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旭(沈陽理工大學)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就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狀來看,人才問題儼然已經成了瓶頸問題。高校是我國各類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畢業生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我國人才資源的分配,決定著我國人才資源結構,自然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高校畢業生向廣大農村地區的流動。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是優化鄉村人才結構的重要途徑、有效途徑,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1]。但就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現狀和趨勢來說,顯然不盡如人意,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的意愿不強烈,鄉村高質量人才仍未產生集聚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要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踴躍到鄉村就業是關鍵環節,是高校必須要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力地推動了全國范圍內農村、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鄉村振興戰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其中,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缺乏滿足鄉村振興需求的高素質、高質量人才是比較突出的關鍵問題。高校是市場人才供給的主要來源,201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34萬,比2018年增加了14萬人;2020年為874萬,較2019年增加40萬人;2021年達到了909萬,比2020年增加35萬人;2022年則達到了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雖然歷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都在增加,但從高校畢業生的流向來說,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仍是就業的首選,高校畢業生流向農村地區的人數占總數的比例仍然很低,且以農村學子返鄉就業或是創業的居多,而其中又以考取農村地區政府機關單位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的占大多數,突顯出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人才供給不足的嚴重性。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存在的問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諸多文獻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高校畢業生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就業期望也在逐步增高,主要表現在就業地域、工作性質和職業偏好等方面,總體上對到農村就業的意愿不強烈。
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域的選擇來看,《2021 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的統計結果顯示,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是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之地,歷年吸引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遠高于其培養的畢業生數量,高素質、高質量人才的集聚效應十分顯著。高校畢業生普遍認為在一線城市就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和更好的發展空間,其次是一些具有發展潛力或是具有產業特色的沿海城市,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流向之地。而從工作性質的選擇來看,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三資企業(排序由高到低)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所期望的機構類型,且選擇的傾向趨向于更為穩定的工作。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就業觀對于高校畢業生的擇業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從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工作性質偏好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鄉村在就業資源條件上難以充分滿足其期望,這是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就業的比較低的重要原因[2]。此外,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更傾向于現代服務業,但鄉村社會環境此類的工作崗位相對較少,與城市相較難以形成人才競爭優勢。
鄉村振興對于人才的需求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尤其是對于現階段的鄉村振興,更多需要的是符合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現實情況和需求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科技開發人才、應用人才。雖然當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越來越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的各類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就畢業生就業能力而言,很多高校的畢業生對于鄉村產業結構、就業環境和人才需求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自身專業及所學如何應用于鄉村經濟建設也沒有很清晰的概念,很多高校畢業生在學校實踐和實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都是基于城市就業環境,與鄉村就業的關聯度不是很高,這使得高校畢業生在鄉村就業方面缺乏必要的經驗支持。而在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方面,近年來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采取多種措施和方法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支持,但就整體工作而言,主要工作還是集中在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滿足畢業生就業期望等方面,對于畢業生就業引導的重視不足,很多高校畢業生對于鄉村就業創業的幫扶政策知之甚少,突顯學校就業指導和支持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的意愿不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受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其他環境因素等的影響,難以滿足高校畢業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不但會考慮職業發展前景、工資收入水平、工作環境等因素,對于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都有綜合評估。雖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政策扶持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針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就業的政策和相關激勵機制、支持體系尚未健全完善,鄉村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吸引力仍比較有限。就目前現狀而言,鄉村能夠提供給高校畢業生的相對滿意的就業崗位并不是很多,在職業發展前景上相較于城市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是很多高校畢業生對鄉村就業不太感興趣的重要原因,而一些已經在鄉村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也存在“進得來、留不住”的問題[3]。
就目前來說,雖然鄉村與城市相較,在人才吸引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但鄉村就業也有其優勢條件,能夠形成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吸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人才的集聚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礎支撐,促進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應發揮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合力作用,共同引導、推動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當中。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畢業生鄉村就業方面自然承擔著重要的引導、指導職能,這是鄉村人才振興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應將人才培養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主動對接,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實施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指導,形成完善的教育支持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高校應圍繞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轉變大學生們對鄉村就業的片面認識,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激發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專業教育方面,高校應積極拓展實踐教育途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打造鄉村實踐教育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接觸鄉村社會環境的機會,為大學生們在擇業、就業過程中的選擇提供必要的鄉村經驗和認識,從而引導、促進大學生們的鄉村就業。
鄉村在就業環境及基礎條件等方面與城市相較存在較大差距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這并不是簡單地通過價值和情感認同就可以彌補的。因此,要促進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可或缺,這是吸引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的重要環節,只有在政策上對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進行一定程度的傾斜,才能縮小城鄉差距,有效增強鄉村就業的吸引力。在具體的政策制定上,地方政府應根據地方產業特色、企業特點來統籌進行人才戰略規劃,將政策支持與地方人才戰略緊密結合,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著力通過政策支持來激發大學生到鄉村就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吸引大學生在鄉村就業的同時,能夠最終落地扎根,讓人才進得來,也留得下。
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問題,不能僅僅將目光鎖定在學生、高校和政府身上,而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形成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社會協同支持機制,合力推動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工作的開展,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更為多元化的助力和支持。在此方面,地方政府應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創業過程中來,以政府的幫扶政策為主導,整合鄉村就業資源,積極為大學生鄉村就業提供信息服務,拓寬大學生鄉村就業的途徑,積極引導大學生們認識鄉村、了解鄉村,將鄉村的人才需求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進行緊密對接,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鄉村人才吸收難的“兩難”問題,在緩解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長帶來的就業壓力的同時,解決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只有妥善解決好鄉村發展人才缺乏的問題,鄉村振興才能真正起航。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到廣袤的鄉村地區實現人生的理想抱負,與鄉村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共同譜寫青春之歌,是解決鄉村振興人才不足的主要路徑,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大幅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高校畢業生鄉村就業在政策支持、職業前景和就業環境等方面已經大為改善,這無疑為高校畢業生的鄉村就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