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莞月 杭行
[摘 要]近年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促進了兒童友好型社區的發展,吸引了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文章以TM早啟教育為例,分析其獨特的雙元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共創模式,以期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實例借鑒,為兒童友好社區雙元價值共創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企業;兒童友好社區;雙元價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66
[中圖分類號]D6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203-03
0 ? ? 引 言
兒童友好型社區以社區為基礎,以兒童優先和兒童利益最大為原則,促進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保護兒童的權利,為18歲以下的兒童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安全友好的全方位服務。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設源于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立,是兒童友好城市的濃縮單元,當前主要有探索參與型、交往聚集型、空間吸納型、周邊離散型4種形態[1]。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強調城市為兒童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兒童的“生存、發展和參與權”是保護和發展的核心。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制訂并推廣了“國際兒童友好城市計劃”,從根本上促進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截至目前,在全球獲得“兒童友好城市”官方認證的城市已超過400個,這些城市主要著力于兒童友好戶外游樂空間的打造、保護和發展兒童權利的組織機構建設、兒童相關法律的建設、兒童安全保護的建設等。在兒童友好城市得到認證發展后,兒童友好社區的建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不同于商業企業以創造經濟價值為首要目標,社會企業強調組織運用商業化的方式創造社會價值以解決社會問題(包括教育、養老等),進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目標[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社會企業研究”課題組在《國家治理》周刊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參與認證的社會企業合計67家,居全國第二;四川省成都市為社會企業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當前,成都市社會企業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其創立和發展對于繁榮區域經濟、增進公眾福利都起到顯著作用。大多數社會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它們植根于社區,直接回應社區需求,依據不同的社區問題和資源稟賦進行運營。以兒童教育類社會企業為例,這一類企業致力于為社區普惠兒童教育服務提供方案,并將“多元、共創、專業、高效”的價值觀融入社區普惠教育產品的研發與推廣中。社會企業的雙元價值創造為探索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新路徑,全面構建兒童友好城市均具有重大意義,成為值得關注的新方向。
1 ? ? 文獻綜述
國內外兒童友好社區相關文獻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4個方面,包括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主要參與者、兒童社區安全、兒童活動空間設計、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評價指標。一是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主要參與者方面。有學者從生態系統理論視角出發,從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觀系統4個層面分析了主要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互動關系[3-4]。池麗萍強調,兒童發展權、參與權的充分實現離不開社區軟件環境的營造,需要各領域研究者、家庭、學校、社區其他單位、社會工作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多方力量聯動,共同實現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從政策倡導到實際落地的跨越[5]。二是兒童社區安全方面的研究。現有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提取出評價社區環境下兒童出行安全的相關指標,構建包含“機動車交通環境”“步行/騎行環境”“其他指標”三項一級指標的評價指標框架[6-7]。三是兒童活動空間設計方面。有學者基于實地調研和場地分析,根據當前不同人群對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從兒童使用的角度歸納總結社區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并從社區花園設計、參與主體意識和多方合作三方面提出改造策略[8-10]。四是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評價指標方面。通過梳理國內相關文獻,進而整合出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共空間評價體系,將評價指標進一步轉化為易量化的體系[11]。
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先前文獻對兒童友好社區相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考慮到社會企業參與兒童友好社區構建以及多元主體(包括社區黨委、兒童、家長、社會企業等)進行雙元價值共創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兒童友好社區作為一種新型社區治理方向,國內外研究都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鑒于此,本文從雙元價值視角(包括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出發,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討社會企業如何參與新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以期豐富兒童友好社區和社會企業相關研究,為建設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兒童友好社區積累經驗。
2 ? ? 案例企業背景介紹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雙薪家庭增多、早教意識逐漸覺醒等都使家庭對0~3歲嬰幼兒托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促進0~3歲嬰幼兒早教市場的不斷擴大。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昂的早教服務價格、參差不齊的教育質量和良莠不齊的教師隊伍。TM早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M)立足現實需求,將“每位兒童都能接受優質的早期教育”作為機構的愿景,將“致力于社區普惠早教服務方案提供”作為TM的使命,將“多元、共創、專業、高效”作為國內首個專注社區普惠性早教產品研發與推廣的社會企業的價值觀。TM一直在不斷探索既能保障服務質量,又具有普惠性質的早教模式。經過幾年的努力,TM創立了“TM親子園”品牌項目,研發了200節0~3歲家庭社區親子課程,并在一年半時間內,為全國17個省200多家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服務。TM在2018年獲得了社創星與成都市工商局認證,成為成都首批社會企業之一。
