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凱,吳 衛,陳興福,陳銀銀,羅培高,劉 帆,徐東北,汪曉輝,陳 稷,馮冬菊
(四川農業大學 農學院,成都 611130)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振興承載生態文明轉型的新時代下,以及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融合發展的新局面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和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成為當前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謀劃了嶄新圖景,提出要推進農業由高產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尤其要把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綠色和健康的農產品放在特殊位置,強化源頭管控,走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而產業興旺的重要路徑是三產融合,三產融合的重要領域是農業多功能性開發。而培養具備源頭安全管控能力的跨專業人才,是實現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健康中國融合發展的保障之一。
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和結晶瑰寶,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健康觀和方法論,兼具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1-2]。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中醫藥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或指示。我們應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謀劃部署。緊緊圍繞“怎么看中醫藥、發展什么樣的中醫藥、怎樣發展中醫藥”等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精辟闡釋了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獨特優勢、科學內涵、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深刻闡明了中醫藥的發展方向、道路和要求,把我們對中醫藥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醫藥以其在疾病防治、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業已受到許多國家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認可。可以說,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祖國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推進生命科學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3]。
新冠感染疫情發生以來,從疫情防護、救治過程中的醫藥應用,再到后疫情時代的醫學發展和健康管理策略轉變,中醫藥都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4]。盡管中醫藥在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已得到許多國家民眾的廣泛認可,但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依然存在。在農林院校開設藥用植物及中藥類專業(如中草藥栽培與鑒定、中藥資源與開發等專業)對中醫藥質量進行源頭把控,進而確保中醫藥質量和療效,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走向世界具有積極意義。
依托農林院校農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等學科優勢,四川農業大學積極引入中醫學及現代醫學專業人才及教育理念,融新醫科和新農科為一體,著眼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形成復合型教學團隊,通過中醫藥文化和鄉土情懷興趣培養、形成濃厚創新創業氛圍、夯實學生源頭思維、鍛煉學生傳承創新能力。結合四川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形成“文化引導、興趣培植、源頭思維、傳承創新”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中醫藥賦能農產品健康化升級為切口,樹立先進教學實踐理念,構建先進教學科研體系,開發和運用先進教學實踐方法,完善實踐教學隊伍建設,加強并優化儀器設備配置和整體教學環境,完善教學實踐管理模式,提升教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四川“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獨特資源稟賦,與省內教學科研單位共享優質教學實踐資源,充分發揮示范效應。圍繞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中藥農業源頭保障與資源開發為核心,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為這三大戰略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組織校內外中醫藥教學名師及業內專家為大一新生開設專業教育專題討論課,一般在新生軍訓后就開始,通過各專家系列講座宣講中醫藥發展相關政策、法律、規劃等,以及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的科學論斷及重大策略。特別是與同學們共同學習黨中央對中醫藥的戰略規劃,引導學生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去看待中醫藥的發展和未來,增強學生們學習中醫藥的興趣和信心。通過多專業方向導師全方位介紹農林院校中藥學專業教學架構及知識體系,讓同學們通過中醫藥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文化自覺的遞進、深化和轉化,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努力為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貢獻青春力量。通過中西醫藥對比引導學生透徹理解中醫藥學是植根于中華民族哲學智慧和優秀傳統文化土壤,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理解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掌握中醫藥并對未來世界醫學發展作出貢獻的信心。
依托四川農業大學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實驗室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四川農業大學作物科學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發揮學校生物科技特色和農業科技優勢,深入挖掘農林院校學科優勢和植物學資源,特別是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青藏高原獨特自然資源稟賦[5],幫助學生樹立中醫農業和為“三農”服務的自覺意識。
工作亮點之一是通過給學生梳理中醫藥發展脈絡,結合中西醫藥發展歷史及異同對比(表1),特別是通過為學生們講解西藥從傳統醫藥向現代醫藥的曲折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思考中醫藥發展階段及發展方向。如通過從山羊豆到二甲雙胍降糖藥[6]、從歐洲白柳到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7]、從罌粟到鴉片再到嗎啡等鎮靜止痛藥[8]……這些經典西藥的發現發展脈絡,以具體案例給同學們以啟迪和思考祖國醫藥發展方向。
表1 中西醫異同對比
結合農林院校生物學優勢,從進化角度為學生們講解中醫藥的科學性和獨特優勢(圖1)[9],積極引導學生們從認識論的高度喚醒他們的中醫藥文化自覺。開展《以科學創新持續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專題討論,引導學生以地球生物共進化角度認識植物、食物、藥物和毒物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古生物通過形成煤、石油、天然氣,并經由現代化工形成日化、化纖、農藥、化肥和藥品等來思考植物藥與化學合成藥物的區別與聯系等。
圖1 中醫藥發揮作用的一種機制(圖片來自哈佛大學學術論文)
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跨農學、生命科學、醫學等多個門類。有機融合了中藥學、農學以及生物學等多門類課程體系,如何更好協調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解決學生“寬而不精、博而不專”的問題,對于全方位培養中藥人才、加快我國中藥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循序漸進、由基礎向實踐的原則,讓學生系統學習中草藥資源分布、栽培、采收加工及鑒定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受到系統的中草藥專業的基本訓練。所學課程包括土壤學、氣象學、中藥學、藥用植物學、植物生理生化、藥用植物病蟲防治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草藥遺傳育種學、中藥鑒定學、藥用植物栽培學和中藥貯藏與加工等。依托農業院校特色課程,可以選修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課程,同時本校有動物科學及動物醫學學院,可供學生選修動物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毒理學和藥物制劑等相關課程。特別是積極引導同學們利用好學校豐富的圖書資源和網絡課程等教育資源,自覺做到“專而精”,涌現了一批優秀學習標兵。
