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更多新穎的教學思想逐漸進入了小學數學課堂,化錯思想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在化錯思想引領下,教師可以通過巧妙引導,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應對錯誤的能力,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認知能力不足,看待問題缺乏深度,往往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經常出現各種錯誤。在化錯思想的指導下,教師要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化錯”,經歷找錯、析錯、改錯的過程,進而掌握知識的核心內涵,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真正實現“錯若化開,成長自來”。本文探討了在化錯思想引領下,小學數學教師運用錯題資源構建富有生命力課堂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正視錯誤資源,促進學生探索
(一)包容錯誤,引導學生找出錯因
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關注度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剖析錯因,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實際上,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懷有包容之心,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并正視自己的錯誤,從而更好地利用錯誤促進學生成長。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相關知識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前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為學習新知做準備。在上新課時,筆者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個種子的包裝袋,上面標的種子發芽率為96.4%,并向學生提問:“這個96.4%有怎樣的意義呢?”有的學生在思考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為96.4%==,所以96.4%表示1000顆種子中有964顆發芽,有36顆不發芽。”筆者追問道:“只能播種1000顆種子嗎,如果是100顆呢?”有學生給出解釋:“表示100顆種子中有96.4顆發芽。”很顯然,這樣的答案是錯誤的。之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最終知道96.4%表示的是一個百分比,而不是指具體的種子數量。
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百分數的理解??梢?,教師應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科學施教。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避免在后續的學習中出現類似的錯誤。
(二)剖析錯誤,直擊知識本質
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在學習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時,容易浮于表面,學習過程比較淺顯,無法掌握知識的本質。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引導學生剖析錯誤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并且學會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解學生的易錯點,或者將學生的錯誤展示出來,讓學生積極交流和討論,共同尋找錯誤的根源,不再犯類似錯誤。在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后,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直擊知識的本質,享受攻克難題后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相關知識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根據63÷5=12……3,完成填空630÷50=(? )……(? )?!痹S多學生在看到題目后直接給出了答案,即12……3。顯然,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學生掉進了筆者設計的“陷阱”。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在驗算的過程中,學生發現12×50+3不等于630,所以原先的結果是錯誤的。那錯因是什么呢?學生經過反思,找到了該知識點的本質,即不完全商應該是“商不變,余數變”。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出現問題和錯誤不可避免,教師要在包容學生錯誤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修正錯誤,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內核,實現課堂教學最佳效果。
二、利用錯誤資源,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
(一)運用錯誤,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良好的計算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計算教學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在學生各式各樣的錯誤之中,因為計算出錯而導致整道題出錯的情況屢見不鮮。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例如,在教學“運算律在小數中的應用”相關內容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題目:42÷0.3+42÷0.7=? ?。很多學生的計算過程是這樣的:42÷0.3+42÷0.7=42÷(0.3+0.7)=42÷1=42。很顯然,這樣的計算過程是錯誤的,其結果也必然是錯誤的。筆者如果直接指出錯誤,學生的印象不會深刻。于是,筆者讓學生按照該題本來的運算順序重新進行了計算,即42÷0.3+42÷0.7=140+60=200。對此,學生很是驚訝,他們沒想到兩次計算的結果相差這么大。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筆者的啟發下,學生進行了思考,他們發現自己最初的計算過程是仿照乘法分配律進行的,而除法是沒有分配律的。在以上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分配律的理解,也提高了計算能力。
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針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錯誤,教師應將其轉化為鍛煉學生計算能力的素材,讓學生主動找出錯誤的原因,避免錯誤重復發生,逐步提高計算能力,從而為今后學習和應用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錯誤,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遇到思維障礙,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黃金階段,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力打力,巧妙運用錯誤資源,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尋正確的解題思路,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讓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不知所措。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關內容時,筆者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個長方形,讓學生回顧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隨后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推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有學生經過思考給出的答案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鄰邊相乘”。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呢?筆者并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拿出了課前準備好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教具,將它稍微壓扁了一些,然后問學生變化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大部分學生對先前的想法堅信不疑,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筆者仍沒有進行評價,而是把這個平行四邊形框架繼續向下壓,再次詢問學生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此時很多學生不再堅持原先的想法,他們發現用鄰邊相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是錯誤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和它的高有關。隨后,學生重新確立探究方向,最終順利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可見,在學生遇到思維偏差時,教師要發揮教育機智,靈活使用錯題資源,幫助學生探尋正確的解題思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活用錯誤資源,升華學生認知
(一)巧用錯誤,建立知識結構
學生改正錯誤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很多錯誤出現的原因是學生未能在學習過程中透徹、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沒有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這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找到錯因、糾正錯誤,還要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思維,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負數的認識”相關內容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了兩個數,分別是-6和-2,然后指著這兩個數問學生:“這兩個負數哪個大,哪個?。俊焙芸?,大多數學生給出了“-6大,-2小”這樣的錯誤答案。在學習負數的大小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比較正數大小的方法,由于思維定式,他們得出了這樣的錯誤結論。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請來數軸幫忙。數軸上面數的排列特點是從左往右越來越大,且任何一個數在數軸上都只有唯一的一個點與之對應。筆者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找到-6的位置,然后找到-2的位置,再進行觀察、比較。學生發現-2在-6的右邊,這就說明-2比-6大,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錯誤的。在此基礎上,筆者出示了兩組數:-20和2、-15和-1,讓學生分別比較大小。這次,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數軸幫助學生掃清了認知障礙,溝通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學會了比較負數大小的方法,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巧用錯誤,培養創新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創新意識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經驗的教師會發現,錯誤往往是發現和創造的組合,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固然可惜,但細心研究會發現,學生的錯誤中也有“創新”的成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獨具慧眼,抓住學生錯誤中的亮點,給出改進的建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解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如下題目:“工廠要生產一批零件,共720個,已知前4天共生產了180個,照這樣的速度,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大多數學生的計算過程為180÷4=45(個),720÷45=16(天),16-4=12(天)。他們的答案是正確的,其解題思路是先算出一天能生產多少個,一共需要多少天,再減去已經用去的天數。但是有學生是這樣解答的:720÷180×4=4×4=16(天)。如果僅從結果上看肯定是錯誤的,但其思維有合理的成分,這名學生的解題思路是看720里面有幾個180,有一個180就需要4天。那這名學生的出錯點在哪里呢?經過筆者的提示,該名學生很快意識到減去已經用掉的4天才是剩下的天數。
由此可見,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不應該隨意糾正,而應該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變換解決問題的視角,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思維。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化錯思想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改正錯誤,直擊知識的本質,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發揮教育機智,巧用化錯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認知,找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彌補思維缺漏,使錯誤真正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中的墊腳石,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的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