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摘 要]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發展,企事業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已成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驅動力。國家加大了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嘗試通過專利、軟著等知識成果大數據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并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文章闡述科研成果轉化的具體過程和方式,分析當前科研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知識成果大數據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知識成果大數據;科研成果轉化;專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63
[中圖分類號]TP399;F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194-03
0 ? ? 引 言
科研成果轉化是我國“產學研”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能夠將科技研究成果中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轉化為生產力,最終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21世紀以來,國家加大了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科研經費年增長率超過10%,總投入常年位居世界第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僅有10%~30%的前沿科研成果被真正地應用于生產,高等院校和專職院校研發機構的比例甚至常年低于10%。雖然各級政府均在嘗試通過不同的策略探索多元化科研成果的轉化途徑,但是技術交易的生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推動科研成果進一步應用于生產、實現產業化仍然是科研成果轉化面臨的最大問題[1]。
1 ? ? 科研成果轉化的具體過程和方式
科研成果轉化分為“轉”和“化”兩個階段。在“轉”的階段,科研成果供需雙方之間的轉化需要通過服務體系和平臺使雙方能夠精準匹配;在“化”的階段,則是通過不斷地試驗,使科研成果產品化、商品化,直至產業化。科研成果的流動與演化過程如圖1所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我國科研成果的轉化方式分為6種,即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該科研成果;許可他人使用該科研成果;以該科研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研成果作為投資,折算成出資比例以及其他商定的方式。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科研成果轉讓、作價出資和許可是當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在這3種方式中,作價出資的合同金額最高,而轉讓的合同占比達到70%以上。
2 ? ? 科研成果轉化現存問題
2.1 ? 科研人員不擅長對接市場需求
產品市場化必須經歷長時間的培育,科研成果誕生后,研發團隊需要通過創造商機、做出產品、發表論文以及成立專門的孵化公司等一系列舉措才能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市場化,其中的波折超乎想象,會耗費科研團隊大量的精力。但是,對于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市場并不是其熟悉和擅長的領域。在科研成果轉化的初期,科研人員對市場的需求與客戶的想法定位往往不一致,難以正確地使用引導、完善需求,導致對接周期拉長和市場認知期漫長。供需雙方在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信息共享不暢,缺乏充分的了解。許多科研項目在立項階段未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致使研究成果未能以市場為研究方向,供需雙方之間不匹配,科研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閣[2]。
2.2 ? 難以得到大量資本的長期支持
科研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且周期長的持續性活動,整個過程的未知因素多,若想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需要大量資金的長期支持。但是,多數投資行為往往只注重短期的投資回報率,不愿意承擔科研成果轉化帶來的高失敗率,致使科研成果的轉化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另外,不少科研成果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需要進行各種分項研究,這就要求資本持續加大投入并具有長期價值型的投資理念。如此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一旦在某個環節出現差錯或意外,都可能造成科研成果轉化工作被迫停止。不僅可能使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前功盡棄、從頭再來,也有可能直接終止、無功而返。同時,多數科研成果轉化過程受政策的影響較大,眾多的不確定性使資本更偏向于投資成熟項目,以此規避風險[3]。
2.3 ? 科研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雖然我國適時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建立了科技成果創新平臺,并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成了多元資本投入的科技創新基地網絡,為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但是,目前仍未形成專業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尤其缺乏公信力強的第三方轉化服務平臺和完備的轉化服務規范。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市場能力強的第三方平臺參與成果轉化的溝通、聯絡、設計和撮合工作,幫助科研項目對接市場、尋求政府支持、找到理念匹配的投資基金參與。當前,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層級不同、輻射范圍和吸引力有限、資源集中度低,各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之間割裂明顯,未形成功能齊全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3 ? ? 基于知識成果大數據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的策略
科研成果的供給主體主要為缺乏雄厚資金支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成果轉化需要與企業聯合,摸清市場的真實需求。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升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國家、各級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共同努力。
3.1 ?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體系
