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摘 要]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其年銷量在10年間從1萬多輛增長至400萬輛左右,事故率也隨之增長,但事故后的保險理賠政策尚未完善。文章以近年來動力電池自燃事故為例,分析電池自燃原因,剖析保險公司理賠措施。同時對比各新能源車企的質保政策,探究目前新能源汽車在保險理賠方面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針對性的保險改進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關鍵字]新能源汽車保險;車企質保;動力電池自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55
[中圖分類號]F8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170-03
0 ? ? 引 言
截至2022年9月底,我國汽車保有量3.15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1 149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3.65%。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新注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比2021年同期增長98.48%[1],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國家政策加持下正快速增長。據統計,2022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日會發生7例新能源汽車起火的事故??梢?,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事故率也在增長,隨之而來的保險問題也成為車主、車企與保險公司共同面臨的問題[2]。對比傳統汽車保險條例,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三電”系統)并沒有合適的保險保障[3],而“三電”系統中的電池技術與電機、電控技術相比成熟度較低,在安全方面存在更大隱患[4]。且動力電池自燃所造成的事故,在責任認定與保險理賠方面爭議較大,所以,要對動力電池自燃引發的事故進行分析,找出并解決新能源汽車保險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而使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
1 ? ? 案例介紹
中汽協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產銷呈增長趨勢,市場占有率約20%,銷量的大增勢必會引發各種問題。近幾年,無論是特斯拉、比亞迪還是其他造車新勢力的新能源汽車,接二連三地發生動力電池起火事件。據國家應急管理部門公布的數據,2022年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數量比2021年同期有所上漲,且漲幅較高。新能源汽車自燃大多是因為動力電池,動力電池按材料可分為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相較于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被刺穿時,只會燃燒而不會爆炸[5],這也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高于三元鋰電池的原因之一?,F簡要介紹近年來部分動力電池自燃事件。
2021年,浙江杭州一輛搭載鋰電池的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燃燒,車內人員嚴重燒傷。2022年1月,某電動汽車在拖車時出現自燃,起火部位主要集中在車頭和底盤,未造成人員傷亡;4月,一輛搭載刀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在停車保養時發生自燃;6月,廣西停放于馬路中間的某電動汽車突然起火,車輛底盤冒出黑煙;7月,一輛新能源汽車在4S店發生起火,當天氣溫高達30 ℃;9月,一輛電動汽車碰撞護欄,動力電池劇烈燃燒,因車門無法打開,導致車內人員傷亡。
2 ? ? 案例分析
2.1 ? 自燃原因
新能源汽車發生自燃基本有兩個原因,一是電池溫度過高。三元鋰電池過度充電時,電池內部電壓和外部溫度的升高會產生CO2、CH4等氣體,氣體外溢會使電池外表面發生變形,當濃度達到某一極限時,電池會爆炸,從而導致車輛在充電時自燃。當電池散熱較差,環境溫度較高時,傳熱慢,易發生自燃。大量試驗證明,動力電池自燃與季節的相關性顯著[6],冬季自燃現象發生頻率遠小于夏季。如上述案例中,2022年6月和7月自燃事故發生時,當天氣溫接近30 ℃。二是外部碰撞。碰撞會直接導致電池外殼變形,進而使電池內元器件損壞,電解液泄漏,電池正負極短路。試驗表明,電池自燃與發生碰撞的位置有關[6]。當電池外殼出現凹陷、卷邊等輕微變形時,不會引發自燃,而當碰撞沖擊面小時,產生的壓強較大,導致擠壓變形明顯,車輛會在一段時間或放置幾天后發生自燃現象,這也是對車輛行駛或靜止時發生自燃的一種
解釋。
2.2 ? 理賠措施
針對上述自燃原因,車主可向廠家和保險公司提出理賠,廠商或保險公司先分析自燃原因,再根據車輛是否在質保期或車輛是否購買相應保險進行合理理賠。當車輛發生自燃時,對未單獨購買相關車險的車輛,只可享受廠商的質保政策,而質保政策必須滿足如“非人為因素造成”“因產品質量問題”等特定條件,
其獲取賠償的可能性較小,這就使車主必須購買其他車險。對購買普通損失險的車輛,因發生自燃不包含在該保險內,保險公司會拒絕賠償;而對購買自燃險的車輛,在事故發生后,必須有相關部門證明起火非人為,保險公司才會賠償。但自燃后,車輛嚴重損壞,在剖析事故原因時難以得出具體原因,保險公司只會進行部分賠償。部分保險公司對因碰撞造成動力電池損害的情況,會進行相應賠償[7]。除保險公司自己的保險條款外,一些新能源汽車保險理賠會參考廠商的質保條例。
大多數保險公司基于政策以及保險條例的不完善、事故認定的可變性,不愿承擔賠償??梢姡壳拔覈履茉雌囎匀枷嚓P的保險仍存在很大問題。
2.3 ? 新能源汽車質保政策
理賠措施中提到保險公司會參考車企及廠商的質保條例,本文現對部分車企所售非營運新能源汽車的質保規定進行對比,提出一些改進建議,詳情如表1所示。
對比各大車企的質保規定可以發現,比亞迪的整車保修期最長,為6年/15萬km,其他車企的整車質保期集中在3年。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特殊性,各核心部件有單獨的質保,均為8年。除比亞迪和一汽大眾奧迪對動力電池提供了與電機和電控系統更長的質保期外,其他企業對“三電”系統均是統一質保。但動力電池的可靠性較電機電控更低,因此需要更長的質保期。故各大廠商需對與動力電池相關的質保規定做出必要調整,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3 ? ? 新能源汽車保險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挑戰
3.1 ? 存在的問題
3.1.1 ? 無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專屬保險
與機動車相比,暫無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專屬保險。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機動車相比較少,保險公司難以基于大數法則總結出新能源汽車所需保險的規律,無法保證自身經濟穩定性。因此,目前新能源汽車保險大都使用機動車保險,但面對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的頻發,用戶對車輛自燃險的需求較大,無專屬保險也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顧慮之一。此外,因保險所涵蓋的內容不全面、不具體,自燃事故發生后,責任認定存在很大爭議。