3 ? ? 雙元價值創造
3.1 ? 社會價值創造
在前期的實踐中,TM從最初的項目執行轉向做服務技術支持,2017年2月,面向0~3歲的社區家庭親子課程正式上線。立足于社區普惠性服務,提供了約200節體系課程,并且所有課程都回歸生活的內容設計,以及向生活延伸的服務場景。上課地點不局限于社區場地,還延伸至公園廣場、家庭。為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效率,TM把活動中每一個環節的預計時間、教師指導語都寫得非常詳細。課程結束后教師還會安排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家庭作業,從而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動。
與商業機構高昂的材料費用相比,TM提供的相關產品具有以下明顯優勢。一是價格優勢。TM進入社區采取的是高品質內容、低營銷策略,減少了營銷與地推費用,進入社區后把早教服務融合在居民的生活中,降低了成本,保障了價格。二是課程材料的可獲得性。課程對材料沒有任何要求,家長只需為學習付費而不用為材料付費。三是互動延續性。因為部分材料可以從生活中獲取,所以家長回到家中可以與孩子反復互動,延伸學習場景。四是距離近。立足社區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家長和孩子往返商業機構的交通成本。
TM與社區的合作模式為TM和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合作,在社區公共空間內建設并運營親子園,為社區0~3歲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離家近、可負擔、高質量的親子早教服務,社區只需提供50~80 m2場地即可零成本引進親子園。居民以遠低于市場價的費用,享受到便捷、優質的服務。同時,基于社區營造的理念,優選社區內全職媽媽、退休婦女等參與課程組織與場館維護,動員家長成立家長聯誼會,增強居民自助互助。
3.2 ? 經濟價值創造
TM致力于推動社區普惠早教,這種模式與傳統的商業早教在兩個維度上存在差異,也直接導致其運營模式存在不同。
第一,目標人群不同。如果把家庭按消費能力比作一個金字塔,傳統的商業早教主要關注的人群集中在塔中間的50%,即有一定付費能力和意愿,而又無法從容負擔商業收費的家庭。目標群體不同,運營模式也不同,TM與社區合作更加緊密,通過招募和培訓全職媽媽、社區阿姨參與服務提供。為收入中等偏低的群體提供服務,需要更多社會動員的方法來降低傳統商業的利益。
第二,流量邏輯不同。商圈店的覆蓋半徑5~10 千米,社區店的覆蓋面很難超過3千米。一個商圈店潛在的用戶數量是社區店的10倍以上。為了觸及目標用戶,商圈型的流量邏輯是靠商圈自身流量、聯盟和大型活動等獲取,而社區店更多的是對社區內自然流量的整合和深挖。因為用戶漏斗的開口小,轉化和留存是社區店的核心,這也決定了社區早教注定選擇小空間、普惠性的業務模式。TM最初的業務模式延續了之前公益項目的慣性,課程低償收費,其余服務免費。后來提出一站式滿足家庭日常親子服務需求的定位,將課程制改為會員制,增加了繪本借閱、主題活動、聯盟服務等多項符合用戶需求的增值服務。除了豐富服務內容,還不斷擴大用戶群體。
3.3 ? 雙元價值融合
2018年4月,成都市《關于培育社會企業促進社區發展治理的意見》明確指出:經企業登記機關登記注冊,以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治理、服務于特殊群體或社區利益為宗旨和首要目標,以創新商業模式、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手段,所得盈利按照其社會目標再投入自身業務、所在社區或公益事業,且社會目標持續穩定的特定企業類型。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企業,在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TM作為社會企業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社區、學校、家庭、社會組織“五位一體”的社區教育模式,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在社區治理層面,TM有其特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例如,以專業服務的形式匯聚社區居民,增強其所在社區共同體的氛圍,打開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通道,以及促進最終參與治理結果的出現。實施“1+2”社區兒童早期教育發展與家庭互助模式,引導兒童及其家庭成員參與社區互助,培育全民感恩回饋意識,推動社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形成滲透式參與社區基層治理的創新模式。探索兒童友好社區發展治理社區互助體系的構建,也為建設宜居生活社區貢獻了智慧力量。
TM以社區幼兒早期教育服務為出發點,向更多元、更深層次的社區服務探索。充分發揮社會企業的優勢,融入社區,深深扎根于社區,更加主動地參與社區建設。由此可見,與一般的早教商業機構不同,TM承擔了更多社區治理責任,開展了社區志愿者團隊建設、組建家庭互助小組、環保教育倡導等一系列活動,以優勢視角挖掘社區自身資源,營造良好和諧的社區氛圍。
4 ? ? TM經驗的啟示
社會與社區,離不開人與人關系的鏈接,不同主體在互動中建立信任關系,方能相互扶持促進。TM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實例借鑒,與社區鏈接,本土化服務于社區,而后被社區接納和信任,將社區中的不同主體更加緊密地鏈接在一起。在促進社區治理的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契機,實現多方共贏。社會企業是融合慈善與商業的混合型組織,以“商業為表,社會為本”的性質去自我造血,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在社會企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它們必定建立更扎實的發展基礎,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社區發展,充分發揮其“商業+公益”的優越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望,陽姍珊,陳問天.邁向兒童友好社區:解析框架、典型案例與施策路徑[J].人權,2021(3):148-165.
[2]斯曉夫,劉志陽,林嵩,等.社會創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1-5.
[3]李輝.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中的兒童參與:價值定位與主要路徑[J].少年兒童研究,2022(4):
5-13.
[4]楊怡妮.生態視角下特殊兒童友好型社區營造初探:以春暖社工“快樂家庭手拉手”項目為例[J].社會與公益,2019(4):17-20.
[5]池麗萍.城市社區中兒童友好環境的營造[J].人權,2019(6):41-57.
[6]徐夢一,沈瑤,廖堉琿,等.基于國外文獻綜述的社區環境兒童出行安全評價指標[J].景觀設計學,2020(8):10-25.
[7]GITELMAN V,LEVI S,CARMEL R,et al.Exploring patterns of child pedestrian behaviors at urban intersections[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9,122:36-47.
[8]沈瑤,廖堉琿,晉然然,等.兒童參與視角下“校社共建”社區花園營造模式研究[J].中國園林,2021(37):92-97.
[9]王楠,周建華,李旭.兒童友好型社區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
118-125.
[10]王璇,呂攀,王雪琪,等.兒童友好型社區戶外游戲空間營造研究[J].中國園林,2021(增刊1):62-67.
[11]胡心然,王霞.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共空間評價指標綜述
[J].景觀設計,202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