目前,國家已就科研成果轉化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其他各級政府的相關配套規范體系仍未出臺,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具體操作細則。尤其是針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國有單位,需要建立科研成果類無形資產的管理制度體系,明確這類成果的評估和處理流程,為科研成果轉化做好鋪墊。各單位在制定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前,需要以知識成果大數據為基礎,避免為了激勵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升而盲目追求數據目標的實現,更應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后的動態跟蹤,監測科研成果轉化的后期質量,使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向科研成果轉化質量較好的項目傾斜。同時,針對當前科研成果轉化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過于原則化、彈性大和操作性弱的特點,需要各單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落地策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規定,將科技成果轉化中不低于50%的收益,用于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和報酬。每個單位應結合實際,規定具體比例數值,如55%、60%等,通過這種方式增加重要貢獻人員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動力[4]。另外,當前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缺乏聯動,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結構,需要在配套政策體系的完善過程中進行統籌協調,實現科技、教育、財政等多個部門之間的聯動,保持體系的動態更新,且更具可執行性。
3.2 ? 培養科研人員的市場敏銳性和商品意識
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成果的關鍵點在于該成果是否在研發啟動階段就能設計出產品和商品的清晰輪廓。在大數據時代,科研人員必須以知識成果大數據為基礎,培養市場敏銳性和強烈的商品意識。科研人員的創新不能只追求熱點,也不能僅以創新為最終目的,而是要結合當前市場需求的熱點來研發成果,評估科研成果的市場前景和可開發規模,并制訂成果產品化、商品化和產業化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確科研成果的應用場景、服務形態和配套的技術方案,預估目標企業和可能受眾,并以市場導向為目標,測算科研成果轉化各階段的市場規模,制訂相應的市場推廣方案。根據現有的知識成果大數據,科研人員應明確自身項目研發的屬性,確定其屬于市場拉動型還是技術推動型,這樣更能精準定位科研成果的創新性質和應用領域。
3.3 ? 選擇合理的科研成果轉化方式
選擇合理的科研成果轉化方式是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的關鍵。科研人員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自身領域技術創新的周期和成果的技術復雜度。一些技術復雜度較高的行業,其科研項目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將創新理念應用到市場,并伴隨著較高的失敗率。在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中,需要根據其潛在市場規模、技術突破節點等數據,判斷其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通過知識成果大數據具體分析每項科研成果,選擇合理的科研成果轉化方式。通常科研成果按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的高低分為4種類型,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均高的科研成果一般通過轉讓和許可的方式轉化;技術成熟度高、市場成熟度低的科研成果適合通過作價投資的方式轉化;市場成熟度高、技術成熟度低的科研成果則往往通過合作轉化或許可的方式轉化;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均低的科研成果需要通過合作轉化、“許可+合作”的方式轉化[5]。對于一些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難以評估的科研成果,可從轉化企業的資金實力、可承擔的知識產權風險、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所處的階段、科研成果權益單位決策程序的復雜程度等方面入手,選擇合適的科研成果轉化方式,以期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3.4 ? 做好各級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
各級政府、高校和科研單位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自建或接入上級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將科研成果資源與外部需求集中對接。各類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在設計時,應秉承統一規劃、分步建設的理念,通過平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的落地,并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管理的規范化。資源廣且公信力強的第三方機構亦可參與到平臺的建設中,發揮其資源優勢,幫助資源方和需求方進行精準匹配,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資源方要將自身科研成果及時錄入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供需求方檢索;需求方則要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將具體需求發布至平臺,供資源方對接。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模型如圖2所示。
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不僅要充當中介機構的角色,更要為轉化過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在需求方與資源方匹配后,特別是完成項目的投融資后,可以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跟蹤科研成果的研發、試驗和轉化進度,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同時,還要基于知識成果大數據,通過信息技術打通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之間的壁壘,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共通,通過數據的分類和挖掘,促使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真正助力轉化率的提升。
4 ? ? 結束語
在大數據時代,科研成果轉化需要以知識成果大數據為基礎,選擇恰當的轉化方式進行精準轉化。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真正將國內、國際的科研成果需求網、技術網、資金網、專家網等數據打通,提供完整的轉化產業鏈、支撐體系和生態系統,從而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百姓的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玉梅,王憲濤.科技成果轉化知識共享研究綜述與展望[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3-87.
[2]陳實,張泊帆.基于專利數據的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22(12):5-17.
[3]左博韜.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分析及優化路徑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2:13-26.
[4]彭飛,黃剛.大數據視角下科技創新成果精準轉化的關鍵環節與實現步驟[J].科學管理研究,2021(2):59-64.
[5]張宇軒.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研究:以銅陵市科技成果轉化為例[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