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萬良
通過觀察與思考,我發現這些在動物園中依然垂頭喪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喜歡“考考你”的家長,在游玩過程中對孩子三步一小“問”,五步一大“考”,“問”沒了孩子的興致,“考”出了親子雙方的焦慮。
近年來,“雙減”政策的實施和寓教于樂教育理念的盛行,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減負式教育成了當前的大趨勢。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長對這一教育理念缺乏正確的理解,導致寓教于樂在教育情境中徒有其表,難以產生真正的教育意義與效果。還有部分家長將關注點集中于“教”的方面,而忽略了“樂”的重要性,往往將孩子的每一次課外娛樂都變成一場“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活動,讓“考試”充斥于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教”擠占了“樂”的空間。生活并不是考試,只有讓孩子勞逸結合,才能讓他們在學習與娛樂中游刃有余,在生活中收放自如。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快樂,避免把孩子的娛樂變成考試,別讓“考考你”毀了孩子的快樂童年。
近日,我利用周末時間去動物園踏青,一路上遇見了不少帶孩子出游的家長,本該是愉快的家庭娛樂活動,可不少孩子卻表現出了情緒低落、高度緊張的狀態。通過觀察與思考,我發現這些在動物園中依然垂頭喪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喜歡“考考你”的家長,在游玩過程中對孩子三步一小“問”,五步一大“考”,“問”沒了孩子的興致,“考”出了親子雙方的焦慮。
在大熊貓展館里,一個學齡前的小男孩興致勃勃地站在玻璃圍欄前,目不轉睛地盯著大熊貓吃竹子。這時,男孩的媽媽冷不丁地發問:“熊貓的英文是什么?”孩子臉上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思考片刻回答:“Panda。”媽媽點點頭,但似乎并不滿意,又繼續追問:“Panda 怎么拼,你還記得嗎?”男孩臉上的笑容完全消失了,他皺著眉頭囁嚅著回答:“P-a-n-d-e。”媽媽的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怎么能是‘e’呢?你怎么記單詞的?為什么剛剛學過的單詞還能拼錯,大熊貓這么簡單的單詞你都記不住,虧我花了那么多錢給你報英語早教班,真是糟蹋錢。”此時,恐懼寫滿了小男孩的雙眼,對他來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頃刻間失去了所有魅力,他惶恐且愧疚地低下頭,小心翼翼地說:“是a,媽媽,我記錯了……”媽媽長嘆了一口氣說:“走吧,我們現在去看羚羊。”然而男孩早已沒有了對羚羊的期待,眼中只剩下緊張和恐懼,或許他已經開始為“羚羊”的單詞如何拼寫絞盡腦汁了。
在回家的地鐵上,同樣的情況再度上演。地鐵上,一個小女孩興高采烈地跟爸爸講述自己對動物的喜愛,訴說著自己的開心與滿足。爸爸卻冷不丁地說:“你這么高興,我們就應該讓這次游玩更有價值,你將這次在動物園的游玩經歷寫成一篇英語作文好不好?”小女孩的快樂與興奮頃刻間蕩然無存,她囁嚅了半晌,還是“嗯”了一聲。在接下來的乘車過程中,小女孩沒有再說一句話。
這次動物園之行,無論在哪一個動物游覽區,都隨處可見考官型的家長,在任何一個展區站一站,你都能聽到類似的要求:“這個動物的單詞怎么拼”“參觀完動物園后回家寫一篇作文”……在快樂的動物園里,焦慮型家長與緊張且不快樂的孩子隨處可見。
不得不承認,在很多家庭中,“小問”與“大考”幾乎充斥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當孩子在游玩或娛樂時,很多家長會倍感焦慮,并且在焦慮情緒的驅使下,希望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的娛樂也具有學習的效果。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純粹的快樂也同樣重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競爭愈發激烈,學生“內卷”的情況愈演愈烈,甚至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也會感受到疲憊與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更應重視快樂的價值,讓純粹的快樂成為孩子學習生活以外的情緒補充,讓孩子在娛樂后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娛樂時對他們進行“提問”或“考試”,很有可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試問,一個早早就厭學的孩子如何在未來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求知呢?如果孩子過早地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失去了探索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那么他該如何用所學知識武裝自己,成長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可以說,在孩子本就不多的娛樂活動中刻意強調學習,設置不必要的“小問大考”,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學習,而且有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不僅如此,當“我來考考你”充斥著孩子的生活,孩子會慢慢喪失對娛樂活動的期待,甚至在游玩過程中充滿緊張與恐懼,尤其年齡小的孩子,家長的頻繁考問會讓孩子在游玩中無法安心,他們會因為家長隨時隨地的提問而憂心忡忡,時刻關注家長的一舉一動,將注意力放在家長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上,而無法全身心地體驗游玩的快樂。
在孩子最快樂的娛樂活動中對其進行“考試”是殘忍的,孩子玩也玩不踏實,學也學不明白,造成了大人不放心、孩子不安心的尷尬局面。
回到寓教于樂這一教育理念的探討上,家長如果想讓這一理念在實踐中真正發揮理想的效果,需要進行思考與反思。寓教于樂,是將教育融入娛樂,通過快樂的休閑活動讓孩子更輕松地掌握原本枯燥的學習內容,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寓教于樂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將“樂”視為一種教學手段,卻不能忽略“樂”的重要意義,更不能用“教”去擠占“樂”的時間。
寓教于樂不是將“樂”變成“教”,也不是盲目地在“樂”的過程中挖掘“教”的契機,而是通過適合孩子成長、符合孩子興趣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在輕松的活動中體會學習的快樂。例如:家長如果想讓孩子掌握與動物相關的英文詞匯,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適合孩子的以動物為主題的英文兒童歌曲,配合生動有趣的視頻動畫,為孩子反復播放。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而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家長要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探索的欲望。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才能將寓教于樂的理念真正踐行在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