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月 張楠 祁唯
[摘 要]將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資源——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政課,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措施,既傳承發揚了太行山精神,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能為國家提出的與“三農”相關戰略提供強大的科研支撐和精神動力。將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加強課程教師隊伍建設,規范融入教學的關鍵人物;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改變融入課程的教學思維;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堅實融入教學的課程基礎;轉變課程教學方式,打造融入課程的新型平臺;健全評價考核機制,提升融入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太行山精神;形勢與政策;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6-0110-03
時代精神、地方特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是重要的育人渠道,太行山精神是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資源之精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于一代代知識分子科研助農、服務山區民眾的實踐中,“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1]這十六個字是太行山精神的核心要義,太行山精神有豐富的精神內涵。
一、太行山精神的豐富內涵
太行山精神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顯示了高校學子的優秀品質,是一代代知識分子科研助農的生動體現,也是高校大學生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只有深刻把握太行山精神的豐富內涵,才能更好地傳承并弘揚太行山精神。
(一)“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奮斗、務實精神
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百業待興,曾經是紅色革命老區的太行山區深度貧苦,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區的高校克服山區條件環境艱難,組織廣大師生走向貧困山區,特別是涉農高校的廣大師生結合當地農業具體條件因地制宜,不追求空談,腳踏實地,探索出了讓太行山區農民增產的艱辛之路,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使大量的農民逐漸擺脫貧困。他們不畏艱難險阻,日夜堅守,風雨無阻,扎根山區,踏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將科研成果書寫在太行山上,將農民增收掛在心上。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奮斗、務實精神。
(二)“甘于奉獻、愛國為民”的愛國、為民精神
多年來,太行山一帶高校師生抱著讓當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堅定想法,用科技與知識幫助山區農民土地增收,還將太行山經驗帶到山前平原,帶到壩上地區,帶到城鎮郊區等地區,發揮太行山精神,建立教學、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三結合”基地,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不斷服務農民,為農民謀幸福。太行山精神飽含著知識分子高漲的建設熱情,知識分子用農業技術、用堅定信念、用熱血汗水、用時間精力為民眾、為國家貢獻力量,李保國教師便是典范,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他每年有三分之二時間都在山上,在太行山推廣應用實用技術30多項,累計培訓農民9萬多次,帶領數十萬民眾脫貧致富,他不怕苦,不畏難,甘于奉獻,用生命踐行愛國為民理念。
二、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過程,可激勵大學生知農愛農信念,厚植科研助農情懷,成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青年。思政課本身覆蓋范圍廣且承擔著思想育人使命,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有豐富價值意蘊。
(一)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1.傳承和弘揚太行山精神是時代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我國農林教育大有作為,農林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3]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做出更多的貢獻。太行山精神激勵了數以萬計的高校學生知農愛農的精神,因此,要不斷發揮太行山精神培育新型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大學生,培育農民的涉農專業技能,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農業人才隊伍,為農民增收,為國家效力。
2.傳承太行山精神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高校立德樹人離不開培育大學生的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精神是一代代知識分子不畏苦難,甘于奉獻走出的偉大育人之路,是科研助農人的精神財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精神力量之源,是高等學校科研助農、科研育人、科研與企業、社會相結合的重要法寶。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繼承優秀精神傳統,培養新時代優秀興農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果。
(二)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可行性
高校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我們培養的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培養的人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認同感,這是最根本的。在實踐中孕育而出的太行山精神培養了大批農林相關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太行山精神豐富的教育價值,已成為教學改革的精神動力之源,是高校鑄就實踐育人之典范。[4]關于太行山精神的各種影片、回憶錄可通過大眾傳媒將這些素材整合起來,成為非常好的素材帶入課堂,這些都可以為高校思政課提供優秀的教學素材。
三、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路徑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點要求,其中第三條要求是“思維要新,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5]因此,在強化思政課師資隊伍條件下,要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不斷創新,以此提升思政課教學有效性,達到潤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形勢與政策”課(以下簡稱“形策”課)是六門思政課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覆蓋面廣且貫穿高校大學生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將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課是新時代思政教育全過程育人的要求。總結近些年學習太行山精神的有益經驗,結合“形策”課教學的特點與方式,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課程教師隊伍建設,規范融入教學的關鍵人物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只有思政課教師對課程創新有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把太行山精神靈活運用到思政課堂之中,把太行山精神講好,講透,發揮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太行山精神有效地融入“形策”課教育之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形策”課教師隊伍。加強“形策”課教師隊伍建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是學校要加強對“形策”課教師隊伍的整體培訓。整合教師資源,找出教師隊伍中從事太行山事務的相關工作者,組成專門隊伍,深化研究太行山精神并形成體系化培訓流程并與時俱進做好后期培訓內容的更新維護。二是開發校本教材并不斷進行后期優化。本土化教學資源可以很好貼近學生生活,太行山精神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內涵,是科研助農、科研育人的光輝典范,是廣大知識分子為了中國脫貧事業而進行的不懈努力的斗爭史,現有思政課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太行山精神相關內容,將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開發校本教材必不可少。更何況“形策”課本身并無固定教材,這就更進一步提供了開發校本教材的動力。
(二)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改變融入課程的教學思維
