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鑫源 謝曉艷* 焦巖
(1.三峽大學體育學院;2.宜昌市伍家崗區楊岔路小學 湖北宜昌 443002)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明不斷的發展,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旅游消費呈現出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在這些特點的影響下,過去的單一觀光旅游逐漸向目的性旅游發展。由此引發旅游業內的競爭,催生出名目繁多的項目化旅游,體育旅游便是其中之一。
體育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居民新的消費熱點,在向大眾提供健身休閑、觀賞體驗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由于體育旅游可給地區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國內體育界學者對地域性體育旅游產業的優化做了諸多的發展路徑研究,如黃河流域體育旅游[1]、西藏體育旅游[2]、海南體育旅游[3]。
作為湖北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發展布局的南部之翼,在“宜荊荊恩”城市群的新發展階段,四市州聯合成立城市群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聯盟。“宜荊荊恩”坐落于長江兩岸,城市群體育旅游產業一體化將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促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提升經濟帶城市能級的重要舉措[4]。體育旅游是體育和旅游相互貫通的新興產業,發展“宜荊荊恩”體育旅游產業圈可以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拓寬城市群旅游消費空間、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和更高質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體育旅游產業具有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優化相聯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地域文化傳播的功能特點,可助力“宜荊荊恩”城市群健康正向發展,打造建設國內體育旅游示范區。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反映了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側重,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階段性的歷史使命。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育旅游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體育參與度,又能彰顯諸多體育項目的體育魅力。在城市群各地開展的戶外體育賽事、趣味體育旅游可以使來訪參與者在賽事和活動中體驗體育運動的魅力,對群眾建立健康的體育生活觀念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很好地響應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促進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發展。
體育旅游作為極具活力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備受人民群眾青睞。體育旅游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發展中體育旅游產業需要餐飲、住宿、交通、游玩、娛樂、購物六大要素的供給。根據所需供給可細分到第一產業的農作物生產;第二產業的建材、食品加工;第三產業的酒店、導游、體育指導員服務等。體育旅游是橫跨三條產業的新興產業,在城市群成立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聯盟的引領下,可主動提升自身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為城市群其他產業的創新優化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為城市群推動“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給城市群帶來經濟促進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體育旅游在產業發展中規劃了一些結合當地民俗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游客購買服務時,包含在體育旅游產品中的地域文化通過消費體驗傳遞給了大眾游客,這為地域文化的宣傳提供了潛在的路徑。例如,龍舟起源地屈原故鄉秭歸、土家族特色舞蹈、荊州的關帝廟會等,都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產。體育旅游能為城市群提供較強的人文傳播功能,弘揚地域民族文化,彰顯文化魅力。
“宜荊荊恩”城市群包括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個城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市州具備平原、丘陵、山地三大地貌,地勢總體西高東低,綠水青山的天然地理環境呈現出豐富的旅游資源。四市州國土面積總和為71 647km2,約占湖北省國土總面積的38.54%。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湖北省常住人口5 830 萬人,“宜荊荊恩”常住人口總和為1 525.61 萬人(宜昌市人口為401.76 萬;荊州市人口為523.12萬;荊門市人口為254.67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口為345.61萬),四市州人口總和約占全省人口的26.16%。
