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林 辜媛
關鍵詞:融媒體;實驗室;安全教育
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一直在進行,但全國范圍內高校實驗室重大安全事故仍然時有發生,需要人們不斷思考創新安全教育機制,豐富安全教育形式,而融媒體時代新理念、新技術、新平臺、新渠道的運用為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與路徑。
1 融合思維下安全教育優化思路
當前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課堂教育、線上安全教育與考試系統、安全教育講座、安全消防演練等。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在不同高校之間,以及在同一高校的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之間,其推進力度和落實程度差異明顯,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高校投入安全教育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能力差異較大,以及不同專業對實驗室安全問題的敏感度差異明顯,導致重視程度不一樣。
針對目前高校在推動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僅從單個組織部門或高校個體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思路,而需要在一個面上集中高校群體資源和智慧優勢去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行落單或流于形式。融媒體時代融合思維理念,以及新技術運用為優化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行性。
1) 資源通融。高校內部,要有明確的實驗室安全歸口管理機構,集中學校資源,統一協調安全教育工作的部署,避免各院系實驗室或獨立科研實驗室分散管理導致的安全教育工作水平參差不齊。高校之間,應該轉變“ 各自為政”的建設模式,倡導以區域為中心,以優勢資源相對集中的高校為領頭羊,帶動一批高校共同參與實驗室安全教育資源建設,共享建設成果。例如,基于“互聯網+”模式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具備諸多優勢,但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線上安全教育知識數據庫和考試系統的開發與建設。合作共建,既能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也能有效帶動更多高校完善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鼓勵高校之間共建、共享優質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講座等教育資源。
2) 內容兼融。在傳播實驗室安全教育內容上,高校校園廣播迅疾便捷,校園網可持續性強,校園融媒體及時性、互動性好,三者應該充分發揮各自渠道優勢,協調、聯合起來,擰成一股繩,在安全教育宣傳形式和宣傳手段上進行融合,加強安全教育內容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例如,實驗室安全消防演練,受場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往往參與學生的規模有限,而且事后對演練活動的延伸關注,一般寥寥幾篇校內新聞報道而已。可采取校園廣播對演練活動“提前預告+實況解說”,校園網對演練活動涉及的安全知識進行深度講解,校園融媒體對演練活動進行“現場直播+互動反饋”,形成“ 廣播+校園網+融媒體” 的立體傳播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更多學生第一時間關注和獲取消防演練現場的實況情況,深刻學習掌握相關安全教育內容。
3) 宣傳互融。高校內部各類實驗室之間,區域高校之間的安全教育信息要互通有無。單個組織部門或高校,在安全宣傳方面的力量有限,宣傳信息來源也有限,而匯集多方力量,保障安全信息動態更新,有利于持續營造安全教育氛圍。特別是,鼓勵安全事故案例互通互鑒,經驗教訓互學互助,提高安全警惕意識,加強安全防范。
4) 利益共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利益出發點是生命安全,根本目的是保障安全學習。一方面,高校要通過內部職能整合,外部資源融合,協調共建,完善自身安全教育工作的細節,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高校要著力推動實驗室安全管理標準規范統一,促進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考核標準互學互認,為師生跨院系、跨學校的實驗室交流與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2 融媒體時代安全教育形式創新
傳統安全教育形式,在普及實驗室安全教育知識,增強安全觀念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缺少靈活性、互動性,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關注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隨著融媒體時代5G、AI、云計算等技術進一步普及,全社會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需要緊緊貼合受眾群體的學習習慣和關注熱情,與時俱進,充分運用融媒體時代新技術、新平臺的優勢,豐富和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和手段。
2.1 微信公眾號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國家加快推進5G技術社會化應用的背景下,青年人逐漸從PC 端走向移動智能端,隨之而變的是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從傳播學角度看,微信公眾號平臺相較于傳統網站在內容傳遞的有效性方面存在諸多優勢:①傳播效率與精準度高;②信息內容更具多樣性;③信息推送更具實時性;④信息傳播更具互動性。然而,實際建設中也顯現出一些問題[1]:
1) 總體上,圍繞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動實驗室管理模式和手段多元化發展的高校數量甚少,其中重點以“實驗室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更少。
2) 缺少對公眾號的保護,需要加強主體身份認證,保障公眾號的權威性、可靠性、真實性和安全性。
3) 存在活躍度不夠,內容更新不及時,關注面窄等問題。
4) 缺乏統一協調的內容審查機制,公眾號安全教育內容質量難以把握和控制。
針對上述問題,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視利用融媒體時代新技術、新平臺、新渠道等的優勢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的實際成效;另一方面,倡導跨院系、跨學校聯合運營微信公眾號平臺,匯集更多安全教育資源,加強身份認證和內容管理,注重權威性;擴大受眾群體和關注度,增強影響力。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濫,避免在新技術時代產生新的“信息孤島”。通過獎勵機制,引導跨院系、跨學校的廣大師生將更多精力從運營自媒體平臺,轉向為聯合公共平臺提供優質內容。此外,從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結論看[2],微信公眾號平臺內容更新頻率要適度,過多容易導致對安全教育內容快餐式消費,過眼不過腦;不足又容易失去關注興趣和動力,不利于持續營造安全教育氛圍。鑒于學生的主體特性,建議每周更新3~5條內容信息。
