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地方高校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主要著力點,文章主要分析安徽建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的具體舉措,從建設目標、建設路徑和教學模式3個方面總結提煉其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經驗,以期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踐教學體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77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239-03
0 ? ? 引 言
地方高校的本科教育,一般是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點,將培養滿足區域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教育目標[1]。因此,地方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衡量地方高校專業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2]。在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專業建設要面向實踐應用,全方位、立體化和多維度地審視與重構現有本科專業的目標定位、培養方案,加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確保專業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能夠體現應用導向[3]。地方高校從提高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著手,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保證專業長遠發展、為一流本科教育持續提供強大支持的有效手段[4]。地方高校的本質屬性是應用性,加強與地方各行各業的合作對于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來說非常重要[5]。通過對外合作,強化產教融合,不斷完善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制。同時,積極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優化人才培養機制,以強化實踐教學為抓手,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和社會滿意度不斷提升。
2019年,安徽建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獲批安徽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立項后,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完善實踐教學條件,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取得了顯著效果,2022年該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立項。本文總結提煉該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面的經驗,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供借鑒。
1 ? ? 科學確定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標
1.1 ? 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卓越新文科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建設為契機,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和“立德樹人”,通過打造一流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推進專業改造升級,促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整體提升。
1.2 ? 階段目標
1.2.1 ? 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全面深化適應式人才培養方案、協同式人才培養機制、共創式課堂教學、競合式實踐教學、應用式專業教材、嵌入式課程思政等建設與改革。通過實施全程式學業輔導系統,明晰專業發展路徑,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發展路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協同育人新體系,通過與社會各界合作,整合外部優質資源,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構建協同育人新模式和新體系,大力推動一流資源、一流團隊、一流課程、一流條件等建設,力爭3年內將本專業建設為國內知名的一流本科專業。
1.2.2 ? 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課程體系
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專業特點,堅持“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模擬教學—仿真教學—體驗教學—全真教學”步驟,利用數字化實踐教學平臺優勢,增加實踐課程類型,打破專業實踐類課程界限,形成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
1.2.3 ? 打造“理實交融”的師資隊伍
通過強化和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鍛煉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教師實踐指導水平,打造出一支專業的“理實交融”師資隊伍,將專業教師培養成為具備“雙師素質”的“雙能人才”,為培養出符合數字化時代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2.4 ? 建設一流專業實踐平臺
以開放式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為抓手,建設校企(地)協同育人平臺及滿足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時代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育要求的數字化教學平臺。與浙江精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綜合高水平實驗室建設,打造一流專業實踐平臺,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能力培養質量。
2 ? ? 合理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路徑
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以改善專業實踐條件為抓手,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式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5個方面進行建設。
2.1 ?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一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育與學校“大土建”特色相結合,讓專業人才培養體現土木建筑行業特點,具備在土建行業服務的優勢。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同頻,打破先理論后實踐、二者相對獨立的傳統模式,構建多樣化同步實踐平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步實施、同頻共振。三是在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的實踐型專家資源、崗位學習條件、實踐案例經驗,形成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培養學生掌握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和實戰技能。四是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鼓勵專業教師參與職業認證輔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2.2 ? 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新文科、新商科建設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構建新文科、新商科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體系。一是開展建筑類知識教育,彰顯行業特色。二是強化法律類、財務類課程,彰顯復合特色。三是重視實踐教育,彰顯應用特色。四是注重信息技術教育,彰顯智慧特色。五是加強社會責任和創新教育,彰顯擔當特色。六是融入徽商管理文化精華,彰顯地域
特色。
