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研究了課程思政實施的四個關鍵問題——課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系統工程、理論力學課程教學的特點、課程思政重在融合、創新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給出了理論力學課程融合式課程思政典型案例。經過融合式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理論力學課程和教師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鍵詞]理論力學;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9-0129-03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貫穿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要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1]。
《綱要》詳細說明了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工科類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主要任務。在理論力學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新工科建設及課程的“兩性一度”,有效開展理論力學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課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系統工程
育人和育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各門課程教師要通過在教學中適當融入思政案例,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統一的育人目標。隨著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和認識的深入,課程思政逐漸轉變為一種教學理念,教師要自覺地將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教學效果的根本標準。對一線教師來說,從課程目標設計開始,到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課程思政需貫穿課堂授課、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各個環節。因此,課程思政是一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系統工程。
二、理論力學課程教學的特點
理論力學強調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工程思維,其課堂教學重在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知識的傳授,其蘊含的力學思維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在新工科建設要求下,對學生的培養需從傳授課程知識向培養力學思維能力轉變。理論力學課堂教學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圖示圖解能力、應用力學原理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基礎力學思維能力;通過融合多學科的高階性、挑戰性課程大作業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求解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學科融合求解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中階力學思維能力;通過動畫庫、視頻庫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在課程教學中貫穿對學生綜合、歸納、數學推理、邏輯演繹等方法的培訓及示范,培養學生高階力學思維能力[2]。人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力學思維,才能具備應用力學思維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每天都會面對新的問題,而這些新的問題都不是應用課堂知識就能夠完全解決的,只有掌握了思維方式,才能具備發現未知問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3]。
理論力學課程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與時俱進。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新生代學生有較強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善于應用各種信息化資源和信息化工具獲取知識。因此,教師應主動建設線上線下信息化教學資源,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在課堂中主動融合多維教學資源,應用信息化教育技術,采用多元教學手段,積極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學習需求,以更好實現課程育人育才目標。
三、課程思政重在融合
《綱要》指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基因式融入課程思政,綜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規劃。
首先,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應深度融合。在教學內容上,課程組建設了力學史、力學家、基礎理論、我國重大工程、前沿應用和高階設計、工程事故六大案例庫(如圖1所示),結合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深度挖掘育人元素,使課程內容的每一部分都能體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相統一(部分案例如圖2所示),從而積極培養學生的力學思維能力、應用力學思維分析解決工程復雜問題的能力。
其次,課程思政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程思政是師生共同建設的過程(如圖3所示),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和說教。應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通過小組合作深入研究、分析融合式課程思政案例,探索發現其中的思政內涵,并不斷反饋學習成果,最終將知識、能力、價值觀內化于心,使課程思政真正發揮育人成效,從而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最后,課程思政具有雙向促進作用。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思政素材、重構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對課程的邏輯性、科學性、思想性會有更深入的認識。想要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深入分析學情,做到課前整合資源、課中積極引導、課后反思教學,潛心研究教與學的藝術,這對教師提出了高階要求。可以說,課程思政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成長,也促進了教師的進步。
四、創新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模式
《綱要》指出,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隨著雨課堂、學習通等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應用,以及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的涌現,現代課堂教學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應合理應用各種信息化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有效關聯課前、課中、課后,在教學中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傳統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雨課堂、翻轉課堂相結合[4],實現師生共建、共促、共享,最大限度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理論力學融合式課程思政課堂的組織如圖4所示。
五、課程思政典型案例
以剛體平面運動速度分析為例。課前學生預習慕課,了解平面運動的定義、平面運動的簡化和分解、平面圖形上點的速度分析的三種方法;課中實施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并布置挑戰性大作業,應用平面四連桿機構設計艦載機機翼折疊機構;課后學生分組完成大作業,準備進行答辯與互評。
教師通過我國空間站機械臂協助聶海勝等航天員完成出艙活動引出平面運動的工程應用,同時展現平面運動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前沿領域的應用。通過平面運動的簡化和分解,學生了解了降維、分解、轉化等邏輯思維,逐步建立高階力學思維。教師布置高階挑戰性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設計大作業的過程中,通過建模、迭代計算、不斷修改參數、反復驗證,了解平面運動在大國重器中的前沿應用,深刻體會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航空報國的使命擔當。這些思政內涵并不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做大作業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并提煉出來的,因此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內化吸收,發揮了育人功能。剛體平面運動速度分析融合式課程思政設計結構如圖5所示。
六、理論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成效
經過融合式的課程思政建設,學生在期末全校統考中的成績有了大幅提升[2],學期末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也有了大幅提升,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均有較大提升。
在近四年的國際理論力學競賽和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中,西北工業大學獲得了冠軍、一等獎等140余項,學生力學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3]。在持續的課程思政建設下,西北工業大學理論力學獲評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團隊獲評陜西省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筆者獲評陜西省課程思政教學能手。在課程建設中,教師不斷進步,筆者先后榮獲中國力學學會全國徐芝綸優秀力學教師獎和寶鋼優秀教師獎,并榮獲全國和省部級教學大賽一等獎。2021年西北工業大學獲得了力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計劃支持。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了教學相長,教師、學生共同進步,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
七、結論
課程思政是一項整合育人育才功能的系統工程。高校應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教師應促進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采用多元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程思政內容只有讓學生探索發現并內化于心,才能用來指導學習實踐,形成學習內生動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6)[2022-11-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張娟.基于進階式力學思維培養的理論力學教學研究[J].力學與實踐,2022,44(4):947-954.
[3] 李俊峰.成長動力學[J].力學與實踐,2020,42(2):242-247.
[4] 張娟,王艷,余龍.理論力學“四堂融合”混合式教學和考核模式改革的實踐[J].力學與實踐,2019,41(2):210-21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