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榆斐
[摘 要]隨著我國“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開展,與管理會計相對應的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通過批準,試點院校紛紛開始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考核。然而,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大多缺乏實踐教學相關資源,課程設計的內容與證書無法有效銜接,管理會計的教學亟須作出相應改變。將證書內容與日常教學相結合,不僅關系到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關系到管理會計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文章首先分析“1+X”證書制度下高職管理會計課程現狀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基于“1+X”證書制度的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管理會計;“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課程設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75
[中圖分類號]G712;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233-03
0 ? ? 引 言
自2014年財政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來,各大高職院校對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度不斷提升,不僅在會計、財務管理專業下增設了管理會計課程,有些院校更將其視為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但多數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存在問題,亟待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從“1+X”證書制度出發,分析探討高職管理會計課程,以期為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1 ? ? 研究背景
2014年,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1],高職財經人才的培養重點要從財務會計轉向管理會計。2021年11月,財政部印發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全面深化管理會計應用是推動會計職能對內拓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并總結了“十三五”期間管理會計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包括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體系和相關人才的培養,更指出“十四五”期間管理會計的發展方向,即增強其應用性和實踐性,助力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2]。另外,從2019年開始陸續實施的“1+X”證書制度也表明,國家目前缺乏理論知識豐富和實踐性強的管理會計人才,管理會計課程亟須從純粹的理論教學轉向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3]。
2 ? ? “1+X”證書制度下高職管理會計課程的現狀
目前,教育部下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標準》(以下簡稱《教學標準》)中,對會計專業的管理會計課程進行了說明[4],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管理會計能力,能夠處理、分類、分析、輸出財務、業務信息,提供企業決策所需的信息。各高職院校按照《教學標準》自行制定教學大綱,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標準》中,管理會計是專業拓展課程,但鑒于“1+X”證書制度的實施及其發展前景廣闊,許多高職院校給予了管理會計課程一定程度的重視,將其列為專業核心課程。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管理會計從專業選修課程轉變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將其作為培養具備較強職業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課程。
自2019年起,教育部明確表明,實行“1+X”證書制度是“職教20條”的重要改革部署,參與試點的證書從十多個職業領域開始拓展,逐步增加。“1+X”證書制度的出現,說明國家對職業教育和人才的實踐能力的充分重視,而與管理會計相適應的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第三批試點評價中順利通過審批,為管理會計課程開展實踐教學提供了保障。
3 ? ? “1+X”證書制度下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X”證書制度的實行表明,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尤其重視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參與會計人才培養。這對一直偏重理論講解的管理會計課程來說,意味著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不能再局限于校園環境,需要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教師不能只進行理論教學,必須具備實踐技能,要引領學生的專業發展。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在與“1+X”證書制度的融合中并不順利,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3.1 ? 課程學時不足
雖然高職院校已響應號召,對管理會計課程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總體來看并沒有統一的規定,課程學時數設置不一。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財經專業仍以財務會計為主,而管理會計大多只安排一門課程。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管理會計課程一學期有48學時,平均每周有3學時,雖然國家對管理會計學時沒有作出明確的教學要求,各高職院校管理會計的定位也不盡相同,但要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至少需要64學時。學時不夠直接導致教師無法在學期內講完教材內容,只能壓縮知識點。這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重難點知識理解不清,繼而容易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掌握。
3.2 ? 課程配套體系不完善
與財務會計課程相比,管理會計的課程配套體系并不完善[5]。但管理會計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一定要求。該課程要求學生在具備一定財務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各種管理會計工具,在眾多財務數據中抽絲剝繭,對企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還要求學生運用邏輯分析和商業思維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引入“1+X”證書制度后,學生需要熟練運用相應的分析工具解決問題。這些要求都需要學校配備相應的課程和實踐平臺來培養會計人才。然而,高職院校普遍缺乏相關的配套課程或練習平臺,導致管理會計的教學一直局限于理論,缺乏實踐訓練。例如,南充職業學院雖有實訓室,但針對管理會計的實訓系統和操作平臺較少,大多實訓平臺和操作以財務會計為主,導致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幾乎沒有實訓環節。
3.3 ? 教材雜亂,與“1+X”證書的融合度不高
雖然管理會計教材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每本教材的側重內容仍有區別。目前,市面上的管理會計教材大多以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標準,具體內容不一。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為管理會計課程選擇的教材為例,有學校教師自編的,有其他高職院校推薦使用的,也有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有的教材涉及知識面較廣,知識點難度不一;有的教材理論講解和課后實踐練習難度大,導致教師需要補充相關知識點才能完成教學。以本量利分析這一知識點為例,有些教材講解了兩種以上的多品種保本點計算方法,而有些教材則只講解了一種,但證書考試時需要使用未講解的另一種方法進行計算,導致學生接觸“1+X”證書考試時落差過大,學習難度陡然增加。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進行一定的補充教學,學生在實踐環節將遇到較大阻礙,更無法將課堂教學與證書內容有效銜接。
3.4 ? 缺乏與“1+X”證書配套的課程