圍繞國家一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省級示范課程,優化課程設置,打造課程群組。面向數字化、“互聯網+”新時代,開設“大數據+人力資源管理”“人工智能+人力資源管理”“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等系列課程。加強校企合作,邀請企業參與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設置等工作,深入開展校企協同育人。開展嵌入式課程思政建設,引領育人方向。引導教師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嵌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2.3 ? 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構建專業的“理實交融”師資隊伍,培養“雙師素質”和“雙能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專題訓練等方式派遣專業教師到相關單位進行每年至少累積3~6個月的實務工作。通過“傳、幫、帶”機制和“一對一”培訓青年教師的方式,大幅提升整體師資隊伍實踐能力,理論基礎、實戰能力及角色定位與用人單位需求無縫對接,為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高級人才奠定基礎。
二是組建核心的“教學創新”師資隊伍。以省級教學團隊成員為骨干,以一流課程建設為依托,以產學研合作基地為平臺,以院系質量監控為保障,通過資源重組與優化配置,整合師資力量,打造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人才團隊。
三是建設校外實踐導師隊伍和兼職講師隊伍。邀請校外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專家擔任實踐導師,承擔或輔助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相關的教學活動,增強實踐教學力量。
四是實施“高層次人才倍增計劃”,提高師資隊伍質量,打造一流專業師資團隊。優化工作環境,提升教研平臺層次,吸引高層次人才加盟;支持教師海外訪學;完善教師發展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4 ? 教學方式改革
一是改革專業課程授課方式,積極推行翻轉課堂,將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實施“課程實踐化,實踐課程化”教學改革。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戲、情景模擬、頭腦風暴、視頻播講、無領導小組討論以及案例情景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入教學過程。同時,通過“一課多師、同臺授課”模式,將課程中的不同部分交由不同教師分別講授,發揮各個教師特長,部分實踐性強的內容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職業經理人參與授課,通過與本專業教師同臺對話,豐富教學內容,貼近職業實踐。
二是豐富實踐教學手段,采用實習、實訓、參加競賽、虛擬仿真、云課堂等多種方式方法,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將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成果融入專業教學,打造大規模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和混合式“金課”,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
2.5 ? 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要構建由標準體系、組織體系、評價體系、反饋體系等組成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是厚植卓越質量文化,建立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制定實驗、實訓和實習等教學質量標準,包括《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專業實習質量標準》《畢業論文質量標準》等,形成完善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二是堅持全面質量管理,健全教學質量組織體系。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建立從院長、副院長、系主任到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責任制;成立教學工作委員會、教學督導小組等組織機構,嚴格落實教學管理規章制度。
三是強化育人質量導向,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采用360°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通過開展多方聽課活動、學生評教、教師互評以及定期進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等多種方式,多個評價主體共同參與,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堅持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考試管理等教學環節的質量全程監控與常態化評價。
四是加強內外聯通互動,建立質量跟蹤反饋體系。推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年都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培養質量調查,掌握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專業教育的滿意度。將用人單位評價反饋與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有效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和契合度。
五是實施教學材料模板化管理,形成教學材料標準化體系。實驗、實踐類課程的指導書及試卷、畢業設計(論文)等均有標準的格式模板或審核標準,對考試試卷設立質控點,實施系主任、教學秘書、分管院長三級審核,保證精準糾錯、標準入庫,形成教學材料的標準化管理體系。
3 ? ? 勇于創新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模式
該專業與浙江精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的軟硬件、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資源,通過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開發實驗教學資源,提升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建設符合一流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技能訓練需要的實驗室,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3.1 ? 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按照“與時俱進、注重應用、強化適應”的原則,充分利用浙江精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平臺優勢、大數據優勢和信息技術教育優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點,將內容、方法、技術深度融合,改革培養模式、組建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管理,建立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未來社會數字化生態下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3.2 ? 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性強,實踐類課程一直在專業培養計劃中占有較高地位和較大比重。但傳統的課程設計、模擬實訓以及現場實習等實踐課程對實習、實踐條件要求較高,并且滿足不了當前信息化、數字化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該專業充分利用浙江精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教育平臺優勢和系統大數據優勢,一方面打破人力資源管理各職能模塊課程、專業實訓課程之間的壁壘,將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的實踐訓練系統化;另一方面還能夠打破專業實踐訓練的校際壁壘,與其他院校的專業實踐進行聯通,這既是對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完善,也是對專業實踐體系的創新。
3.3 ? 豐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新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手段。浙江精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有強大的軟硬件支持能力,通過引入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人機交互和多感官情景化教學,采用在線專業競賽平臺,可以將競賽作為技能訓練教學手段,豐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愛民,李洪華.地方院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及其評估體系構建思考:以山東交通學院為例[J].山東教育(高教),2020(1/2):88-91.
[2]王家男.一流本科教育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建設發展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
105-108.
[3]劉六生,宋文龍.我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111-119.
[4]王蕾,葛軍.地方應用型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探究[J].江蘇高教,2021(5):68-71,79.
[5]潘俊,潘鑫晨,肖奕萱.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建設的問題與改進對策[J].科教文匯,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