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穎(甘肅農業大學)
農業土地資源實質是指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能夠有效滿足對人類當前和可能預見到的、即將有用的土地。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有限的,為了實現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目標,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該部分資源的宏觀調控,要安排專業人員對各區域農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土地資源規劃開發使用工作,科學有效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并協調好人地關系,緩和人地矛盾。
在自然界發展進程中,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變化會受到人口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在地球上農業土地資源的可開發利用數量并不是無限的,不同國家人口數量的多少會直接決定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的高低,一旦人均占有量極其低下,則極易出現當前社會人類對農業土地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以此來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顯然這樣將不利于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并會致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相應的破壞[1]。除此之外,人口素質的高低也會影響到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通過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不僅能夠創新研發應用更多先進技術,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率,還可以讓人類有效樹立起正確的資源利用價值觀,不再盲目大勢開發農業土地資源,而是強調農業土地資源的科學合理運用,這樣一來就能夠更好地保障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科技創新研究發展是農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驅動力,現代農業的規劃建設發展離不開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只有通過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才能夠實現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目標。比如,各種新型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應用,能夠幫助農村大大提高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科學防治病蟲害技術、施肥灌溉技術的創新引入應用,能夠幫助我國最大程度優化改善農業土地資源環境,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在有限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下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因素會影響到人類對農業土地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城市地區,人們會更多考慮到在農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他們不會為了滿足社會工業生產需求,盲目開發土地資源,而是會將生態環保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注重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而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國家城市地區,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產出作為當地絕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不會過多考慮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而是會更加關注到眼前的產出效益,因而會對農業土地資源進行掠奪式和粗放型的開發利用,這無疑會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環境因素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自然生態環境,一方面是土壤質量環境。前者是保障農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倘若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污染,人們強行開發利用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只會造成越來越多自然災害的發生,導致大量農業土地資源的損失,從而影響到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后者土壤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業土地資源開發生產的農作物價值,當土壤環境逐漸惡化,就會使農作物質量嚴重下滑,甚至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從而致使農業土地資源喪失其開發利用價值。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對于高質量糧食產品有著極大需求,如果單純依靠對本土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將不利于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鑒于此,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從全球市場中采購物美價廉的糧食產品,將每年糧食進口率控制在10%左右。據權威機構的測算數據顯示,一個國家每進口20×109萬公斤糧食,就等同于進口500萬公頃耕地和200億立方米水資源,這無疑能夠幫助我國有效緩解日益緊張的人地矛盾關系,推動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則需要依據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采取以下幾點措施內容。
為了保障我國農業耕地安全,應當合理控制好農業土地資源在耕地開發上的數量情況。我國政府早在1996年就明確提出了關于農業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發展戰略決策,規定在這之后全國農業耕地數量只許增加而不能減少,并且要適當加大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優化整合、復墾開發力度,確保能夠持續提升我國農業土地開發利用質量[2]。此外,還需嚴格控制建設項目占用農業耕地與農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強調要集約利用農業土地資源,全面提高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讓農業耕地數量能夠與農業耕地質量保持一定的平衡性。
在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踐中,要高度重視對農業土地資源使用結構的科學協調工作。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我國各區域自然資源環境情況與經濟發展條件,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制度要求,科學有效實施區域退耕還林工程,優化調整與農業生產相互協調發展的農業土地資源利用結構。農業土地資源使用結構主要涵蓋了一級農用地及其內部用地,其中一級農用地指的是農業耕地、園地、一級牧草地等,內部用地指的是園地中的果園、茶園及桑園等,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經濟條件,地方政府應當秉承因地制宜的土地開發利用原則,確保當地農業土地資源使用結構搭建的合理性,能夠實現土地利用生態效益、社會經濟的有機統一發展。
土地質量是影響農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們要高度重視不斷提高土地質量,并注重采取以下幾項措施:第一,施用有機肥,有效維持土壤有機質平衡。通過在農業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合理采用有機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營養,并優化改良土壤理化性質,促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適宜的水平。在有機肥的作用加持下,能夠大大提升農作物的種植質量,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第二,做好水土管理工作,嚴控有害物質。為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相關人員要做好水土管理工作,加強對土地周圍植被的保護工作,切實落實好合理的耕作制度,并注重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而不是片面強調糧食產量規模。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切斷土地的污染源,基于現代生物技術、農藝等減輕對土地環境的污染,避免我國農業土地資源受到破壞,從而影響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始終堅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制度不動搖,理清農業耕地保護新思路,切實落實好農業土地資源保護管理措施,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優化調整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秉承因地制宜、效率優先發展原則,避免破壞地表結構。各地政府要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市場進行調研分析工作,根據當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自然環境等,規劃設計好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結構,促進當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區域化和經營產業化[3]。各地政府還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號召,切實落實好土地整理制度,加強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管理工作,科學考慮各種農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適宜性,以種植業為主,同時兼顧林牧業、漁業等多種經營開發,完善當地農業生產結構,促使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各地區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
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依賴于農業新技術的不斷創新研發及應用,通過科學有效培育作物新品質、規范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機械設備,能夠最大化提高我國農業土地資源的實際產出水平,從而創造出更理想的經濟效益[4]。首先,地方政府應當及時頒布相關扶持政策,激勵企業、高校加大對農業新技術的投入研發,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農業科技研發人才,以此不斷壯大穩定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切實為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其次,相關部門應當綜合運用不同渠道,加強對最新農業科學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全面提升全國各地區農民的科技生產能力與素質。比如,在農村當地建立示范推廣園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當地農民規范應用科學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提高農民的科技生產意識與能力。另外,還可利用現代主流媒體平臺,加強對農民群體的科技推廣教育工作,在當地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關注網絡平臺的最新科技生產經驗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觀念,注重做好農業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腳步的不斷加快,人們對于農業土地資源的占用現象時有發生。鑒于此,各地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好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強對農業用地的保護管理工作。政府部門應當組建專門的執法機構,科學完善執法工作體系,并提高執法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素質,促使他們能夠履行好自身的崗位職責,加強對農田合理開發利用行為的監督管理工作,促進農田耕地的可持續利用,達到農作物的穩產高產目標。相關部門在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時,要對占用農田質量進行科學界定,對于優等農田要直接不予審批。在審批之前要展開對補充耕地可能性的科學評價工作,確保基本農田數量開發利用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要充分考慮到人口數量、經濟環境、自然環境及科技等因素,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與農業用地需求,合理規劃農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案,有效制定實施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注重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