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探索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和實踐中逐步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本文探討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一、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的課程目標從以往專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轉化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而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把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探索數學規律。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擁有更多的收獲。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部分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較為單一,往往以傳統的講授方式為主。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知識傳遞過程比較單一,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減少了學生動腦的機會,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
(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教學組織形式缺乏創新,課堂氛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喪失。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不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既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也不利于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數學人才。
(三)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數學思維,提高綜合素質。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以知識講授為主,沒有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學、要怎么樣學等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強調數學思維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內容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如提出有趣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教學步驟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了解位置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定向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與方向,使學生理解位置和方向的具體含義,會根據方向確定物體的相對位置,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以發展空間觀念。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規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根據方向與位置在圖上標出物體所在,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并在此過程中探究描述物體位置與方向的方法,進而總結規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巧用生活實例,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物體進行觀察,并準確描述該物體的相對位置,讓學生體悟坐標思想,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數學概念,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動態的圖像。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以下教學步驟增強教學效果。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數學概念,使用幻燈片展示多邊形的形狀和面積的概念,講解不同類型的多邊形的特點和面積計算方法,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態、直觀的動畫或視頻呈現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不同類型多邊形的實例,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究,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和規律。最后,鼓勵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探究和創造,用電腦繪制各種多邊形,并嘗試計算出它們的面積。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多邊形面積的公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計算草坪的面積,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種直觀而有趣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多邊形面積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任務,鼓勵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任務,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和方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討論一個與面積相關的問題,包括“如何計算一個矩形的面積”“正方形的面積怎么算”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相互交流和借鑒。教師還可以給各小組分別布置一個關于面積的學習任務,包括“用紙片拼出一個矩形,計算其面積”“制作一個以正方形為主題的海報,其中包括對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解釋”等。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任務,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四)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
數學探究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探究發現問題的本質和事物的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可能性”這一單元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數學探究單元。為了在教學中推動學生積極探究,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可能性”問題的定義和背景,并向學生提問“什么是‘可能性問題,為什么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問題的意義和重要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接著,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可能性”問題:讓學生投擲一顆骰子,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究每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這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提示,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和事物的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一種能夠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現實意義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究,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和方法。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你們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是什么”的調查,將調查結果在課堂上以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理解條形統計圖的含義和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商場的銷售員和前來商場購物的顧客,讓學生根據銷售數據制作一份反映當天銷售情況的條形統計圖,并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和比較。這個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應用能力。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創新,才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教師只有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和督促者的角色,設計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積極優化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此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個性化發展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激勵學生探索未知、積極創新,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作者單位:貴州省黃平縣苗隴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