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金山小學)
教育界的供給側概念是指教師要從課堂提供的內容、方式和考核方式出發,通過優化教學環節,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受教育需求,促進思政教育改革,使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從教育供給側角度破解難題,有利于化解當前思政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利用多種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形成靈活多樣的供給側結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服務。
破解思政教育供給側中凸顯出的問題,是小學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抓住問題的核心根源,從教育的源頭入手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合理的教學資源,確保思政教育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供給側中展示出的矛盾,都會在學生的學習與接受知識中展現出來,破解思政教育供給側這個部分的各個環節,就是在為學生學習小學思政課程內容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是思政教育供給側破解難題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立德樹人的概念和實現形式和最終效果入手,確保供給側問題改變后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學生樹立高尚品德,在學校教育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培育出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教育任務,才可以確保思政教育供給側破解問題的有效性,堅定正確方向,推進小學思政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根據小學階段思政教育新課程標準,教學活動要與課程標準中內容相貼合,滿足學生在道德品質培養、愛國主義熏陶和傳統文化繼承等多個方面的任務,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內容,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是五大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教師依據新課程標準進行滲透教育,使學生具備核心素養。入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是七大綜合學習主題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體現出這個七個組成部分。當前,小學思政教育供給側方面的重要問題,就是將教材凌駕于新課程標準之上,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研究不足、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是“三破”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對這個普遍性問題進行破解,將所有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傳遞給學生。
“三破”中的重要指向就是著力于解決當前小學思政教學中教學模式不夠靈活的問題,通過破解過于傳統和老舊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內容以多樣化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與輕松,減少道德說教與規訓,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以靈活多樣形式表達出來,優化思政教育供給側的表現形式,滿足學生對靈活新穎教學形式的需求。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避免利用同樣教學方式進行傳遞,采取各種形式相結合的授課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模式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整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供給側中資源配置和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組成,需要教師重視評價對于學生學習思政課程內容的導向作用,將評價環節納入教學資源的供給側之中,促進供給側的優化提升。“三破”從根本上來說要求全面破解當前小學思政課程中的難題,利用優化評價模式的方式改進教學中內容的構成部分與展現方式,確保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體驗到供給側的全面調整與革新,落實素質教育。小學思政教師要對重視結果評價的模式進行改變,融入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利用評價方式的改變推動供給側難題的破解,全面優化提升教學環節。
1.緊扣時代特征,合理創新。任何文化都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才能保證文化本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及時改變不合理因素,適應現實發展要求,中華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在融入傳統文化中,小學思政教師需要緊扣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理念,按照時代發展新特點,挑選出適合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教授,樹立起務實的態度,注重分辨文化的適用性和合理性。
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孝順父母的思政內容講解中,對于“孝”這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概念,很多典籍中都有過重要論述,《論語》中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在不遠游”等對于這樣的孝,明顯與當代社會不相適應,無條件遵從只會阻礙社會發展,不利于學生思政水平的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重新解讀,對于更好地融入小學思政教育。教師可以將“孝”這個概念拓展開來,延伸到對家庭的負責和擔當,延伸到對所有長輩的照顧與關心,緊扣時代特征,合理創新,教育學生在家庭中要認清自己的家庭角色,通過把握好自身的身份定位,做好小事情,用實際行動關心愛護父母和其他長輩親人。在踐行孝道中,思考國家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得到更加深層次的認知。就這樣,通過教師在教學課堂上的全新闡釋,推進了供給側內容的優化提升,既融入了傳統文化,又保證批判繼承其合理因素,促進學生的思想水平進一步提高,也使學生對家庭和國家的關系認識得到進一步理解,通過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扣了時代脈絡,進行了大膽創新[1]。
