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接連不斷的強風暴雨從南到北先后席卷眾多城市。一時間,大水漫城、城市“看海”、交通停擺、出行受阻、水電中斷,暴露了很多城市在應急管理機制及減災、防災體系建設方面的“軟肋”。如何完善城市應急管理機制,增強城市應對災害能力,是眾多城市建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就提到:對于基礎設施暴露出的脆弱性,在盡快搶修和恢復基礎設施的同時,需要思考在面對極端天氣事件時,如何提高基礎設施的韌性。當前農村應對極端天氣災害事件的脆弱性在加大,青壯年勞動力出走,村中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他們的自救能力也比較弱,應成為重點防護的對象。
(江西 辛然)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豐富的生產原料,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然而在網上平臺刷短視頻,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地方挖果樹、填魚塘、拆民房,有的地方在高山上造梯田、在水泥地上種紅薯、在馬路上種莊稼等。在“復耕”這件事上,亂象頻出,比如,復耕破壞現有林地、道路、生活設施等情況;水泥地上種紅薯,籃球場上種莊稼,東邊山頭填西邊坑洼;平塘復耕的情況,養殖戶生存現狀堪憂等等。
耕地“復耕”不能忽視三個問題:常態化、有序化復耕,才能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小調整、大穩定”是復耕基礎,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抓緊摸清“家底”,耕地后備資源是復耕的有效補充。
(青海 梅清)
近日,“活躍資本市場”的改革舉措密集出臺。活躍資本市場的目的是希望穩定實體經濟,從政策上來講,是要增強消費信心,通過活躍資本市場,推動市場和消費的正向循環。資本市場活躍不僅能增加財富預期,還能增強對經濟的信心。對于居民來講,有財富預期,就會增加消費;對于企業來講,公司股價如果有上漲的預期,就會增加資本開支,后邊整體的循環也就順暢了。正如本文所言: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應該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合理適宜的回報,具有有效的監管機制、透明的信息環境、公允的跨期定價和多元的投資品種。這樣的資本市場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并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廣東 張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