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那瑜

2023年5月21日,印度阿姆利則,車手們組織了一場宣傳心理健康的摩托車集會
在東印小鎮長大、比他人早慧,喜好閱讀的女孩阿蒂,從小常因焦慮而產生呼吸困難、視線昏黑甚至暈厥,或因為考試壓力過大,她不得不透過自傷來緩解。
在她的小鎮,人們不理解精神疾病,阿蒂常受到老師甚至校長的責備,他們認為她的行為都是在給自己與他人制造麻煩。阿蒂告訴我,考上德里大學英語文學系后,她終于不再被當成異類。
在那里,這個國家最優秀的女學生們,不是在吃藥,就是在接受心理咨詢。沒有人會避諱這一點。
阿蒂就讀的是德里大學最好的“圣羅摩夫人女子學院”,她的同學們是來自印度各地最優秀的女學生。許多同學都有精神疾病診斷,她們并不避諱提到自己有抑郁癥、躁郁癥、ADHD、創傷后癥候群等,甚至把它當作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從小地方來到德里這個大城市的阿蒂,在“圣羅摩夫人女子學院”這個特殊的屬于精英的小園地,仿佛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國。
這幾年,印度大都會地區,如德里、孟買、班加羅爾、清奈,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意識高漲,許多人懷疑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尋求診斷,也都在尋求心理咨詢的服務,與十年前的光景大為不同。
十年前,我在班加羅爾的好友茱蒂,像阿蒂一樣,是畢業于英語文學系的好學生,先生在跨國資訊科技公司當高階主管,夫妻兩人感情很好。茱蒂婚后開始有抑郁癥的癥狀,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每天無法起床,做任何小事都感到異常困難。當她決定要尋求專業的幫助,找精神科醫師問診,先生與公公婆婆都無法接受,認為媳婦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意味著他們做錯了什么,是家族極大的恥辱。這使得茱蒂的處境更加求助無門。
近年來,印度大都會區的風氣吹起“心理熱”。年輕人專業選擇的變化,可以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過往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最好的人文學科的學生第一志愿是英語文學系,當時英語好又有文學素養的人可以直接進入商業公司或公務系統。印度獨立后,機械與工程學系更受歡迎,然而在文科方面,英語文學系依然具有相當崇高的文化與文明的象征地位,依然被當成是第一志愿。現在情況大為不同,文科同學的第一志愿已經不再是英語系,而是心理系。阿蒂說:“我的同學們大都是心理系沒考上才來讀英文系的。”
現在情況大為不同,文科同學的第一志愿已經不再是英語系,而是心理系。


德里大學“ 圣羅摩夫人女子學院”
在過去,不安于現狀的精英多是浪漫的文青、是理想主義者,很多人想要透過學術研究或創作來改革印度社會,而今日那些對課堂感到不耐煩的、對未來充滿野心、躍躍欲試的同學們,想的則是創業與賺錢。印度的青年學子懂得這一波“心理熱”帶來的商業機會,他們的志向可不只是當一個心理咨詢師。
就讀德里安貝卡大學心理學碩士班一年級時常缺課的阿雅告訴我:“去上課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我沒時間浪費在讀那些沒有用的東西上。”我問她:“那你在忙什么呢?”她說:“我在創業,我正在跟合伙人研發一個新的APP,透過這個APP家長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小孩有沒有自閉癥,可以及早發現,及早就醫?!?/p>
阿雅說:“我沒有時間了,我必須賺錢?!蔽覇査骸笆羌依锏囊髥??家里很急著需要錢嗎?還是爸爸媽媽希望你早點賺錢?”她說:“沒有,他們沒有這么希望,是我自己,我已經21歲了,我哥哥是學資訊工程的,他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賺很多錢了?!?h3>“人人都是心理咨詢師”
印度的心理熱,高度仰賴應用資訊科技,在2021年、2022年新冠肺炎封城期間,新興心理APP如雨后春筍,只要按鍵按下,就可以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與心理咨詢師約線上咨詢的時間,線上咨詢、線上付款,封城期間的心靈良品。
本來沒有心理咨詢文化的印度,一直以來并沒有相關從業人員教育訓練與職業的法律規范。2021年4月,印度的健康部才通過全國醫療保健相關專業委員會來研擬相關教育與職業規范,至今依然尚未真正執行。當前的情境可說是:“人人都是心理咨詢師”。
35歲的醫院行政人員阿美在疫情期間離婚,心情低落的她透過網絡平臺聯系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這位男性咨詢師開始訴說自己的分手經驗與分手后曾想自殺的心情,阿美談過后心情更糟,而決定不再繼續。兩天后,她收到來自APP的訊息,問她是否有興趣在APP上注冊成為咨詢師。這些平臺把咨詢服務當商品來販賣,就像在Amazon,你可以當買家、也可以當賣家。