“宜荊荊恩”城市群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區,位于長江中游與上游連接處,上連成渝城市群,下接武漢城市圈,作為湖北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發展布局的南部之翼,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四市州山水、地貌、人文、血脈相輔相成。宜昌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動力心臟、世界水電之都,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荊州市是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是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恩施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會處;荊門是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四市州以宜昌為中心,其他3 座城市分別與宜昌在東南部、東北部、西部緊密接壤。各市州之間的高速公路網已具備四通八達的體系,“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14項重點任務中,對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四項立體交通分別進行跨區域建設與改造。
“宜荊荊恩”四市州GDP總額為10 170.44億元,占湖北省GDP 總額的22.19%。2021 年5 月26 日,“宜 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在宜昌召開,四市州共同簽署了《“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四市州城市群一體化的簽署,可在經濟上緊密聯系,在交通與社會生活、城市規劃、基礎建設方面相互影響,從而構成經濟圈,促進城市發展。
由表1可知,“宜荊荊恩”城市群A級旅游風景區分布特點為5A少、3A與4A多的態勢,城市群數量最多的是3A 和4A 級景區。景區是旅游資源的下位概念,旅游產業根基就是景區的合集,城市群眾多的A 級旅游景區可供游客選擇更多的旅游路線,使得“宜荊荊恩”城市群的景區向多元化發展。正因為景區多元,才造就了體育旅游的舞臺。根據5A景區、4A景區的數量可見,“宜荊荊恩”城市群旅游資源較其他城市群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并伴有多重豐富地貌,城市群未來體育旅游發展潛力和游客吞吐量都是巨大的。

表1 “宜荊荊恩“城市群A級旅游風景區分布
“宜荊荊恩”城市群體育旅游的立足點是大好河山與青山綠水,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城市群擁有豐富的地理地貌與山水資源,這為體育旅游項目中的水上運動與山間戶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天然資源。
在體育旅游資源中,再分層以荊州三國文化、宜昌秭歸屈原故里典型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開發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資源。可利用民族具有觀賞性的傳統表演項目作鋪墊,適當開發出游客參與感高的體育活動,增加游客體驗和口碑度,例如端午競渡的龍舟與荊州三國文化體育項目的開發。“宜荊荊恩”城市群民族體育項目豐富,具有很大的旅游資源開發潛力。目前來看,城市群存在諸多沒有被系統開發與整合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想使城市群體育旅游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應當查漏補缺,積極發揚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其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
在世界旅游業高速發展的大形勢下,我國近年來旅游經濟快速增長,呈現良好勢頭。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工作,提出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體育總局發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以綠水青山為支點,利用不同區域自然生態稟賦,引導戶外運動產業合理布局,打造區域特色戶外運動產業。國務院辦公廳2018 年、2019 年相繼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5],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閑和觀光于一體的產業格局。
“宜荊荊恩”城市群的建立無疑是湖北省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帶的重要力量,是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西南雙向開放門戶,聯結武漢城市圈、聯結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紐帶。構建“宜荊荊恩”城市群體育旅游,可使各市州凝聚力量,提升城市群整體戰略地位與綜合實力。長江三峽工程設立在宜昌,近些年宜昌經濟增長主要指標增幅較大,增長幅度領先于長江沿線同等城市與中部地區同等城市,隨著湖北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科學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宜昌在湖北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5.3.1 宜昌奧體中心建成
2019 年宜昌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心基本完工,入選了2020—2021年度國家優質工程獎名單。宜昌奧體中心將以集中的體育設施,功能配套完善的特點吸引游客,可供舉辦各類國家大型賽事,也可用于市民健身鍛煉、休閑娛樂、體育訓練等,是湖北省首個綜合體育園區。宜昌奧體中心建成后,可承接國內各類大型賽事,無疑為宜昌體育旅游提供了發展機遇。
5.3.2 省運在宜成功舉行
研究認為,更高的參賽體驗滿意度可以吸引參賽者多頻次造訪賽事舉辦地,比賽運動員到了新的賽事地都會去參加一些非體育類的活動[6]。并且體育賽事的舉辦,對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影響更為突出[7]。
湖北省運動會作為湖北省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競技水平最強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備受湖北省人民關注。2022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在宜昌舉行,宜昌將以“綠色宜昌,省運共享”為主題,按照“綠色、開放、共享、廉潔”的原則為全省人民呈上一屆精彩的體育盛會。回顧歷屆湖北省運動會:第十四屆省運會共設62個競賽項目,參賽運動員1.5萬;第十五屆省運會共設77個競賽項目,參賽運動員1.6 萬。第十六屆省運會共設113個競賽項目,參賽總人數超過3 萬人。此屆湖北省運動會競賽項目之廣、參賽單位之多、社會影響之大,表現為歷屆之最。
