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英(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揚州 225131)
作為我國傳統茶葉品種之一,儀征綠楊春茶憑借翠綠的湯色及醇香的味道,贏得了廣大茶愛好者的追捧。綠楊春茶主要產于儀征捺山等周邊地區,該山地處丘陵地帶,氣候適宜、溫差較大,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正是得益于儀征捺山優越的地形和位置,使綠楊春茶的品質優秀、色香味俱全。目前儀征市憑借綠楊春茶的優勢,將生態、農業、旅游以及文化等要素充分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具有儀征地區特色的產業鏈。儀征市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基地之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積極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從茶葉大市逐漸向茶葉強市轉型,形成儀征綠楊春茶品牌,為江蘇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基于此,深入研究儀征綠楊春茶產業結構及調整策略。
儀征市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南部,是江蘇省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儀征茶葉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除此之外,儀征市的茶文化也非常豐富。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儀征市的寶貴文化遺產。在儀征市的傳統文化中,茶具、茶藝、茶道等均具有重要地位。在當地,人們喜歡在婚禮、生日、節日等喜慶活動,用茶葉來招待客人。茶葉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近年來,儀征市開始大力推廣綠楊春品牌,通過創辦茶廠、舉辦茶文化節等形式,不斷提升茶葉品質,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從而讓儀征綠楊春茶品牌得以飛速發展。
近些年,儀征綠楊春茶產業取得了迅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從業人數、產業效益也取得較大突破。2018 年儀征的茶園面積總體超過2 200 公頃,比2017 年增長約2.7 公頃;其中干毛茶的產量總體超過500 噸,總產值超過1.8 億元。2019 年儀征綠楊春茶的品牌價值得到大幅上漲,達到約10.7 億元。近年來,儀征綠楊春茶由過去的粗放式發展逐漸向精細化發展轉變,注重茶葉提質增效,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茶農的收入水平。在模式上也由過去的“小、散、亂”向“茶農+協會+企業”的集中化、規范化、規模化轉變,在三方通力協作下儀征綠楊春茶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江蘇揚州很多茶農所種植的茶樹都以小葉種為主,該類茶種不僅能夠加工為綠茶,而且也能加工為紅茶。在茶農、茶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不斷拓展綠楊春茶產品品類,積極提升研發能力,使揚州的綠茶與紅茶得到了飛速發展,綠楊春茶得到了廣大茶愛好者的追捧。此外,各個茶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不斷完善與優化茶葉的標準化生產,制定了從“種植-生長-包裝-銷售”等全環節的標準化制度,讓茶葉品質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隨著互聯網科技以及茶葉生產技術的發展,市場對茶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葉在生產的過程中應逐漸向現代化靠近,茶產業的業態也需更加多樣化。目前,儀征綠楊春茶產業突破固有的模式,積極與旅游、文化及教育等行業進行跨界融合,從而構建起屬于儀征綠楊春的茶葉品牌文化體系。同時,相關茶企業在品牌建設層面,也積極挖掘當代年輕人的茶飲需求,不斷賦予儀征綠楊春茶傳統文化內涵,結合互聯網對營銷模式進行創新,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全新的國潮文化,有效推動綠楊春茶產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茶葉標準化生產關系到茶企業的綜合效益,有助于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儀征綠楊春茶存在生產標準化不足的問題,不利于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首先,茶葉種植方面還缺乏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儀征市嘗試引進優良品種進行種植,但是大部分都是茶農自主引進進口茶苗,很少進行本土化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整體的茶樹品種種植還不夠合理,存在采摘期短、難以產生較高利潤等問題。目前,部分茶農在茶葉的生產種植中還處于基礎的人力階段,現代化、機械化設備難以在茶葉山區發揮其價值,應用較少。除此之外,雖然當前茶葉加工的企業數量不少,但缺乏龍頭企業,難以有效擴大規模,整體加工水平較低,茶葉生產標準化不足,影響綠楊春茶的高速發展。
雖然儀征綠楊春茶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知名度的來源大多出自綠茶,紅茶僅僅在小范圍有一定影響,且紅茶加工業起步較晚,在精加工等方面的技術相對較弱,沒有衍生出相關的茶葉產品,茶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這種單一化的產品結構很難滿足當前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且難以與其他品類的茶葉形成差異對比,從而無法保持較高的市場競爭力。
一方面,儀征綠楊春茶質量追溯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綠楊春茶的質量追溯體系還不夠成熟,大多數地區還處于最基礎的階段,與發達國家的質量追溯體系存在著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儀征綠楊春茶的服務體系構建也不夠完善,總體服務水平不足難以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目前,在茶葉種植以及防蟲防害等方面,相關部門僅提供最基礎的技術指導,在具體技術運用層面往往關注不夠,從而導致整體農業技術薄弱,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
