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高利梅
位于幼兒園西邊小樹林的沙土區深受幼兒的喜愛,他們在這里自由玩耍,根據干、濕沙土的特性玩做蛋糕、野餐、送外賣等各種游戲——自由放松的沙水活動促進了幼兒交往、運動、探究、感知等多種能力的發展。春末夏初,氣候干燥,孩子們再次來到沙土區時看到飛揚的沙土,便萌生了給大樹澆水的愿望……
游戲一:我給大樹澆水了
游戲時間到了,馬達走進沙土區看到飛揚的沙土大叫道:“快看,大樹爺爺的嘴巴起皮了,他肯定口渴了,我們給他澆澆水吧!”他的提議吸引了順子、瑞瑞等小朋友的參與,于是幾個孩子找來小桶,一桶一桶地提水澆大樹,澆完水后他們累得氣喘吁吁,褲子、鞋子全部都濕透了,可還是興奮地向我邀功:“老師,大樹渴得嘴巴都起皮了,我們給它澆水了。”
回到活動室后,我對馬達熱心、細心的行為給予表揚,并肯定了本次游戲主題,接著引導孩子們說說自己是怎樣給大樹澆水的。“幫助了別人很開心,但衣服和鞋子都濕了是什么感覺呢?”“除了用小桶提水,你們還有沒有省力且不濕衣服的辦法幫大樹爺爺澆水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水龍頭上有管子,我們可以用管子來澆水。”順子說。“不行,管子太短了,根本夠不到大樹根部。”馬達反駁道。“要不我們在水管夠不到的地方挖渠,讓水順著渠流到大樹的根部,我爺爺就是那樣澆地的。”萱萱提議。“可是水會滲進土里的。”瑞瑞說。“用挖渠的方法連接水管和大樹確實是一個好方法,我們可以想一想用什么材料鋪渠底來避免滲水的情況。”“塑料袋。”“不行,塑料袋太輕了,風一刮就飛走了。”“我看到材料櫥里還有很多PVC管,這總不會被刮飛吧?”……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決定用PVC管鋪渠引水澆樹。
分析:3~4歲的幼兒喜歡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發現其明顯特征。所以當馬達經過樹坑時,他觀察到樹坑里飛揚的塵土,然后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了給大樹澆水的建議,并得到好朋友順子、瑞瑞的積極響應。雖然在澆水的過程中幼兒累得氣喘吁吁,可他們還是興奮地向我邀功,為自己的活動成果感到興奮。教師尊重、順應幼兒的興趣,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和經驗生長點既對他們的行為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又對幼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游戲變得更加有“魔力”,以吸引幼兒深入持續地探究下去,把偶發的游戲行為變成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游戲二:投放PVC管,鋪渠引水
第二天,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規劃從玩具櫥取來PVC管開始了鋪渠引水工作。只見他們一人拿著一截PVC管從水管處開始一直到樹坑處毫無章法地擺成一條直線,然后開始注水,水從接頭處流向了四周,顯然這并不是他們預想的結果,孩子們著急地用土埋、用塑料袋堵,結果仍然無濟于事(見圖1)。怎么回事?我看到馬達皺起了眉頭,歪著腦袋觀察了一番后嚷道:“這里低那里高,水流不上去。”于是他找來一個小桶墊在了PVC管的一頭,把開始端抬高然后注水(見圖2),結果還是沒有成功。“不行不行,我們的土丘高低不平,水沒法流上去,要不我們先挖溝再鋪PVC管吧?”萱萱的提議得到孩子們的認可。于是他們先挖溝再把PVC管嵌到溝里(見圖3),可結果并不如意,水依舊跑向四周——一下午孩子們歷盡波折,大樹爺爺仍然沒有成功喝到水。

圖1.PVC 管鋪渠不成功

圖2.將小桶墊在PVC 管的開始端
回到活動室反思時,孩子們有點傷心,馬達說:“我們都動腦筋想辦法了,可最后水還是流得到處都是。”“那你們有沒有仔細觀察水是從哪里流出來的?為什么會流出來?”老師的提問引發了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我發現了,水是從接頭的地方流出來的。”“我使勁摁住水就流不出來,可其他地方會流得更大。”于是我播放游戲視頻幫助他們回憶游戲過程,這時順子發現了奧秘:“PVC管接頭反了,應該一個比一個低。”“我們的土丘高低不平,雖然挖了溝,但還是高低不平,水流不到高的地方去,PVC管應該越來越低才行。”“那么,我們需要添加什么新材料才能讓PVC管越來越低呢?”于是孩子們進行了實驗驗證,最后大家一致決定,積木種類多且方便移動,用積木架空PVC管引水更容易成功。