同時結合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在國內率先提出食藥賞用多功能植物概念,傳授學生利用植物的多重功能多種應用場景,以更好激活并釋放中醫藥特別是藥用植物在衛生、經濟、中國原創優勢科技、優秀文化和生態等“五種資源”潛力。植物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命王國都更為重要,占所有存活生物中的碳儲量的80%,人類僅占全球生物量的0.01%[10]。世界上有45 萬種植物,僅屬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 余萬種,我國有高等植物3 萬余種。四川植物包括中藥材資源豐富,有“世界園林之母”“無川藥不成方”之說。除入藥外,這些植物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升高,越來越多的藥食兩用植物更多地向保健食品發展,向觀賞性植物發展。目前大量藥食兩用中藥材除了具有藥食兩用的功能外,中藥材植物本身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價值,可以在文化傳承、生態美好、鄉村經濟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醫學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整合多方資源,組建百草園興趣學社,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在外業調查中實地感受中醫藥資源的博大精深,激發了同學們愛中藥、學中藥、用中藥的濃厚興趣。普查過程中還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獨葉草等,受到新華社等媒體廣泛關注。在學生中組建多個興趣小組,在導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開展中醫藥生活化產品研發,基于課題組多年積淀形成的道地川產藥材良種,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研發,形成了御齡芷紫蘇系列護膚品,大蒜紫蘇飲、川芎泡騰片、薏苡水景觀(用于水體修復)等。為增強學生專業技術與實踐動手能力,學院每年舉辦中藥鑒定及制劑技能大賽,為同學們提供相互交流與提升自我的平臺,本項技能大賽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在快樂中學到了新知識,增強了對專業的興趣,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對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至2020 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已突破3 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在整個醫療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1]。但近年來,中藥材產業領域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濫竽充數等亂象頻發。中藥資源的有序和健康發展是目前中醫藥產業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中藥材良種繁育及配套種植技術體系是從源頭上解決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中醫藥安全有效和長遠發展的物質基礎。
引導學生基于千百年中醫臨證經驗,籍由現代醫學理念和先進農業科技手段,以“良種配良方”發掘道地特色中藥資源,打造中藥生活化健康產品。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土壤提質增效、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優質高產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體系、全程機械化及水肥藥一體化和產地加工及儲運等方面試驗實踐活動,夯實中醫藥安全有效便捷及可溯源基礎,以標準化全產業鏈理念打造“Soil to Health”中藥材生產體系。
中醫藥學既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如何實現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是中醫藥學面臨的時代之問[12]。后疫情時代醫學發展和健康管理策略的轉變,特別是未來老齡化社會的健康保健需求,中醫藥在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將進一步地得到重視和運用,中醫藥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案例分析,讓同學們充分理解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通過藥用植物學、育種學、中藥化學和中藥炮制學等主干課程的傳授,讓同學們掌握中藥創新開發流程(圖2),并熟練掌握每個環節的原理及應會技能。最后經過雙創實踐進行進一步的鍛煉提升。引導學生團隊從中醫典籍中尋找靈感,在“美白第一方”白芷中篩選出安全高效美白活性部位,從紫蘇中尋找天然抑菌活性成分并用于果蔬保鮮等。目前已形成御齡芷植物護膚系列產品、麥寶瑞健康餅干、水谷足浴保健產品和舒達紫蘇大蒜飲等產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十余個,在創青春、農科學子杯、“互聯網+”等國內重要比賽中獲得多項獎勵,團隊本科生多人等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名校。
在專業基礎上創新,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雙創。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專業學習與雙創活動的關系,使之認識到科技創新首先是加強專業學習,夯實專業基礎,拓寬知識面,多接觸專業領域最新成果,明確創新方向,并與個人興趣結合,增加學生不斷鉆研的興趣動力。市場方向,針對市場空白或現有產品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研發,特別是創造性的提出中藥生活化理念,以農產品健康化和中藥食品化為抓手,帶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促進農業供給側優化升級和農產品質量提升。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優化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健康中國戰略等耦合,人民群眾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加快轉變。中藥資源是國家戰略基礎性資源,是中醫藥產業鏈的源頭,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也必將作出更大的貢獻。隨著中藥材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和野生資源不斷減少以及物種多樣性保護需要,中藥材的種植養殖已成為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3]。然而,隨著中藥材種植養殖業的發展,中藥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也成為產業健康發展關注的焦點[14]。
后疫情時代醫學發展和健康管理策略發生轉變,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以及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中醫藥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源頭質量嚴重制約著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響中醫藥的聲譽和長遠發展。農林類院校中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以中藥資源的有序和健康發展為核心,依托農林院校學科優勢,培養中藥材良種及其配套種植技術體系專業人才,保障中醫藥安全有效和長遠發展。通過樹立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學生質量源頭意識,夯實專業基礎,增強傳承創新能力,以食藥賞用多功能植物助力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在中藥源頭質量保障基礎上,通過中藥賦能農產品優化升級,順應醫療防治策略變化,打造由“田頭到餐桌”全產業鏈安全健康農產品供應鏈,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通過食療等多種形式更好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上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應該說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美好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