當前,儀征綠楊春茶產業并沒有將一、二、三產業進行有效融合,各環節融合不足,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綠楊春茶整體開發內容較單一,產品未能與豐富的地域內涵有機結合,沒有發揮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優勢和人文歷史優勢,而且,目前綠楊春茶在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尚未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從而無法有效引導消費者對綠楊春茶有更深層次的認知,不利于提高消費者黏性。
一方面,要在種植資源方面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良種培育園區。在實際打造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前的國家政策,讓更多的經營主體自主參與,同時積極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展開深度合作,不斷挖掘與培育出更多優良的茶樹品種,打造優質茶樹種植苗圃,為后續的綠楊春茶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要對茶葉的品種種植進行合理化布局與規劃,讓茶葉生產逐漸向標準化邁進。在茶葉品種的整體布局方面,可以針對一些茶葉種植大戶、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主體,推廣當前最新的機械化修剪技術以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從而讓茶園逐漸向規模化和標準化邁進,提高茶園的經濟效益和管理質量。同時還可以打造茶葉加工示范基地,讓茶葉的初加工技術得以提升。此外,鼓勵各茶葉生產加工商由零散化向規模化轉變。隨著儀征市茶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過去傳統的零散式種植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茶產業發展的需要。儀征市應該通過政策執行及技術引導,促進各經營主體進行規模化生產,從而有效控制產業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
儀征市相關茶企及機構應不斷挖掘綠楊春茶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賦予產業文化價值,這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儀征綠楊春茶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步驟。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茶區的成功經驗,立足綠楊春茶豐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地域茶文化,實現儀征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儀征市應持續加強對于綠楊春茶文化的挖掘與發揚,為綠楊春茶文化推廣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相關部門及社會公益組織可以借助新媒體,對綠楊春茶背后所蘊含的民俗、名人及茶藝進行傳統推廣,從而擴大綠楊春茶品牌知名度。
首先,要對當前儀征市多元化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一方面保證儀征市綠楊春茶的品質,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挖掘夏秋茶的價值,通過企業的深度加工,豐富茶葉品種,優化茶葉產品結構,從而滿足當前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基于綠楊春茶當前的市場知名度,對有實力的茶企給予一定的扶持,研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茶飲和茶食等產品,以此豐富儀征綠楊春茶的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率,切實推動鄉村振興。
其次,對公共服務平臺進行持續完善與優化,讓茶葉的綜合效益得以提升。建立健全茶葉質量追溯體系,提高茶產品質量水平,保證流入市場的儀征綠楊春茶在質量上能夠得到消費者認可。同時,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普通的茶農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從而讓茶農的茶葉種植過程更加科學化與標準化,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綠楊春茶產品。
最后,全面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當前新媒體優勢,挖掘儀征綠楊春茶區的旅游價值,通過各種短視頻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采茶、做茶以及品茶等視頻,吸引廣大游客前往儀征市進行茶旅體驗,推動茶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不斷完善與優化市場運行機制。綠楊春茶龍頭企業在管理經營的過程中,要對市場秩序進行一定的維持與保護,避免出現劣性競爭現象,為廣大茶企營造公平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綠楊春茶的龍頭企業還可以通過并購模式,不斷擴大企業規模,使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各環節更加規模化與標準化。其次,綠楊春茶龍頭企業還可以成立相關的茶葉集團,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促進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及銷售等方面進行更好的監管,讓儀征綠楊春茶品質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時,做到降本增效,提高綠楊春茶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儀征綠楊春茶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品質也得到了市場驗證,但是仍存在茶葉生產標準化不足、茶產業鏈條延伸不夠、茶產業服務體系滯后、產業各環節融合不足等問題。因此,結合儀征綠楊春茶的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瓶頸,從打造生產基地、挖掘地域文化、延長產業鏈條、壯大龍頭企業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從而助力儀征綠楊春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