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袁莊幼兒園 徐媛妹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早操律動賦予了幼兒盡情發揮的空間,瞧!繩子在我們大三班幼兒的手中運用得如此自如——轉陀螺、跳小河、鉆山洞……有一組幼兒還用繩子玩起了跳竹竿的游戲呢!當天的游戲點評環節,跳竹竿成了幼兒的“熱點話題”——“跳竹竿,中班的時候我們就玩過。”“跳竹竿太好玩了!”說著說著,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到了跳竹竿的隊伍之中。既然幼兒對跳竹竿的熱情如此之高,那我們就追隨幼兒的興趣和他們一起與“竹”共舞吧!
課程前期,我們和幼兒一起憶“竹”之趣——通過回顧發現:幼兒跳的節奏有點亂,隊形也很單一。于是,我們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預設了以下幾個目標:
1.了解“竹竿舞”的起源,傾聽并感知民族音樂。
2.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創編動作,發展幼兒的彈跳能力。
3.嘗試記錄跳的方法,并根據圖示跳竹竿舞。
4.探究敲與跳的一致性,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5.隨著音樂節奏表演竹竿舞,進一步感知民族舞的特色。

在集體活動中,幼兒觀看了竹竿舞的視頻,了解到竹竿舞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簡潔歡快、韻律感極強的曲調再一次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熱情,貝貝說:“演員們用的竹竿兩頭一樣粗。”牛牛說:“我發現竹竿有時擺成正方形,有時擺成米字形。”陽陽說:“我看見有個人在敲鼓,大家都要聽他指揮。”
粗粗的竹竿從哪里來?放學后幼兒開始了尋竹之旅——河邊的小竹林、毛竹店、淘寶網……幼兒分頭行動且收獲不小。經過討論,幼兒來到了毛竹店。哇!店里的竹竿好多呀,粗的、細的、長的、短的,哪個才適合我們呢?握一握、試一試,大家滿載而歸。
選到了心儀的竹竿,接下來該怎么玩呢?幼兒紛紛拿出紙筆將想法躍然紙上。經過統計發現,想設計節奏的有14人,想設計竹竿造型的有13人,想選擇音樂的有6人。于是節奏組、造型組、音樂組分頭準備起來!
節奏組的小朋友真厲害!一下子設計了這么多節奏型,先試哪一個呢?大轉盤轉起來,一起看看哪個節奏最幸運。任務完成,節奏組的小朋友快速轉換角色探究跳竹竿舞的方法。
造型組的幼兒接到最幸運的節奏型后,便緊鑼密鼓地練習起來,有了中班的基礎,這樣的節奏型可難不倒我們,節奏練熟了,竹竿造型該怎么擺呢?有的幼兒提議圓形,有的幼兒提議方形,大家舉手表態,少數服從多數,那就從圓形開始!
音樂組的小朋友準備得怎么樣啦?《粉刷匠》《兔子舞》《勞動最光榮》,應該選哪首歌曲呢?靈靈說:“選《粉刷匠》吧,我們在音樂區里跳過,比較好跳。”
三大組準備完畢,他們能成功嗎?大家翹首以盼!
伴隨著熟悉的《粉刷匠》,我們的竹竿舞表演開始啰!敲著敲著,小語停了下來,原來他發現敲的過程中手碰在地上很疼,這可怎么辦呢?大家一起商討解決辦法:墊上磚頭試一試,可是磚頭硬邦邦的也會磕手;墊上毛線試一試,不行,毛線會滾動。小宇從資源庫找來布條,這個辦法不錯!說干就干,問題解決了,那就繼續嗨起來吧!