在“1+X”證書制度下,財會專業學生需要具有篩選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既需要管理會計課程,也需要其他配套課程作為輔助,幫助學生理解管理會計的知識,但大部分高職院校在這方面配備的選修、必修課程較為缺乏。例如,多數高職院校在管理會計課程之外并沒有開設網絡數據分析、Python財務應用等課程。
4 ? ? “1+X”證書制度下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在“1+X”證書制度實施的背景下,管理會計課程整體從理論教學逐步轉向“理論+實操”的教學模式。根據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來看,未來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 ? 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財政部提出建議,要加強管理會計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學大綱的修改,充分考慮在“1+X”證書制度下變革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師隊伍的建設既包括對現有教師理論知識的補充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課程培訓、考取各種管理會計專業資格證書等,還包括引進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如聘請企業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員工到校兼任教師。
4.2 ? 結合“1+X”證書,選取難度適中的教材和實訓資料
在增加管理會計課程學時的基礎上,還要選取難度適中的教材,增設輔助選修內容。教材內容要嚴格遵守財政部頒發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還要覆蓋“1+X”證書中涉及的實操知識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數字化管理會計證書(中級)的考試中,涉及預算管理、投融資管理、營運管理和成本管理4個關鍵模塊,其考核內容雖與管理會計課程的知識點緊密結合,但考核難度不一。因此,教材不僅要包含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和績效管理等重點內容,還要配備與之相對應的實踐練習資料,增加管理會計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另外,必要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項目式教學的教材,并模擬真實企業的工作環境,以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管理會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4.3 ? 融入思政教學內容
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中要將思政內容與管理會計的知識點相結合,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用實際案例讓學生發散思維,在重點章節中結合當前時事向學生拋出思政問題,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較高的財務素養。例如,在戰略管理章節,可以介紹一些為我國企業發展作出貢獻的杰出人物,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財務觀;在預算管理環節,也可以結合企業實踐要求對學生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該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自行探討其中涉及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4.4 ? 加強實訓平臺和網絡資源的應用
例如,講解預算管理等實操性較強的章節時,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上的財務資料進行實操練習,課堂的理論教學完成后,可幫助學生在實操平臺上掌握預算編制的關鍵環節和數據分析技巧,一方面可為學生考取證書作準備,另一方面也可鞏固課堂所學。另外,以數字化管理會計證書(中級)為例,一旦申請成為該證書的試點院校,教師便可在網站創建班級,為學生創建學習賬號。同時,證書官方網站上配有相應的學習視頻,若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相應的知識點記憶不清,可打開學習視頻立即溫習。平臺上使用的實操資料參考了真實的企業財務數據,可以貫穿在整個管理會計課程中使用,模塊化的操作環環相扣,能充分鍛煉學生的數據分析、邏輯思維能力,以滿足未來管理會計崗位的要求。
4.5 ? 利用會計比賽進行分崗位小組練習
目前,受到重視的一些會計大賽均以小組為參賽單位,模擬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考查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6]。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該模式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會計比賽的要求,也可以使用比賽的練習平臺進行實操,從不同角度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4.6 ? 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如邀請企業或行業從業者分享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與業內人士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了解管理會計的工作職能和工作內容,使其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職業規劃和方向[7-8]。
5 ? ?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產業轉型,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9]。高職院校作為財會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必須對管理會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未來,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將從理論教學轉向“理論+實操”教學模式,而在“1+X”證書制度下,企業和行業協會也將成為培養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參與者[10-12]。高職院校要針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設計教學改革方案,如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選取難度適中的教材和實訓資料、融入思政教學內容、加強實訓平臺和網絡資源的應用、利用會計比賽進行分崗位小組練習和加強校企合作等。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4-11-14)[2022-11-14].http://www.gov.cn/xinwen/2014-11/14/content_2778581.htm.
[2]財政部會計司.全面深化管理會計應用 ?積極推動會計職能拓展:《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系列解讀之九[J].財務與會計,2022(9):4-8.
[3]張倩.數字化轉型與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探討[J].就業與保障,2021(17):114-115.
[4]錢力穎,邵敬浩.淺析高職管理會計專業的教材建設[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62-66.
[5]逯芳芳,郭素娟.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職財經類專業管理會計系列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齊魯珠壇,2022(1):36-40.
[6]李娜.會計技能大賽對于高職管理會計實踐教學的影響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0):232-233.
[7]謝英姿.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J].會計師,2022(15):119-121.
[8]楊璠.數智時代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變革與轉型研究[J].商業會計,2022(5):121-123.
[9]柴思敏. 基于財務管理向管理會計轉型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思路[J]. 經濟研究導刊,2020(28):110-111.
[10]熊文銥.“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證書融通策略研究與實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8):50-53.
[11]滿倩倩.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J].商貿人才,2019(4):248-249.
[12]宋小萍.借助產業學院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基于高職《管理會計》課程的探索[J].商業會計,2022(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