此次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的吉祥物——橙橙,寓意甜蜜美好的未來。吉祥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華、表達了人們深層次的精神追求。體育賽事中吉祥元素具有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促進體育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作用。橙橙吉祥元素的引入,促進了宜昌傳統文化的多元呈現,實現了地域文化與體育文化滲透融合,讓全國了解宜昌的同時,使“宜荊荊恩”體育旅游產業更好地擴大了知名度,擴大了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政府入手總體規劃調控,落實政府的主導地位。在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政府可以在旅游六要素方面對地區體育旅游項目做出引導、監督、調控及規劃等工作。另外,要加快人才建設,促使城市群體育旅游建設得到科學合理的運營。
6.1.1 抓牢游客必須因子:食、住、行
近年來,學術界認為旅游產業涵蓋了吃、住、行、游、娛、購六要素,首次提出六要素概念的是經濟學家孫尚清出版的《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城市群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游客。食、住、行作為旅游活動其中三大要素,是游客在這段旅行中對城市的首要印象。為使城市群體育旅游示范區的打造能夠得到游客的優質評價,政府應該做好城市群體育旅游的食、住、行三方面工作。對餐館、酒店等主要就餐與住宿地點,當地有關部門應增加入店檢驗頻次,使游客在當地品嘗健康美味的佳肴、居住衛生舒適的環境。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工作簡報中陳述了跨區域鐵路項目情況、跨區域公路項目情況、城市群機場改造提升情況、港口航道工程項目情況,在水、陸、空三方位形成立體交通。在拉近城市與城市間時間距離的同時,還需改善各主要景區周邊的交通運輸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基礎設施。
6.1.2 竭力培養體育旅游品牌人才
人才是推動整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首要資源。作為行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城市群體育旅游整體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體育旅游人才的定義為具備相應體育旅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工作于體育旅游的經營管理、服務等崗位的專業人員。體育與旅游結合所需的人才相對要求綜合,城市群要加快培養精技能、能指導、懂策劃、擅運營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8]。
關于體育旅游行業人力資源的培養,需結合體育、旅游、社會領域,培養復合型人才。其中,可包括:(1)旅游業務,包括組織、經營、服務等過程;(2)體育專業知識,在工作一線會經常涉及體育項目的教學和展示,教學與交流,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育專業素養;(3)游客了解地方文化也是其旅游的目的之一,體育旅游專業人才還應深修當地民族地域文化與歷史地理溯源。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體育旅游發展的興落,最終還是要落實到體育旅游人才問題中來。實現體育旅游發展的首要還是人力資源,借助高校平臺,打造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使創設人才在工作崗位上具有旅游業務能力與體育領域知識的同時,還具備一定創新意識和能力,以便根據社會發展挖掘出更多價值性項目。
6.2.1 避免同質化,應用極致化
現體育旅游多數旅游景區都是照搬照抄,缺少游客為體育旅游產品義無反顧的理由。體育旅游品牌定位是產業品牌化建設的羅盤,是體育旅游景區品牌化建設中的首要問題。如有同質化現象,說明景區創新方面不到位,就得不到本品牌景區的固定消費人群。準確運用極致化思維,做到產品極致、傳播極致、服務極致,使消費者接觸到體育旅游項目時不禁發出贊嘆。簡單來講,以水上項目漂流為例,產品極致可以體現在建立全國最急或最長的漂流水道。傳播極致的解釋為,最受歡迎的景區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它一定有優秀的宣傳者。服務極致應體現在體育旅游景區能做到人人都是服務員的管理模式。
6.2.2 開拓創新,優化整合資源
“宜荊荊恩”城市群體育旅游發展必然進行資源有效整合,對于相似的同質化資源,通過整合將旅游產品做得精細,使之產生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總體效益。“宜荊荊恩”城市群依山傍水,作為我國“黃金水道”的長江穿插于城市群,擁有十分便捷的航運,隨著四市州城市群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建設,這一天然優勢更加突顯,但為提升城市群體育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各市州仍然要補齊短板。
聚合地域文化因子,凸顯體育文化特色。體育旅游景區品牌化建設不僅是人們對體育旅游景區的一種階段性感知和體驗過程,更是人們對景區體育文化審美情趣和情感的一種訴求與表達[9]。“宜荊荊恩”城市群都具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例如宜昌的巴楚文化、荊州的關帝廟會、荊門的屈家嶺文化、恩施土家苗族文化。將四市州的眾多文化融入景區品牌建設中,把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旅游資源,提升旅游總體文化內涵與品位,使游客在游覽中獲得身心釋放,在體驗中獲得文化熏陶,逐漸形成以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體育特色旅游資源為主體的體育旅游產品。
體育旅游是旅游業發展中催生出的新興產業,正逐步演變成為大眾文化現象,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借此,“宜荊荊恩”城市群應緊跟時代熱潮,順應政府政策,整合城市群區位、環境、資源等優勢,打造“宜荊荊恩”體育旅游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