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較好,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市場供應充裕。與此同時,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安全仍面臨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糧食穩產增產難度加大、儲備體制機制有待健全、流通體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應急保障有待加強、節約減損有待規范等諸多問題挑戰。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對推動解決上述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糧食安全意識絲毫不能松懈。將糧食安全上升為法律層面有利于各地、各部門更加堅定地實施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加工,同時金融機構為糧食安全的各環節提供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也更有依據,避免了金融機構因商業化原則減少糧食安全各環節中薄弱環節的信貸投入。
在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均存在投資回報低、周期長等問題,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應全力推動農地業務高質量發展,優化信貸政策,配套授權、利率、期限等差異化信貸優惠政策,提升信貸政策匹配度;積極探索“農地+”信貸模式創新,因地制宜推出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服務模式,帶動主糧規模化種植。
在糧食生產環節,一般情況下,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比較容易獲得融資支持,而單一農戶特別是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戶則比較難獲得融資支持。金融機構應圍繞這一群體聯合相關部門開發信貸產品,讓農戶在政策性擔保、擔保基金等支持下享受到高效的金融服務。
成品糧儲備對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在自然災害或突發狀況時,能夠有效發揮政策性糧食調節市場、穩定供應、平抑物價的作用。在糧食儲備方面,金融機構應加大對地方儲備企業的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高標準倉庫,保障糧食穩定供應。
糧食流通和加工等經營活動資金需求量大,有一定的周期性。金融機構應全面提升糧食流通環節金融服務水平,提高糧食收購資金兌付效率,積極保障糧食企業市場化收購資金需求。在“三夏”“三秋”等重要時節,金融機構應組織服務團隊,提前對接各類主體金融需求,備好資金、設備,開通綠色通道,提升上門服務。同時,持續優化特色信貸產品和服務政策,加大對受到客戶歡迎的專項產品及區域特色產品的優化和復制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