2.組織晨讀和講座,開辟課堂。要提高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階段思政課堂中的占比,需要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和肯定,小學校園和教師可以專門組織一些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打入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之中,為傳統文化和思政課更好的結合提供有利條件。小學校園可以順應時代趨勢,嘗試推出“國學晨習課”,探索思政課改革和對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將晨讀設置為每周三次,每次 20 分鐘,利用學生早讀時間進行滲透,推進立德樹人任務。保證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印象又不過多加重學業負擔,當做是思政課程的延伸,教師在學生早讀的時候認真監督與考察,激勵學生進行認真參與。對于晨讀的具體內容,也要進行精心的選擇,可以根據思政課的教學進度來設計,比如,《弟子規》《三字經》《千家詩》和《幼學瓊林》等最基礎傳統文化啟蒙書籍,可以先讓學生誦讀并能夠翻譯,領悟中華傳統文化小學啟蒙讀物的精髓,還利用這晨讀的20 分鐘的晨習時間,開展古詩詞寫作、書法臨摹、賞析傳統美術和古代十大名曲等活動,將宣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評價體系,實現互融互補。當學生具備了一些國學基礎,小學校園可以嘗試開設專題講座,增強傳統文化內容教學輸出的針對性和精確性。結合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學進度,開展《大學》《中庸》《禮記》等選修課程,組織《書法與篆刻》《圍棋》等專題講座,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精神境界,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拓展思政課堂,改革教育供給側[2]。
3.營造傳統文化環境,熏陶感染學生。在小學校園建設中,可以利用環境因素,助力供給側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利用學校環境作為隱性課程,與思政教學內容中的顯性課程一起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提高學校環境氛圍中的文化蘊含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有學習,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僅僅依賴課堂教學,思政教育要形成校園氛圍,讓學生時刻體會到思政課的教導和關懷。學生在充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可以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和思政課先進道德的影響輻射,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傳統文化的正面意義。小學校園有必要在校園內設置能呈現優秀古典文化的人文景觀,并張貼宣傳標語。除此之外,對于涉及傳統文化的社團、協會等學生組織,小學校園應該大力扶持,為這些學生組織活動的展開提供必要的場所和道具,通過學生團體不斷輻射影響力,用學生帶動學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傳統文化傳播網絡。小學思政教育學科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地位,需要校園氛圍的不斷帶動和感染,共同助力小學思政教育供給側問題的突破與解決[3]。
1.加強硬件建設,改善教學條件。思政教育供給側問題的解決與突破離不開教學設備和條件的改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加符合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信息時代的課堂建設對教學硬件的要求較高,教學以多媒體技術為重要輔助工具,沒有先進的電腦設備無法支撐起現代化課堂。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校經費沒有更多應用到電腦等硬件設備上,這給思政課教學模式變革帶來了困難,學校方面要盡快改變這些現狀,將傳統黑板授課轉變為現代的電腦大屏幕授課,讓學生的注意力從黑板上逐漸轉移到大屏幕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推進網課對于保障小學思政課教學的完整性至關重要,是供給側展現形式革新的重要途徑,需要學校與教師高度重視。在進行線上教學時,要保證教師和學生都能用得上便捷的電腦設備或移動智能手機,保證工具的齊全和完備,還要保證網絡狀態的良好和電力設施的平穩運行,避免出現因為信號問題中斷思政教學,也要避免電力的不充分和各種突發電力異常情況。還要進行對硬件設施的維護和更新,避免因設備老舊和硬件維護不完善出現教學事故,影響教學和學習的完成效果。對于無法靈活運用現代設備的教師和學生,也要進行專門的培訓和教學,保證即便是偏僻山區的學生和教師也能夠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對政治課的巨大變革影響。在新冠肺炎依然肆虐的環境下,網課是小學思政課程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相關影視資源的放映,必須建立在擁有強大的網絡資源搜集能力和硬件的保證下,才能夠完成相關教學。如果攝像頭、麥克風等出現問題,會讓教學陷入停頓狀態,浪費教學時間。學生也只有在網速達到一定標準下才能夠接收到教師的視頻資源,不至于出現播放卡頓。對于硬件的建設和準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4]。
2.利用通信軟件,促進課后輔導質量提升。現代技術為教師與學生溝通提供非常便捷交流平臺,借助通信軟件,教師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輔導和答疑解難,推動小學思政教學中教學模式靈活化、推動供給側在教學模式上的突破與提升。根據《人民日報》公布的對學生接觸網絡的有關研究和調查顯示,幼兒(3歲及以下)、學前(4 到6 歲)、小學低年級(7 到9歲)、小學高年級(10 到12 歲)、中學(13 歲及以上)進行調查計算,中國學生觸網比例最高的是7 到9 歲的小學低年級階段,達45.2%。絕大多數學生觸網時間在小學階段(6 ~12 歲),以10 歲為峰值。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孩子學前觸網的已經達到13.8%,與小學低年級合計達到59%,近六成。這個數據為教師推進小學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重要參考價值,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和QQ 等軟件在網絡平臺進行對學生的課后輔導,優化教學資源在課后的傳遞,學生遇到較難理解的思政問題可以及時向教師提出,教師在軟件上看到問題后進行解答,提高教學輔導的效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思政供給側資源的傳遞與信息的溝通[5]。
評價體系是小學思政教育供給側重要組成部分,其開展與實施屬于鍛煉學生和配置教學資源的重要環節,需要教師和學校融入實踐考察,綜合評價學生。當前需要突破的問題就是考核和評價內容以學生筆答內容為主,教師要結合不同教學章節,融入實踐類考察,例如,對于交通規則方面的思政內容,教師要緊扣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任務,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注重交通規則,不在綠燈的時候過馬路,對于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橫穿馬路的人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增強對學習的印象,促進學生形成規則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完善供給側教學內容的考察模式。
小學思政教育的供給側“三破”,需要面對的是當前思政教育中內容、形式和評價這三個最重要的維度,通過教師一系列教學措施,分層次對這個維度內容進行優化提升。立德樹人是教育根本任務,以此作為依據進行供給側的調整,可以解決當前出現的突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要繼續進行探索,完善“三破”的具體措施,提高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