竹竿組的幼兒敲著敲著跟不上音樂節奏了,“演員”們也隨之亂套了,一遍不行,兩遍、三遍還是不行……從幼兒的回顧中我們發現音樂節奏有問題,且幼兒互相配合得不夠默契。
在第二次的年級組課程審議中,大家建議先從基礎練起,讓幼兒感知節奏、學會配合。于是,在音樂活動“小小節奏家”中,幼兒多次感知節奏,進行手拉手練習。
在體育活動“竹竿舞”中,幼兒初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當然,幼兒的經驗也隨之豐富起來,這不,第二天煒緯帶來了手套,這下大家越敲越嗨了。“我想試試敲竹竿。”“我敲得好累呀!我想跳竹竿!”大家都想互換角色,于是在新一輪的游戲中,幼兒自主調整互換了角色。大轉盤繼續轉起來,有了前期的經驗,新的節奏對幼兒來說同樣是小菜一碟,瞧!大家伙湊在一起討論怎么敲、怎么跳,這一次將竹竿擺成什么造型呢?竹竿組的新成員們開始了探究。
在音樂組幼兒的準備過程中,敏敏老師的一節集體舞“阿哩哩”讓大家尤為喜歡,音樂組的幼兒想把《阿哩哩》融入跳竹竿中,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喲!一切準備就緒,那我們就嗨起來吧!借助前期經驗,敲與跳之間的配合就沒那么難了,幼兒再次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陽陽說:“跳竹竿有點累,但我很快樂。”佳佳說:“敲竹竿時我還是有點緊張,生怕出錯影響大家。”一向內向的卉卉也變得活躍了許多。
兩次的成功讓幼兒的探究欲望越來越強烈,他們再一次自主互換角色。樂樂說:“老師,我設計了一個米字型。”“你們可以去試試。”得到我的支持后,幼兒便拿起竹竿忙碌起來。“有的竹竿擺得太遠,有的竹竿擺得又太近,不行。”怎樣才能擺好米字形呢?于是幼兒找來了毛線、即時貼裹在竹竿中間,經過再次嘗試,他們發現毛線會松動,而即時貼既實用又好看。
回家后,音樂組的幼兒繼續忙碌著:刷抖音、百度查詢……班級微信群內消息不斷。我的游戲我做主,經過投票,初步敲定音樂為《跳起來》。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幼兒再次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而我也欣喜地發現,幼兒已經由之前單一地對某一節點感興趣變成對每一個環節都感興趣了。
“我們邀請其他班小朋友們來看我們表演吧!”經過商討大家最終決定巡回演出,以保證每個班的小朋友都能看到我們的表演。幼兒們迫不及待地做起計劃來,一份份表演計劃表新鮮出爐了,其中涉及表演內容的選擇、地址的確定、服裝的制作、邀請函的設計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與籌備,“與竹共舞”的演出活動正式開始啰!表演如期而至,伴著悅耳的音樂,幼兒邁著自信的舞步,開始了第一場、第二場甚至更多場的表演!
幼兒的精彩表演不僅贏得了弟弟妹妹們的掌聲,還激發了他們“與竹共舞”的愿望,“與竹共舞大帶小”活動每天都在上演著,也期待著畢業典禮上弟弟妹妹們更精彩的表現。
我們的課程始于幼兒當下的熱點話題——跳竹竿,由于有前期的游戲基礎,因此幼兒在一開始的練習中很快就能進入狀態。為了增強游戲的挑戰性,幼兒自發地組成小隊,自主討論竹竿操作的節奏,在充滿挑戰性的游戲活動中,幼兒充滿了成就感,其反應力與節奏感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當然,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跳躍能力參差不齊,對此,幼兒自發地通過“結對子”“以強帶弱”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在接下來的節奏練習中,幼兒出現了一些分歧,有的幼兒喜歡節奏簡單的,有的則喜歡節奏復雜的,于是幼兒通過不斷地討論、合作、商量想出了很多辦法,由簡單到復雜的方法讓所有幼兒都能夠在練習中慢慢適應節奏。而在幼兒自主選擇和添加音樂后,活動的氛圍更加濃厚了,這也激活了幼兒更多的想法和靈感,同時促使幼兒學會了合作與交往,促進了其社會性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社會領域對幼兒提出的具體目標是:“在游戲活動中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解決。”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還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可見合作能力對于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懂得如何合作,才能讓幼兒更好地學會如何與同伴交流和交往,才能培養幼兒人際交往的技巧,滿足幼兒內心的社會情感需求。無論是集體跳竿還是操作竹竿,都需要幼兒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游戲任務。通過這樣的合作,幼兒能夠感受到團隊協作的力量,體會集體合作的樂趣。
在游戲化的班本課程中,只有注入豐富的游戲精神,讓幼兒生命中的原始能力得到最好的釋放,才能真正不斷觸動幼兒的自我發展,讓幼兒擁有更快樂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