思維決定方式,理念決定行動,只有思維理念的轉變,才會有教學改革的創新行動,才會有教學新思路。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要改變傳統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教育理念,改變以往以教師講課為主的教學理念,把太行山精神有效融入“形策”課教學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必須堅持“互聯網+”教學理念。“00”后大學生,手機和電腦幾乎是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必備品,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互聯網思維,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太行山精神內容和互聯網技術聯系起來,比如將太行山精神的踐行者的奮斗史做成短視頻放在“形策”課程中,將技術作為傳播精神的良好載體。二是必須注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程度高,很注意獨立思考問題,更加注意的是自身的發展,比較有個性。因此,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傳統的授課,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灌輸教育必須轉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使學生自身體會到學習太行山精神的環境和氛圍,體會到精神傳承的厚重,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講授關于太行山精神的時代人物或表演情景劇等,體會到農林人奮斗、務實、愛國、為民精神。
(三)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堅實融入教學的課程基礎
要想達到立德樹人之目的,必須傳授思想,而要想深化思想,潤物育人,必須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內容,堅實課程基礎。“形策”課一般被認為是思政課中最具挑戰性的課程,每學期更新,授課內容強調時效性和新穎性,因此把太行山精神融入課程時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形策”課內容的選取上要結合農林學校特色,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選取內容。針對一二年級講授相關專題時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多講相關人物案例,如講授實踐太行山精神人物李保國等;針對三四年級的學生前期教授基礎上進行拔高,要對太行山精神進行理論提升。二是教師要深挖太行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將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形策”課,不能只是簡簡單單地把太行山精神的內容講授在課堂教學中,而是在深挖太行山精神的豐富內涵上,充分闡釋太行山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時代價值,將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課可以形成相關專題教案,這樣可以做到深挖教學資源,提升“形策”課內在質量。
(四)轉變課程教學方式,打造融入課程的新型平臺
有效的思政教育必須結合新時代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要把太行山精神有效融入“形策”課教學,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轉變單純的理論講授法,打造課堂+實踐教學平臺。轉變以往單純理論課堂的教學方式,學以致用,打造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學習平臺,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地講活思政課,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受到指引。在理論課堂上,將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課,可以用太行山上優秀代表人物和相關的紀錄片作為切入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內實地走訪學校太行山展館或者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浸潤式的課程體驗,將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轉變為思想理論的引導和實踐育人相結合的新理念。二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打造“互聯網+”學習平臺。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傳播有了互動性、即時性和高速性等特點,建立“互聯網+”教學平臺的教學方式,建設太行山精神相關線上教學課程,針對學生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進行數據分析,然后把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點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二次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從而達到線上線下老師和學生都可及時交流和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五)健全評價考核機制,提升融入課程的教學效果
教與學都需一個健全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科學的評級機制不但看學生考核分數結果,更應該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及價值觀的變化,不但需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更應該考核教師的教——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環境等都是需要在考評機制之內。
1.明確設立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課的評價標準
學校目前并未明確設立相關標準,這就使得我們無法直接得知將太行山精神融入課程的直接教學效果如何,使得融入課程的效果不明顯,同時也會使思政課教師對融入“形策”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沒有很強的融入意識。因此,設立明確的評價考核標準是必然的。
2.建立對課程教師的考核標準
這里要考查教師對太行山精神融入課程是否到位,是否撰寫相關教案并制作相關課堂內容,教學理念是否結合時事,融入的教學方式是否合適到位等,真正做到全面考核。
3.與時俱進調整對學生的考核機制
對學生的評價除了任課教師之外,還可以包括同學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等。對學生的評價除了最后的課程論文或者測試外,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如加大學生平時課堂表現、課外實踐等部分的考核,不能只依靠期末考核。
綜上所述,堅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實踐育人一向是高校培養優秀人才一個重要環節。太行山精神孕育于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山區實踐中,成長于一代代知識分子的無私科研貢獻中,接續發展于科研助農、不斷探索的奮斗中,培養鍛煉了一批又一批助農科研人,他們不斷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育人才的使命。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太行山精神融入靈活講授高校思政課中,一方面對太行山精神進行良好的詮釋和傳承,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思想素質,做好思想引領,另一方面引導高校師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成為服務與“三農”相關國家戰略的科技人才,成為新時期科研助農的典范。
參考文獻:
[1]王英.“兩種精神”的育人價值及實踐探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14-19.
[2]本書編寫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點贊的優秀共產黨員[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3]習近平.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N].人民日報,2019-09-17.
[4]申書興.走好以“太行山道路”作骨,以“太行山精神”鑄魂的實踐育人之路[J].高等農業教育,2018(6):7-10.
[5]新華社.習近平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DB/OL].2019-03-19.[2021-12-06]. http://www.xinhuanet.com/nzzt/21/.
(責任編輯:杜家和)
*基金項目:2022年河北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項目:“‘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KY2022086);2021年度河北農業大學教學研究專題項目:“‘太行山精神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2021sxzz01);河北農業大學第十一批教學研究項目:“李保國精神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2021B-1-01);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李保國精神的實踐本質與弘揚路徑研究”(SQ2021157)。
作者簡介:王圓月(199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楠(1991—),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祁唯(199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