圖3.挖渠鑲嵌PVC管
分析:3~4歲幼兒善于用多種感官去探索物體,并關注各種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當引水不成功時,幼兒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調整,盡量獨立完成引水任務,說明幼兒已經具備自尊、自信、自主的意識,但自身能力有限,引水始終沒有成功,于是出現了傷心、沮喪的情緒表現。教師關注到幼兒的情緒變化,便在游戲后及時進行反思,并引導幼兒各抒己見,然后通過視頻再現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幫助幼兒建立直觀的經驗,讓幼兒重燃挑戰引水澆樹的愿望。
游戲三:新增積木,架空引水
戶外游戲時間到了,馬達和小伙伴們提前來到建構區取來長短不同的積木開始了架空引水工程。他們先找出最高的積木豎立在開始處,然后依次選出短一些、再短一些的積木間隔一定距離擺放好做支柱(見圖4),接著拿來木板架在兩個并排豎立的正方體支柱上,再在木板上鋪設PVC管,可由于沒有考慮到場地的高低不平對立柱的影響和對PVC管的長短做出正確判斷,導致架空失敗4,可是孩子們并沒有氣餒,而是吸取前期活動中的經驗,仔細觀察然后再商量對策。“順子,你那里還是有點高,再鏟一鏟要保證地面和我這邊的一樣高,要不又塌了。”“還有,這個PVC管不夠長,需要換更長的。”“不對,高處的要壓著低處的,別弄反了。”“這里,還有這里,這個支架太矮了,換兩個高的長方體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擺弄著,經過一番辛苦的調整,最后終于引水成功了(見圖5、6),當水順著管道流向樹坑的那一刻,孩子們興奮地大叫:“我們成功了,大樹爺爺終于喝到水了!”我也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加入到他們的澆水游戲中。

圖4.架空引水

圖5、圖6.架空引水的過程和最后的成功
分析:興趣和教師的支持是游戲得以推進的動力源泉,即使游戲過程中困難重重,幼兒也毫不氣餒,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但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無法根據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征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導致一次次的拼搭失敗,這就需要教師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然后運用到新的游戲活動中去。
游戲是幼兒與游戲材料發生作用從而獲得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過程。所以,教師應當關注幼兒的游戲需要和經驗生長點并及時添加輔助材料,讓游戲變得更加有魔力,吸引幼兒深入持續地探究與學習,把偶發的游戲行為變成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已經具備合作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教師在幼兒一次次遇到困難時不是急于給出解決辦法,而是靜靜地站在幼兒身后,耐心地聽幼兒發表看法,放手讓幼兒大膽嘗試,活動后及時引導幼兒反思,幫助幼兒回顧自己的探究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并分析失敗的原因,探討下一步要怎么做,幫助幼兒梳理經驗,把一個人、一個小組的行為變成集體的愿望,讓幼兒都為游戲出力,將愛探究變成一種習慣。因此幼兒在游戲中發現管道漏水或拼搭失誤時,不是立即找老師幫忙解決問題,而是和同伴們一起觀察、商討、驗證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一起解決困難,感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在與沙水的互動中知道了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可怎么解決因為土丘不平導致的引水不成功的問題?盡管他們關注到問題所在,經過抬高、挖渠鑲嵌、用積木架空鋪渠等一系列修整改進,可由于經驗不足,幼兒在搭建過程中一次次地失敗,顯然光靠戶外游戲的時間遠遠不夠幼兒深入探究,時間久了幼兒會因為“跳累了也摘不到果子”而對游戲失去興趣,于是我們在活動后及時再現游戲過程,分享反思并梳理提升游戲經驗,然后結合區域活動、生活活動引導幼兒關注幾何形體的長短、高矮、厚薄等特征與搭建物體的關系,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為后續游戲做好準備。
本次游戲主題是由偶發行為引發的集體游戲,在游戲中教師把游戲的自主權交給幼兒,放慢腳步仔細觀察幼兒,并根據幼兒的經驗生長點給予支持、梳理、提升,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放手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感知和探究,在“做中學、玩中學”中不斷積累游戲經驗并建構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