3.1.2 ? 新能源汽車保費普遍偏高
汽車的基礎保費與車輛售價有關,而大多新能源汽車保險是基于補貼前售價制定,保費較貴。而保費的高低與車型(售價)、理賠情況等有很大關系。保險公司首先根據車輛售價確定保險金額,后期根據該車型的事故發生率、理賠金額多少等,適時調整保費。比如,特斯拉一體式車身的維修成本較高,理賠的賠付金高,其保費較其他車型更貴[3]。由于新能源汽車事故的頻發,如動力電池自燃事故,部分車型保費還出現了上漲。
3.2 ? 面臨的挑戰
解決保險制度缺口和保費昂貴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面臨較大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難度較大,保險公司投入大量精力制定專屬保險得不到廣泛應用。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在逐年穩步增長,但截至2022年9月,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在汽車總量中的占比還不到5%[1]。且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購稅截至2023年年底,2023年后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還是未知,專屬保險制定后的效益也具有不確定性。
其二,動力電池成本較高,降低保費有難度。動力電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車成本的50%以上,雖然電池制造行業不斷創新,不斷降低成本,但近期原材料的上漲導致動力電池成本又有所上漲。而且目前動力電池創新技術發展較前些年緩慢,創新主要集中在結構上,從傳統主流結構到CTP(Cell to Pack),再到CTC(Cell to Car)。目前仍集中在傳統結構,后兩種結構還在普及中。此外,新型動力電池材料的出現還需要時間,短期內難以找到代替鋰、鉀、鈷等材料的新材料。
4 ? ? 新能源汽車保險改進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與挑戰,現給保險公司、各大新能源車企以及政府部門分別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以求促進新能源汽車保險的制定與完善,增加新能源汽車銷量,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4.1 ? 規范保險政策,制定專屬保險
對享受國家補貼政策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公司制定公開的標準作為新車購置價,使保險費用透明化、統一化。同時,完善自燃事故發生后的相關保險條例,規范自燃險相關政策,切勿模棱兩可。此外,保險公司與其靜候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定規模,不如率先行動,推出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專屬保險,從而促進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待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再進一步完善專屬保險。在制定專屬保險時,以用戶對新能源汽車保險的需求為依據,形成新能源汽車的專屬險種體系[8]。比如,為降低制造廠或電池制造商的風險,可推出關于電控、電池等部件的產品責任險[9];為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需求,制定關于新能源汽車的附加險,涵蓋自燃險、外部電網故障損失險、自用充電樁損失險和自用充電樁責任險等。
4.2 ? 加強司企合作,自建電池工廠
車企的新能源汽車質保條例與保險公司的各項相關保險緊密結合,降低與自身相關的風險。此外,相比于保險公司,車企具備更好的風險評估能力。因此,車企應該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的風險評估,積累風險測試經驗,形成一定的評價體系,為保險公司提供參考,便于保險公司設計保費,提升保險公司的風險評估能力,從而達到互惠互贏。針對目前電池原材料費用上漲,優質電池供不應求等問題,建議車企自建電池廠,自給自足。這可降低新能源汽車的成本,進而降低消費者購車、維修、保險等一系列費用,還能達到增加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目的,由此形成一個“消費者—車企—保險公司”之間的良性循環。
4.3 ? 制定優惠政策,加快設施建設
政府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職責之一是促進消費者購買,因此制定特定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消費者需求,做到對癥下藥。目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顧慮集中在保費較高與基礎設施不完善兩方面。為解決保費較高問題,可采用與促進新能源汽車銷量相同的措施,也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并把保費控制在一個大部分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內,進而激發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目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充電樁數量比約為3.2∶1,即3輛新能源汽車享有1個充電樁。因此,要加快基礎設施,如充電樁充電站的建設,進而推動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增加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這對車企增效和保險公司制定專屬政策都是有利的。
主要參考文獻
[1]公安部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機動車及駕駛人數據
[J].道路交通管理,2022(10):6-7.
[2]劉濡.建立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制度 新能源汽車今后防患于未“燃”[J].產品可靠性報告,2022(8):43-45.
[3]郭秀平,馮峰.新能源汽車保險發展的現狀[J].理財,2022(5):42-44.
[4]傅若蘭,謝飛,李超.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及專屬保險產品研究[J].保險理論與實踐,2022(1):90-103.
[5]張秦怡.淺談磷酸鐵鋰電池及其新能源汽車啟動電源的性能[J].華東科技,2022(11):130-132.
[6]王芳,王崢,林春景,等.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安全失效潛在原因分析[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2(5):1411-1418.
[7]王佳,方海峰.基于安全風險評估的動力電池商業附加險研究[J].汽車工業研究,2017(8):38-42.
[8]霍潞露,方海峰.新能源汽車保險問題初探[J].汽車與配件,2017(2):42-45.
[9]宋春雨.我國新能源汽車保險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