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提升了教師的品質觀念與創新訴求,教師踴躍向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融入新資源與新理念,有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走向與時俱進、提質增效。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能夠開啟教學活動的新局面,為高中生提供高品質、高體驗、高價值的思想教化、德育資源與精神食糧,優化課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環境。因此,為了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師應深挖地方紅色文化的資源解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選擇標準,務實總結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可行性以及價值性,詳細闡釋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方法性。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可行性;價值性;方法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地方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以靖遠一中為例”(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X05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永莉(1986—),女,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中學。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高中生接觸先進思想方法、高尚道德品質、崇高精神操守以及偉大英雄人物的人文基地,對于提升高中生的課程素養與思想品德具有重要價值。地方紅色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了有特色、主題式、優質化的教育資源,為了提升課程環境的品質,教師開始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利用本土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真實性、親切感、生活性以及實效性,開啟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新局面[1]。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解析
地方紅色文化是指存在于教師與學生所在區域內的紅色歷史以及革命故事,承載著英雄人物的救國救民思想、無私奉獻精神、以身許國志向、舍我其誰擔當,因而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地方紅色文化源于本地的革命英雄人物與愛國愛民事跡,具有真實性與可信性,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與較強的教育價值[2]。因此,地方紅色文化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優質教育資源,能夠成為高中生思想進步、道德素質提高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滋養,也能夠為高中生提供踴躍進取、銳意拼搏的效仿榜樣,指引高中生的人生發展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選擇標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要具有較高故事性的教育資源,以故事素材形成良好的體驗感、吸引力與感召力,提升高中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專注度與探究度,使構建高效課堂成為可能。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在不斷提升,情感在不斷豐富,對于高中生來說,情感實踐很重要。通過研學或對當地革命人物進行采訪等實踐活動,將紅色故事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能夠推動高中生長時間沉浸于主體感悟狀態之中,獲得思想啟迪、德育教化以及心靈陶冶,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創設目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要具備突出思想性的教育資源,以故事素材中的英雄人物為剖析對象,提取出英雄人物的先進思想、非凡視野、遠見卓識,對高中生進行思想啟迪與思維點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應幫助高中生逐漸擁有靈活的思維方法、廣闊的文化視野、良好的思想意識以及優秀的實踐經驗,推動高中生養成善觀察、勤思考、精整合的好習慣,能夠從容不迫地處理好成長問題[3]。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要含有較強德育性的教育資源,以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修養境界為德育資源,推動高中生深度思考、踴躍效仿、自覺成長,切實提升高中生的道德品質與情操。可見,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存在價值,自然需要有效促進高中生的道德提升與品質發展,實現對高中生的靈魂凈化與心靈陶冶,幫助高中生形成愛國愛民意識、責任擔當觀念[4]。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要擁有優秀實效性的教育資源,易于高中生認可與接受,因而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本性、時代性、定制性以及體驗性,能夠借助趣味元素長時間地吸引高中生沉浸其中。這樣,高中生就會慢慢接受英雄人物的思想品德與精神操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身體力行地進行效仿,逐漸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展示出教育資源的實效價值,實現對高中生的生命塑造與靈魂雕刻。
三、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可行性
地方紅色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家喻戶曉、真實可信的英雄人物與革命故事素材。英雄人物與革命故事能夠滿足高中生的“追星”需求與英雄情愫,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生本性、定制性以及設計性,吸引高中生融入其中,自覺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與品德教育[5]。所以,地方紅色文化能夠借助自身的故事性與體驗性夯實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群眾基礎。
地方紅色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高水平、高價值、高體驗的教育資源,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品質性以及實效性,為高中生的思想進步與品德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教育資源基礎。可見,地方紅色文化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故事性、趣味性、啟迪性以及沉浸性,培養高中生的綜合能力與課程素養,充分展示了地方紅色文化的實效價值[6]。這樣,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就會在地方紅色文化的支持下走向資源充實、環境優化以及提質增效。
地方紅色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高價值的主題教育資源,立足本土革命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操、為民意識、奉獻觀念以及責任擔當去精心雕琢高中生的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地方紅色文化能夠幫助高中生集聚社會正能量,激發高中生的效仿意識、進取觀念與表現心理,將本土革命英雄人物承載的思想美、品德美、精神美以及志向美進行有效傳承與發揚光大[7]。因此,地方紅色文化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主題性、品質性以及價值性。
四、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方法
地方紅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不可多得的主題教育資源,能夠構建高品質的思想品德教育環境,值得教師去深入探究地方紅色文化的開發方法。
