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媛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代表作。李賀素有“詩鬼”之稱,其詩歌作品風格詭譎,善于錘詞煉句、大膽想象,從而營造出一種綺麗奇特的意境。但是,李賀詩歌的詭譎綺麗,也往往成為學生解讀其作品的難點。圍繞詩歌的語言文字、背景信息等展開多元化的分析,既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還有助于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色彩美、意境美。
李賀之所以被稱為“詩鬼”,是因為其詩風奇特、意境詭譎綺麗,而色彩詞的廣泛運用,是李賀營造意境的重要方式。在解讀詩歌文本時,我們一定要關注文本中的色彩詞,利用色彩詞描摹詩歌的意境,體會其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質。
詩歌的首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體現了作者奇妙的構思和卓越的想象力。從作者的視角來看,眼前兇猛來襲的敵軍,就像天空中翻滾的黑云,帶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解讀此句時,學生不免會產生疑惑,作者為何要將激烈的戰事描繪為“黑云”?教師可以聯系生活經驗,讓學生想象,在暴風雨到來之前,原本光彩艷麗的天空,會瞬間暗淡下來,一大片烏黑的云籠罩天空,這與敵軍來犯時萬馬奔騰、煙霧蔽日的氛圍十分相似,都給人一種緊張之感。在這里,作者以“黑色”為主色調,描摹出一種壓迫感極強的意境。而“壓”和“摧”兩個動詞,更凸顯了情勢的危急和緊張。下句,作者以“甲光”起勢,意為守城戰士身上的鎧甲映照著最后一抹陽光,這一抹陽光猶如閃閃發光的金色鱗片,在黑色背景下顯得尤為耀眼。借助這一強烈的色彩對比,表現了作者戰勝敵軍的決心,也描繪了我軍將士嚴陣以待的場面,通過黑、金兩種顏色的對比,營造了十分緊張的戰前氛圍,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
詩歌的頷聯“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將兩軍激烈交戰后悲壯的意境描摹得十分形象。學生可從“秋色”一詞中了解到,此時正值深秋時節,結合邊塞地區的自然風貌可知,深秋時節的天氣寒冷、氣氛陰森,戰爭的號角聲不斷響起,給人一種凝重、沉郁和陰森可怖的感受。戰爭過后,作者以“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將鮮血浸染后的土地比喻為女子用的胭脂。學生可能會認為作者用詞不當,因為這些浴血奮戰的將士用他們的生命保家衛國,詩人卻將他們的鮮血比喻為胭脂,不否顯得有些輕浮呢?而事實并非如此,作者以卓越的想象力,將被血液浸染的土地比喻為紫色的胭脂,是有事實依據的。經過一個深秋的夜晚,原本鮮紅的血液,經過冷風的吹打、沙土的覆蓋,已經成為一種悲壯的“紫色”,這既是對戰爭的寫實描寫,也是用藝術化的手法營造了一種悲傷、濃郁的戰場意境。
詩歌的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到了此聯,詩歌的色彩稍顯暗淡。在解讀此句時,為了讓學生領會詩詞的含義,最關鍵是讓他們了解“易水”這一歷史典故,教師可以結合“荊軻刺秦王”的典故,引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詩文內容,借此展開詩詞解讀。雖然學生并未看到色彩詞,但是他們也能體會到一種暗淡、蕭瑟的色調,并深刻地感受到悲壯的情感基調。
詩歌的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與前三聯有所不同,此句的色彩濃烈、艷麗。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學生應先解讀“黃金臺”這一典故,明確其歷史源流,理解詩人引用此典故的目的,即“報效祖國的決心”。從色彩上看,“黃金”一詞凸顯了暖色調的特征,相比于前三聯,作者以閃閃發光的金色為主,將自身以及守國將士的樂觀心態表現出來,凸顯了他們為國征戰沙場的決心,這種情懷讓人深受感動。
從全詩的內容出發,作者以其卓越的想象力、觀察力和文學表達力,描摹了一幅色彩斑斕、濃郁的畫面,將戰爭的場景以極富藝術氣息的方式呈現出來,改變了以往邊塞詩沉悶、蕭瑟和荒涼的色調,融入了一抹詭譎、綺麗的色彩,而通過色彩的轉換,詩人也將自身的情感變化寄寓其中,體現了他從沉悶緊張、凝重壓抑到高亢激昂的情感轉變,展現出了李賀高超的藝術創造力。
文本解讀不僅僅局限于“這一篇”,還要從“這一篇”過渡到“這一類”,通過這樣的過渡和轉換,學生便能熟練且扎實地掌握文本解讀的方法,也能夠不斷強化自身的閱讀體驗。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選了體裁、題材豐富的古詩詞,在文本解讀教學中,我們要由《雁門太守行》這一篇古詩詞,關聯與之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多篇古詩詞,讓學生在勾連群文的過程中,歸納和概括這一類古詩詞的共同特征、藝術風格,使他們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審美鑒賞、文化感知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能理解此篇古詩詞的內容和主題,還能在拓展化的群文閱讀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文學常識和歷史知識。
從色彩渲染的角度勾連群文。前文中我們提到,李賀之所以被稱為“詩鬼”,與其善用色彩息息相關,在其創作的詩歌中,不乏色彩濃艷的作品,如《殘絲曲》中的“綠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感諷》中的“秋涼經漢殿,班子泣衰紅”等。教師可以將這些色彩濃艷的詩歌,作為群文閱讀的資源,構建起“李賀詩歌中的色彩意象”的群文閱讀體系,讓學生從色彩詞的運用效果、象征意義等不同的角度,展開項目化、深層次的解讀和品鑒活動,于對比中體會李賀在色彩運用上的獨到之處,由此達到勾連群文、強化體驗的目的。
從衰亡意象的角度勾連群文。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李賀在描寫衰亡的意象上獨具造詣。經人統計和歸納,李賀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老”,其次為“寒”“斷”“愁”“死”等,從這可以看出,李賀不僅是一個善于描寫衰亡意象的詩人,他還對寫“死亡”有著特殊的偏好。基于這一共同特征,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將《雁門太守行》《塞下曲》《客游》《過華清宮》等古詩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群文體系,讓學生總結和概括李賀在寫“死亡”時的特征,引導他們展開對比解讀,從詩歌的意象、視線變化等不同的角度,明確其語言特色、藝術手法、文本主題等。在對比群文時,學生能收獲不同的閱讀體驗,其文本解讀的深度也能不斷加強。
在文體意識和單元意識的驅動下,我們圍繞著關注色彩和勾連群文等不同方面,指引學生描摹古詩詞的意境、探究詩人的情感,強化其閱讀體驗,讓他們明確同類詩詞的異同點,推動他們從“這一篇”的文本解讀活動中積累經驗、總結方法,并于“這一類”的文本閱讀中體會和感受文本背后隱藏的審美、歷史和文化價值,明確其間的關聯。經過這一拓展式的文本解讀活動,可使學生的閱讀廣度、閱讀深度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