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楓(江蘇:啟東市海豐鎮小學)
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更側重于單向地向學生傳輸知識,更重視學生應試能力的提升,容易忽略學生英語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新時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各領域帶來了深刻影響,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逐步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真正將學生當成主體,自己則作為學生的輔助者、引導者參與其中,借助信息技術,綜合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面發展。現在,信息技術已逐漸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不可忽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就是可以將多媒體的圖片、聲音、視頻等功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并制作出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人機交互形式。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適應目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不得不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從而改變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小學生的英語水平。
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由于生活環境缺乏相應的英語語言氛圍,導致很多學生往往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而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將枯燥的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能夠較好地接受這一門語言。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英語課堂,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巨大挑戰。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地記憶單詞和句型,忽視了英語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英語不僅是一門應試科目,更是一門實用性的語言,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發現學習英語的價值,從而愛上英語學習。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和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體現出了較強的適應性,通過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容易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出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也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自行查閱學習資料,收集相關的學習信息,并利用網絡渠道與教師、同學展開深入探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可為學生擴充知識儲備提供保障。小學英語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往往是教學的瓶頸,例如在講授譯林版教材第8 單元How are you 課程中教學的重難點時,詢問“你好嗎”時的回答方法有四種:好的謝謝;好的謝謝,你呢; 還不錯,謝謝;不是太好。并且最后一種“不是太好”是其中較難的。在詢問“怎么了”的時候,回答用“我有一個”的句型。其中“有”表示“患病,得病”,后面接疾病名稱,而且前面通常加上a.如“她怎么了?”“她頭疼得厲害”。 根據上述重難點,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以下教學情境,讓學生觀看以下視頻場景。場景一:在天氣炎熱的午后,教師碰到了穿著較厚的學生南希,于是詢問:“下午好,你好嗎?”由于南希一邊打噴嚏一邊回答“不太好”,教師接下來問“怎么了?”。也可以創設第二種場景:學生去教師辦公室發現其在吃藥,于是表示吃驚,詢問教師的身體狀況。然后再播放第三個畫面:有一個學生面部受傷,貼著創可貼,圖片中沒有英文對答,讓學生發揮想象,根據圖片的提示分組演練。通過觀看情境視頻,學生基本了解了對話應用的場景,加上口語練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和小學英語結合的宗旨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結合教學內容,發揮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還可以通過微信、QQ、MSN 等和其他同學、教師互動交流,遇到問題及時解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按照任務驅動的教學流程創設教學情境,呈現與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環節任務,再進行啟發引導,激勵學生不斷創新。學生要做的是進入場景,自主探究,根據小組分配協作學習,最后進行交流反饋。結合課文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任務。提問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動畫展示問題,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問題的答案。
首先,學生分層。教師應該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和英語表達能力,將學生分為A層、B層和C層。A層一般基礎比較好,能夠很好地理解重難點;B 層一般是掌握了一定詞匯和句型技巧,但是在口語流利性和流暢性方面有所欠缺;C 層一般對英語不感興趣,詞匯量掌握也比較少。根據班級總人數,按照1∶2∶1 的比例,將三個層次的學生分為一組,并且任命A 層生為組長,負責BC 層學生的課文背誦和文章閱讀檢查。需注意,不要公開分層的結果,只有教師知道,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其次,以譯林版教材Unit6 What time is it為例,本單元的重點詞匯有媽媽、點鐘、早餐、班級、晚餐、床、午餐、十一、十二、紙袋、這些等,難點是讓學生學會哪個時間應該做某事,還要掌握與名詞相對應的動詞詞組,如早餐—吃早餐、午餐—吃午餐、晚餐—吃晚餐、床—上床等。隨著教師對課程基本內容的介紹,多媒體上出現Tom 早晨起床、吃飯、背書包上學、午休等的畫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用如下句型回答問題:現在是幾點?現在是……點了。是時候該做.……了。A 層生能很好地理解重難點并流利對答,并在此基礎上區別this 和these 的應用差異,可為其布置相應的拓展任務;也可以安排AB 層學生搭配彼此提問,BC 層學生搭配彼此提問;對C 層學生,則只需其掌握基本詞匯并能順利替換、理解對話內容即可。
小學英語課后作業一般以紙質版的抄寫單詞或者口頭背誦課文為主。現代化教學方式的融入,讓教師可以運用網絡的便利性,在課后為學生布置多樣化的作業,豐富其課余時間,還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其中包括課前對英語課文內容的預習作業、課堂內容的鞏固作業及積累作業。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英語文化方面的知識以拓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線預習作業:例如,在講解譯林版教材Unit5 How old are you 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布置學生了解本節課內容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對許多美國人而言,年齡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已過了30 歲的女士,會更加忌諱這個問題,因此他們見面一般不會互問年齡。同學們查到相關內容后可以在課堂上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可以涉獵其他方面的知識。在我們中國年齡問題并不是隱私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你多大了?”“我已經+數字”句型進行對話。
在線錄音作業:教師可以建立班級QQ 群,在學習完單元內容后,可以進行錄音,每個單元也都有唱聽環節,學生也可以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勵志的英文歌曲,以錄音的形式演唱并上傳班級作業QQ 群或通過在線的形式發送給教師。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口語發音情況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做好下節課的學情分析,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在線互動:現代化的交流方式快捷方便,例如,QQ、微信、騰訊會議等互動性和開放性比較強,學生針對不會的問題可以及時在線提問,實現雙向交流。教師還可以建立QQ 群,將課上的相關內容或者視頻發布到群里,學生根據個人的基礎情況反復學習,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QQ 群都有作業這個模塊,教師可以在線批改作業,并將作業中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生。師生實時互動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避免學生產生畏懼心理。
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課程重視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學習,然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的機會比較少,師生互動不多。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活動促進學生提高語用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學的重點落到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形成建構性的學習活動,并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合作學習的基本教學流程是:提出任務—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完成目標任務。例如,在講授譯林版教材Unit7 On the farm 時,教師在課前發布任務,要求學生在網上查找農場小動物的英文單詞,并下載相關圖片,介紹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請談談這些動物。”課堂上,教師創設農場情境畫面,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并以下面的句型為例子對話:這些是什么?它們是豬。那些是什么?它們是牛。最終掌握本單元重點單詞:鴨子、鳥、蜜蜂、豬、牛;句型:那是……這些是……是的,它是/不,它不是/是的,它們是牛/不,它們不是豬/是的,它們是/不,它們不是;以及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開展任務型情境學習,并圍繞主題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可有效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