印度心理分析學會創辦人基林·波些

印度電影《真雄起》中,展示了男性之間的親密友誼
我自己在印度就讀心理學博士,鉆研的不是心理咨詢,而是由《夢的解析》的作者弗洛伊德所創的心理分析。認知行為理論所發展出來的心理咨詢技術,教育人們面對無來由的情緒該怎么想、怎么做,如何有效地控制它。心理分析不同,維持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的方法,通過訴說與聆聽自己,探索壓抑與無意識,從根本處解決情緒的問題。
印度的心理分析發展史很長,印度心理分析學會創辦于1922年,成立時間只晚英國心理分析協會三年。創辦人基林·波些于1886年出生,是印度第一位心理分析師,他在1921年起與弗洛伊德有諸多通信。
印度心理分析學會創會會員15人中有兩人是英國人,其中之一也是英國學會的重要成員柏克萊·希爾,他對印度人的分析非常有種族主義甚至種族歧視的傾向。他認為印度男人身上帶有類似于同性戀者的性欲,容易導致他人的厭惡,今日讀來簡直是恐同言論。
但也并非無法理解,印度的男孩子身上有一種陰柔的特質,男男之間友誼很直接,肢體關系非常親密,擁抱、牽手都是很自然的。我們常常在大街上看到手牽手走路的男孩子,這對崇尚陽剛氣質的英國紳士來說,是喜愛又厭惡的。
基林·波些并不同意這樣的解讀,他認為問題出在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理論并不適用于印度人。印度人的世界觀與性別認同都是更崇尚陰柔的特質、性別認同也頗為流動,男人并不排斥陰柔特質,許多母親也喜歡為小男孩穿女裝。波些常說心理分析和阿育吠陀藥典或同類療法一樣,都是一種醫療體系,有其世界觀,對不同的環境下的人療效不一。
波些就像泰戈爾,也像很多20世紀初的中國文人分子,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帧げㄐ┳约褐餍藁瘜W,是位化學家,但他也鉆精梵文、思想史、同時也是實驗心理學家、醫生、教師、藝術家、翻譯家和著作家。他還是非常受歡迎的童話故事書的作者。換言之,波些的精神分析實踐不是那么“專業化”,是一種融合印度哲學、傳統思想與其他興趣的東西。畢竟關于人受苦的本質,不是一門一派、一套方法可以窮盡的。

印度心理分析師、學者、作家蘇迪爾·卡可
這些平臺把咨詢服務當商品來販賣,就像在Amazon,你可以當買家、也可以當賣家。
心理分析在印度比較屬于“上一代”人的理想,我在印度的心理分析師與老師們,大多是心理分析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他們有著極低的物質欲望,一心求知、求真。他們一方面受到來自西方的全新的知識觀點的吸引,一方面也了解這些知識在印度的限制與不足,他們更希望能夠探索東西文化之間在人的受苦與人的潛意識上的差異。
印度心理分析師、學者、作家蘇迪爾·卡可,畢生致力于建立印度心理分析學,他認為印度教的靈性修為與心理分析有相通性。在某次演講中他說:“我常常很喜歡半開玩笑地說這個比喻,心理分析與靈性修為之間的差別就像是大學的學士班課程與碩士班課程的差別,靈性修為是比心理分析更進階的訓練,然而,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同一的。”
蘇迪爾·卡可也與基林·波些相似,認為“依底帕斯情結”的理論并不適用于印度人文化。因為印度人從未真正與母親與自己的家庭完全分離而成為西方現代定義下的“個人”。他極為痛恨那些把與父母家庭深刻地相互依賴、糾葛的關系視為病理的、不正常的觀點,畢生都在與之戰斗。
他常常說一個故事,象頭神伽內什是濕婆神與雪山神女帕爾瓦蒂的兒子,他的哥哥是戰神鳩摩羅。在兩兄弟小的時候,有一日,有位來自遠方的旅者拜訪他們的父母,贈送他們一顆神奇又美麗的芒果。
當媽媽帕爾瓦蒂想要切開來分食的時候,旅者說,這個果實不能切開,只能給一個人吃,他建議:“不如讓兩個小孩子比賽,誰能先繞世界三圈,誰就能獲得這顆神奇的果實?!备绺缫宦牐ⅠR啟程,以最快的速度繞完世界三圈。
然而,當他回到家中,看見弟弟已將芒果拿在手上了,媽媽告訴他:“當你在外頭時,你弟弟在我和你爸爸腳邊繞了三圈,他說,我們就是他的世界。”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