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宇 孟 頻 楊濤
摘? ?要: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是勞動教育的學理支撐。針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兩對突出矛盾:學生應具有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與學生勞動意識相對淡薄的矛盾,應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勞動能力與學生勞動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高職院校應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為邏輯起點,以問題為導向,返本開新,促進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高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高職院校;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4-0112-03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1]。勞動價值理論是剩余價值論的基石,也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勞動實踐方可達成。因此,職業院校應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為邏輯起點,以問題為導向,返本開新,提高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一、返本:發掘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深刻意蘊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開展勞動教育的理論遵循。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中國化、大眾化的過程。
(一)勞動是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本質活動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是存在和生活于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人,個人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勞動是人和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前提,勞動創造了人和社會。勞動對個體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能,勞動助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1.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馬克思指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3]恩格斯也強調“勞動創造了人本身”[4]。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認為,勞動內含的創造性體現在勞動鍛煉提升個體的勞動能力,展現人所擁有的智力和體力成果,促進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勞動是人類社會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勞動中體現的勇擔責任、無私奉獻、公義勝私欲、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等中華優秀美德為發展個人品質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了動力,也是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調節劑。高職院校要以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導向,加強勞動理論教育教學,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人正是在客觀、具體的社會關系中通過勞動實踐自我發展,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如果不參加勞動,思想將停滯僵化,實踐能力將逐步弱化,隨之也將失去物質基礎,繼而引發個體生存發展的問題和障礙。個體關聯社會,社會也將引發沖突和矛盾,進而又關系到個人的生活和發展。
2.勞動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勞動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勞動力既具有使用價值也有價值,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體。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創造新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實現價值的增值,從而為個人的發展提供穩固的經濟基礎。在唯物史觀的世界中,勞動是關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本質活動。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不斷改造物質世界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不斷提升勞動能力,不斷超越自我,充分實現自我價值,進而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新時代的職業院校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從而積極提高自身勞動能力,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繼承中華民族敬業奉獻、辛苦耕耘的優良精神,向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學習,努力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真正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進步與發展。
(二)勞動是滿足個體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活動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伴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多樣。個體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把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融入社會發展之中,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方能在勞動中實現美好生活,獲得真正的幸福。
1.勞動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自然界雖然早于人類存在,但卻是人類的勞動賦予了自然資源、要素以經濟價值。人通過勞動認識自然、改造客觀世界,勞動同時將人與動物進行區分,通過勞動實踐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勞動即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化聯系的正向連接活動。馬克思明確指出,“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6]當勞動成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每個人都將自覺自愿投身于勞動實踐中,自覺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進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高職院校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勞動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謀生手段,也應成為人的本能需要,勞動可以讓勞動者本身獲得物質保障,勞動也能讓使用者的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滿足,勞動應內化為個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2.勞動是人實現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幸福感是由于自身需要得到充分滿足而產生的穩定而持久的愉悅的心理狀態。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通過勞動實踐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積極地探索自然規律以認識自然和適應自然,從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獲得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滿足自我對幸福生活追求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7]勞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活動,人們獲得感、幸福感的充盈需要自己的勞動才能達成。高職院校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幸福本源于勞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幸福觀,深刻認識到只有通過誠實、踏實的勞動,才能提升自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實現美好夢想,擁有幸福的生活。
二、開新: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對高職學校勞動教育的啟示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于人的物質實踐。易言之,就是人的勞動實踐決定了人是否能擁有幸福的生活,能否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使自己的物質基礎不斷增加、精神層面不斷升華,從而更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存在,通過勞動實踐充分實現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充盈。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學理支撐和邏輯起點,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內涵,從本原上探究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精神意旨和價值遵循。
(一)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當前,高職階段的教育側重于傳授系統的理論文化,重視學生的理論學習,勞動實踐處于相對弱化的位置。這些因素使得勞動教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中的薄弱一環。社會主義國家向來重視勞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熱愛勞動是蘇維埃人的極為重要的道德特征。”[8]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把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措施。他們的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參軍或參加工農業生產,在部隊和工廠經過實踐鍛煉之后再考入大學學習。大學生在勞動教育和實踐中,受到了艱苦的鍛煉,增強了組織紀律性,真實地了解了國情,學到了生產的實際本領,樹立了改變祖國面貌的遠大抱負,堅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激勵學生刻苦奮進,迅速成長,成為社會主義的優秀建設者和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9]。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領會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理論旨趣,就教于科學的勞動教育的實踐經驗,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進行勞動實踐教育。
勞動教育作為學生實現全面成長發展的必要途徑,高職院校要發揮其綜合獨特的育人價值。高職學生一般來自于普通高級中學以及中等職業學校。高職教育基本學制3年,修業年限3—5年。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自控能力較差,學生缺乏主動勞動的意識,勞動能力較差,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待被系統培養。其中,中職生源學生在中專期間曾參與過企業的實習實訓,動手能力相對較強。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要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公共基礎課、勞動教育相關選修課、專業課中,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安全、勞動法規教育,深入挖掘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觀察和發現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熱情,旨在讓學生自覺地將勞動內化為自我生活的第一需要,使學生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進而實現本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當下,高職院校學生表現出兩對突出矛盾:學生應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與當前學生勞動意識相對淡薄的矛盾,學生應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與當前學生勞動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成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中非常突出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關系到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能否實現。因家庭經濟條件普遍提升、父母溺愛、家庭勞動教育缺失等因素,很多“00后”學生表現出勞動觀念與意識的匱乏,甚至有部分學生存有坐享其成、貪圖安逸、不愿吃苦、拜金享樂的錯誤思想和不當行為,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以至于“佛系”躺平、上課“摸魚”打游戲,對待人生消極迷茫,缺乏勞動的積極性和奮斗拼搏的動力。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意蘊,將提高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發展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強學生對勞動是幸福源泉的深刻認識,詮釋勞動實踐和實現個體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聯系,強化勞動育人,解決好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和勞動能力不足的問題,培養學生具有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高職院校要通過系統的勞動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重塑學生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等優良的勞動品質,使學生具備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勞動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與勞動。學校可以設定固定的勞動服務周,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農民豐收節、志愿者日等節日,在全校范圍內集中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通過開展勞動專題講座、主題演講比賽、技能競賽月、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加強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在校園內營造一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的熱烈氛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幸福觀,提升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真正相信通過自我誠實踏實的勞動實踐和努力奮斗就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
[2]? ?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3-04-29(2).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365.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6.
[8]?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
[9]? ?辛寶忠.朝鮮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和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1(1).
Marxist Labor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ou Ningyu, Meng Pin, Yang Tao
(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Marxist labor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abo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two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should have a labor spirit of diligence, thrift, struggle,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and a relatively weak labor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They should have the labor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bor abi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Marxist labor theor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problem-oriented, an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and start a new era, Promote student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create a better life.
Key words: Marxist labor theory;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