“你說話可要算數,來,我們拉鉤!”我拉起他的小手指唱起兒歌:“拉鉤上吊,言言后天好好吃飯,誰變誰是小狗狗!”言言笑了!
這天言言自己吃飯了!
片段四:合作游戲的言言
這幾天,言言臉上的笑容多了許多,并且自主游戲時選擇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了。我拿著手機觀察、拍攝,言言時不時會跑到我旁邊偷看我。當我把頭轉向他的時候,他會趕快跑開。有次他的目光恰巧被我的目光捕捉到了,他說:“老師,我媽媽有手機,我也會拍照。”“真的嗎?那你來拍拍他們,然后我們一起看你拍的照片好嗎?”言言非常開心地拿著手機跑到樂樂那里拍了一張,跑到明明那兒看了看后又拍了一張……交流分享的時候到了,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言言的補充介紹成了本次活動最大的“亮點”!小伙伴為他拍手鼓掌,他微笑著說:“謝謝大家!”
游戲時我時常看到言言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臉,我還經常聽到孩子們呼喚言言一起游戲的聲音……慢慢地言言有了好朋友。



四周后,言言終于融入了快樂的大家庭!回首言言的轉變過程,我認為對待適應性較差的幼兒,教師要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去了解他們,用更多的關愛和尊重去引導他們,用有趣的游戲吸引他們,降低他們的分離焦慮,讓其盡快適應這個新集體、新環境。
對待新入園的幼兒,作為教師需要主動觀察,敏銳而細致地捕捉和發現幼兒不同的發展特點,分析幼兒不同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教育問題,通過主動隨訪、針對性交流等方式引導家長和教師一起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理解幼兒,共做教育的“有心人”,共同努力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
新入園的幼兒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教師,心理上都會產生一種不適應及恐懼感,這便加深了他們的心理負擔。這時教師如果作為“控制者”,幼兒便會更加疏遠教師,所以,教師要把自己當做幼兒的玩伴、朋友,與幼兒一同游戲;當做幼兒的“媽媽”,多用溫和的目光、微笑、點頭、撫摸等給幼兒安慰、鼓勵和幫助;多用心關注孩子,接納、體會幼兒的想法與需求;多了解并尊重每位幼兒在能力與天分上的差異。同時幼兒的快樂還來源于自己和同伴的相處,一個快樂、融洽、充滿愛的班級氛圍會讓幼兒更好地融入其中,減少孤立感和不安全感。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對于剛入園的幼兒,在游戲和玩耍中度過等待和期盼是緩解新入園幼兒情緒的有效策略。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鼓勵幼兒放松、自主、自發的游戲,提供與同伴相互溝通、交流的機會,及時鼓勵、表揚幼兒,讓幼兒的各種情緒得以適當宣泄,使幼兒能夠愉快、自然地投入到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中來,從而喜歡上教師,喜歡上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總之,對待新入園適應性較差的幼兒,只要你經常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會發現我們和幼兒之間的距離是那樣的近;只要你對幼兒真心地付出,你就會發現他們會用甜甜的微笑來回報你;只要你和幼兒多溝通,他們就會打開心門和你成為好朋友;只要你對幼兒多一些耐心和愛心,他們就會和你一起走進五彩斑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