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進入世界市場,進行對外貿易的優勢與好處也日益明顯。推動全球化更好發展,要強化國際對外貿易,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揮貿易比較優勢,提高商品生產效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關鍵詞:全球化;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貿易保護主義;自由貿易
當今時代,大多數國家保持自由開放的外交政策,經濟全球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自1978年以來,我國更是堅持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不動搖,積極進行對外貿易。如今,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實力日新月異,各個國家都有其擅長的技術與領域,只有堅持對外開放,主動加入世界市場,并積極地利用發揮各國所長,才能不斷順應時代的變化,使國家從對外貿易中獲利,并推進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一、強化國際對外貿易,利用國際國內市場
貿易通常是指買賣行為或交易行為的總稱,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不僅包括國內貿易,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從事貿易的個人、公司和國家會變得更好,因為他們滿足了彼此的需求。通常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不過國家依然積極推行對外貿易,因為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貿易可以使貿易雙方均從中獲利。
從人民群眾的角度來看,在經濟文化不斷交流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活、文化的需求也逐漸擴大,不再僅僅滿足于局限于一地的文化生活。國際出行、出國旅游等行為一旦發生,貿易便已產生。該類行為使旅客在出國游玩中豐富自身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了自身生活水平,同時使本地居民在旅游業中有所收益,使雙方從中均有獲利。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從邏輯上講,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商品和服務方面是絕對自給自足的。每個國家都有適合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定自然和技術資源。貿易促進了各國的經濟福祉,使贏家的收益超過輸家的損失。貿易使各國能夠專門生產商品,從其他國家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中獲得最低的成本和收益。例如,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豐富,現代科技發展卻較為落后;而一些發達國家資源短缺,科技卻十分發達。對外貿易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彌補自身不足的機會。中東地區的國家對外出售石油,從而購得由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而發達國家運用熟練的技術生產科技落后地區難以獨立完成的產品,換得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從而滿足本國更深層次發展。該種情形將本國的現有資源與他國進行交換,得到自身難以生產的產品,使兩國從對外貿易中均有所獲利。
二、發揮貿易比較優勢,提高商品生產效率
比較優勢是由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于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第一次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每個國家都有適合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定自然和技術資源。有些國家可能比其他國家具有農業優勢,而有些國家可能具有技術優勢和工業優勢。各國專注于生產自己擅長領域的產品,有利于各國效率的提高。
提到比較優勢,必須要明確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機會成本是一個人為了得到某一種產品而愿意放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機會,機會成本描述了每個交易者面臨的兩種產品之間的權衡。放在國家的角度而言,如果一個國家決定大力生產武器等軍事工業,就一定會在國防領域花費更多的錢,從而減少對制造業等領域的開支。在這種情況下,機會成本是犧牲制造業的預算來促進軍事工業的發展。經濟學家使用比較優勢這個術語來解釋兩個生產者在市場上遇到的機會成本。比較優勢是指與另一種產品相比,以較低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產品的能力。換言之,在世界競爭市場中,任何商品的競爭力都是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決定的。簡單地說,一件產品的機會成本越小,則比較優勢越大,競爭力越大,反之亦然。如果一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另一種商品,則該商品在公開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大衛·李嘉圖曾證明,根據比較優勢進行交易,即各國只專注于其擅長的一個領域,對兩國均有好處。例如,葡萄牙能夠以低成本生產葡萄酒,而英國能夠以低成本生產布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葡萄牙可以專注于生產葡萄酒,而英國專注于生產布料,這種模式對英格蘭和葡萄牙都有好處。李嘉圖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每個國家最終都會認識到這些事實,并將停止生產在本國生產成本更高的商品。他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不再生產葡萄酒,葡萄牙不再生產布料。兩國都認識到,放棄在國內生產這些商品的努力,轉而與對方進行貿易以獲得這些商品,最符合它們的利益。同樣的,在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工資率較低,與其他工資較高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將更具生產力和利潤,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也更具競爭力。同時,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通常是在發達國家最先進的地區生產出來。在這里,一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擁有更好比較優勢的國家,不可能在需要更多專業知識的產品上更有競爭力。而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即使這個國家有能力生產出更多產品,但由于需要犧牲更高的機會成本,這個國家可能會在其更有優勢的地方生產出更多的東西,從而放棄更多產品的生產,而是通過對外貿易來獲得所需。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國家各司其職,生產自己擅長領域的產品,對于自己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行對外貿易,從而有利于總體效率的提高。
采用比較優勢原則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因為該國只需要專注于生產那些對于本國而言成本更低的產品。更昂貴或需要更多時間生產的產品可以從其他地方購買。這將反過來幫助一個國家提高整體利潤率,因為本國所不擅長的產品生產、與低效率生產相關的費用將被消除。當我們專注于生產我們做得最好、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與他人交易這些事情的盈余,以換取他國做得最好、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時,雙方都會從中獲益,獲得效率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國家可以購買或出售他們有優勢或沒有優勢的商品和服務。通過這種方式,給定市場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產和更便宜的質量消費方面成為贏家,實現雙方共贏的局勢。根據比較優勢原理,對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行生產,對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貿易獲得,提高了效率的同時,體現了對外貿易對各國帶來的優勢與好處。在現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合理安排產業結構,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努力將靜態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比較優勢,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1 ]。只有這樣各國才能各盡所長,實現世界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貿易保護主義指的是幫助一個國家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以關稅形式設置壁壘的政策、規則和法規,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一些國家認為,利用該政策將保護國內工業不受外國制造商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主要通過設置關稅和限額兩種方式來實現。減少產品對外貿易的最簡單方法之一是通過征收關稅來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過高的產品價格降低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力,這有助于國內生產商在國內市場保持競爭力。而實行配額限制的方式,使進入該國的商品數量非常少,而不影響當地生產者的正常生產。盡管許多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保護了國內產業,使它們能夠成長為成熟的制造業,但這也意味著與正常的對外貿易相比有更高的生產成本,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價格,不利于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比較優勢帶來的便利,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
自由貿易政策使各國產品在沒有壁壘的情況進行交換、貿易,這不僅為各國提供了便利,還有利于加強各國間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消除各國間不信任甚至敵對的情緒。在沒有國家貿易保護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各個國家的產品只有真正物美價廉才能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獲得競爭力。自由貿易鼓勵透明度和良性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鼓勵了產品創新與開發。自由貿易政策也方便了在其他國家開展業務。在開展跨國業務的同時,可以利用其他國家更低的成本和更有利的勞動力條件,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根據產品的比較優勢理論,各國選擇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國際市場的繁榮。
在經濟全球化逐漸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自由貿易政策的好處。不過,直到現在,完全自由貿易還只是一個理想的觀點,貿易政策的好壞并非是一個簡單的選擇,但隨著現代交通、在線服務等現代技術的發展,自由貿易的對外貿易政策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應以高水平開放贏得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 ],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激發市場活力。當然,無論是哪種對外貿易政策都應該基于以人為本的政策基礎,在保護環境、各國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與交流,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世界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愛萍.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論我國外貿結構升級的思考[J].現代商業,2016(16):74-75.
[2] 遲福林.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J].當代經濟科學,2021(1):10-17.
(作者簡介:仝佳玉,遼寧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本科生,從事國際商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