2.2 在線會議/直播
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加快了線上教育和辦公的普及推廣,其中以釘釘、騰訊會議和微信小程序直播為代表的在線會議/直播應用成為一種主要技術手段。融媒體時代,依托5G、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等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在線會議/直播以其方便快捷、有效溝通、跨越時空等諸多特性,將成為在線/遠程教育、商務辦公等的重要組織形式。高校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要充分重視在線會議/直播形式在傳播、分享優質安全教育資源方面的重要作用,靈活開展網絡研討會、在線安全教育講座等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安全教育工作效率,擴大安全教育受眾普及面。例如,早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湖北省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于5月12日至28日之間,以在線直播的形式組織開展了“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安全管理線上培訓活動”,六期直播累計觀看達2.5萬人次,全國參與的大專院校及相關單位共計200余家,有力推動了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安全管理工作的共同發展。
2.3 H5
要樹牢安全意識,增強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吸引力是關鍵,除了在創新安全教育形式上與時俱進,還要在豐富安全教育內容載體上與日俱新。在傳統安全教育形式中,安全教育內容載體以教材為主,表現形式主要基于圖文、音視頻等,不具備交互性操作。而基于H5技術的交互融媒體類內容,在呈現方式上除傳統的圖文音視頻外,還能融合支持動畫、VR、直播、交互圖表、網頁等媒體形式;在交互方式上,PC端通過鼠標、鍵盤,而手機端則包括觸屏、陀螺儀、錄音、拍照、電話、短信和GPS定位等 [3]。總之,以H5融媒體類內容形式為載體,可以為安全教育內容設計提供更多想象和創作的空間。此外,融媒體時代習慣于從移動智能端獲取資訊的青年人,其閱讀時間呈現碎片化特性,并且相較于傳統閱讀冗長深度的線性模式,更傾向于快速、即視的“輕閱讀”模式[4]。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資源建設,需要重視基于H5技術平臺(如:木疙瘩、MAKA等)進行安全教育內容設計,靈活運用豐富的融媒體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進行體驗式、沉浸式等的場景營造,兼具可視化和交互性,緊緊抓住青年人的眼球,在短暫的碎片化時間內有效傳遞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識。
2.4 VR/ AR
近年來,VR/AR 技術除了在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中,重點以VR影像的媒體形態,在創新新聞形式、增強用戶感官體驗上得到應用體現,除收獲不錯實效之外,其在國內外高校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安全教育中也受到重視[5],主要以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形式被推廣應用,深受學生喜愛。在我國,教育部推動建設了實驗空間——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但目前重點圍繞實驗室安全教育建設的虛擬仿真項目數量偏少,內容涉及面還不夠廣,不成體系,不成品牌,通用性好并適用于推廣普及的更難得。VR/AR技術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有待深入推進,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差異化區分基于實驗原理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設計和基于視聽效果的虛擬/增強現實安全教育設計的側重點。前者強調實驗原理,旨在彌補實驗條件的不易獲得性;后者強調視聽觸味嗅的感官體驗,旨在增強教學吸引力,提升安全教育效果。
3 加強安全教育與學習實踐的有機融合
3.1 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融媒體時代,一方面青年人行為上從PC端往移動智能端快速轉移,另一方面基于分享鏈接,信息傳播模式從傳統的“中心化信息源——受眾用戶”單一模式,變成“中心化信息源/受眾用戶——受眾用戶”的混合模式,而且用戶之間的傳播效果往往決定了最終的信息傳播整體效果。因此,安全知識能否轉化為安全習慣,不單取決于老師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知識講授的首次傳播,更取決于學生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和交流的人際傳播,這就需要加強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積極參與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環節。
3.2 融合路徑
在融媒體時代,學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傳統實驗室安全教育中以“安全管理機構/平臺+安全教育資源”為主導,信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需要優化調整,應該重視和發揮學生在安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和價值(見圖1) 。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路徑可以依從兩個方面:
1) 內容建設。“安全管理機構/平臺”根據開展安全教育工作需要,以發布大學生研究課題、創新項目、主題競賽等形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和特長,進行差異化解讀、研究和創作,進一步豐富安全教育資源。例如,針對某類化學實驗室的安全操作教育問題,理工類學生可以研究基于H5技術、VR/AR技術等的新型信息推送機制和場景建模等方面的技術實現,文藝類學生可以研究真人或動漫情景劇的短視頻表達,新聞傳播類學生可以進行H5融媒體作品的創作,或者從廣告學角度研究安全教育宣傳策略和模式等。
2) 內容傳播。“安全管理機構/平臺”根據開展安全教育工作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關注點或時事熱點制造安全教育話題,引導學生借助各種融媒體溝通平臺進行互動討論和交流。通過設置話題來導入安全教育知識,在學生的討論、互動交流中完成一次安全教育傳播實踐。
4 結束語
總之,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要努力適應和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人的行為特征,以及信息傳播模式的新變化,充分運用融媒體新技術、新平臺、新渠道等的優勢,在安全教育形式創新和內容設計上增強吸引力,不斷提高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