(一)借助信息教學法融入地方紅色文化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為高中生提供具有體驗性、故事性以及趣味性的本土教育素材,以視頻素材有效強化高中生的心理共鳴,給予其強烈的感官刺激,激發其自省意識與思考動機。
以甘肅靖遠抗戰英雄秦明為例,秦明原名喬映淮,曾經代理中國共產黨靖遠縣委書記一職。秦明閱讀了大量革命書籍,積極研究救國救民的有效方法,自覺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戰洪流之中,身先士卒,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為抗戰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為秦明制作一個類似于紀錄片的教學課件,簡單敘述秦明短暫而又偉大的一生,為高中生直觀演繹一位血灑雨花臺的抗戰英雄。這樣,直觀簡易的視頻素材能夠在高中生的思想意識中留下深刻的欣賞印記,優化高中生的認知效果。所以,信息教學法能夠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幫助高中生較好地了解抗戰英雄,感悟愛國教育資源與英雄教育素材。
(二)借助討論教學法融入地方紅色文化
高中生已經具備較強的主觀剖析能力以及是非判斷能力,因而教師可以借助討論教學法推動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引導高中生深度挖掘地方紅色文化中隱含的思想品德教育資源,讓學生各抒己見,在集思廣益中集聚高水平的主觀處理成果。
以甘肅靈臺抗戰英烈高永祥為例,高永祥原名高倉貴,是一名參加過紅軍長征的革命戰士,在抗戰過程中由于英勇善戰逐漸升任36團團長,并應用游擊戰術給予日本帝國主義沉重打擊。高永祥曾經被任命為晉綏軍區二分區副司令員,于1945年壯烈犧牲。教師可以組織高中生收集高永祥的英雄事跡與抗戰素材,在集體討論中豐富高永祥的英雄形象與事跡材料,共同了解高永祥慷慨激昂的一生。這樣,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就會轉變為對抗戰英烈的主題討論空間,在踴躍發言、多元整合、逐漸豐富中共同認識抗戰英烈。所以,討論教學法能夠讓高中生在集體討論話題的驅動下自覺收集英雄事跡與抗戰素材,并在開放性與集合性的信息處理活動中深度感悟抗戰英烈事跡承載的思想品德教育資源。
(三)借助分組教學法融入地方紅色文化
教師可以借助分組教學法提升高中生的參與性、交互性以及能動性,通過給予高中生充足的話語權與表現空間,有效釋放高中生的群體活力與團隊智慧,實現高中生的互助探究與群策群力,使高中生借助團隊智慧科學萃取地方紅色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資源,提升地方紅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以甘肅寧縣濱海軍區戰斗英雄何萬祥為例,何萬祥原隸屬于劉志丹領導的陜甘工農紅軍,曾被譽為“渡河英雄”,與戰友一起突破了閻錫山吹噓的“攻不破的防線”。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何萬祥主要活躍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并先后參加了郯城戰斗、贛榆戰斗、殲滅朱信齋部等四百多次戰斗,為山東抗戰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何萬祥于1944年3月犧牲于齊魯大地上,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戰斗英雄,創作了歌曲《我們的連長何萬祥》,以此來感恩與懷念他。所以,教師可以讓高中生進行分組活動,一組收集何萬祥在甘肅附近的抗戰素材,一組收集何萬祥在山東附近的抗戰素材,共同學習何萬祥的感人事跡及其身上的愛國熱忱、奉獻意識和英雄精神。
(四)借助項目教學法融入地方紅色文化
教師可以借助項目教學法推動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實現教師的真正放手,讓高中生在互助探究中成為課堂的主人,自主設計與有序實施地方紅色文化的教育活動,凸顯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擇優整合中實現高中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自覺接受。
以甘肅天水鄧寶珊將軍為例,鄧寶珊將軍戎馬一生,先后參加過辛亥革命、伊犁起義、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等,并促成榆林、北平和綏遠的和平解放,被稱為“和平將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寶珊將軍回到甘肅工作,后因勤政愛民被譽為“甘肅人民的好省長”。教師可以組織高中生專門收集與整理鄧寶珊將軍的事跡材料,讓高中生能夠在項目化探究中感悟鄧寶珊將軍為國為民辛苦奔忙的一生,自覺接受英雄教育。
(五)借助實踐性活動融入地方紅色文化
當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主要教學資源是思想政治教材,教學方法主要是理論知識灌輸,存在課程設置單一的現象。理論知識灌輸有其優勢,但是對于高中生來說,不能有效激發高中生自我教育的動力,所以導致一些高中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興趣不高。加之高中學習課業繁重,學校和家長非常注重文化課的知識學習,基本忽略紅色文化實踐研學等活動。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特別提出要善用社會大課堂,中小學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課時用于學生社會實踐體驗活動。
靖遠縣第一中學自2014年起,聯合縣政府、靖遠縣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組織高一師生及家長開展“紅色文化遠足行”活動。虎豹口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領導的紅三十軍八十八師263團強渡黃河成功的地方。從學校出發徒步到虎豹口,全長10公里,學生在途中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到革命先輩的艱辛和不易,而且大家在途中相互討論,也能夠了解當時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的悲壯英勇的歷史故事。在抵達虎豹口遺址后,靖遠縣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的專業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述了當時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的歷史,學生在黃河邊上現場接受了紅色文化的洗禮,受益匪淺。這種活動是政府、社會、學校合作之下“開門辦思政”的成功實踐。
綜上所述,地方紅色文化承載著本區域的紅色歷史、革命故事以及英雄人物,具備優良的親和力、吸引力與影響力,易于高中生認可、效仿與踐行,非常適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為高中生提供高品質與高價值的紅色教育資源與革命教育素材。因此,教師以地方紅色文化為研究內容,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為優化對象,自覺借助信息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分組教學法以及項目教學法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融入地方紅色文化,能夠為高中生構建一個高層次、高水平、高價值的人文成長環境,落實高中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陳雪珍,金文獎,李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以溫州市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41-45.
錢斌.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1):82-85.
李惠紅,詹冰越.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進展,2022(12):5085-5089.
韓雪,張小陽,牛擴.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大學:思政教研,2022(6):137-140.
潘麗芬.論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辯證關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6):35-38.
石燕.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4):127-129.
郭國祥,涂業婷.紅色文化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J].學習月刊,2022(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