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夏琦



摘 要: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數字經濟整體大而不強也給我們“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規范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3.004
Analysis and Strategy Choice of Strengthening, Optimizing, and
Expanding Chinas Digital Economy
WANG Min, XIA Qi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Hefe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Hefe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our count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grasping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In recent years, the digit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booming, but key core technologies are subject to human constraints. The overall size and weaknes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ve also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key core technologie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real economy,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improve and expand our digital economy.
Key words: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economy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受疫情沖擊,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產業亟需轉型升級,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2]
一、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意義
從國家宏觀層面看,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新階段,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美國是全球最早布局數字經濟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就啟動了“信息高速公路”戰略,2015和2016年連續發布了《數字經濟議程》,2017和2019年又陸續按總體規劃的部署,在數據治理、5G、人工智能等幾個重點領域分別發布政策。歐盟委員會在2015年發布《數字單一市場戰略》后,這一路徑持續深化,并在2020年2月19日發布《歐洲數據戰略》《人工智能白皮書》《歐洲新工業戰略》三份政策文件組成的“數字新政”,意圖打造中美意外的“數字化第三極”。 2009年,英國發布《數字英國》計劃,是數字化首次以國家頂層設計的形式出現。2018年1月,發布《數字憲章》;2020年9月9日,發布《國家數據戰略》,支持英國對數據的使用,幫助該國經濟從疫情中復蘇[3]。
從企業微觀層面看,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2021全球市值100強上市公司”排行榜,2021年全球市值前十企業中,數字經濟企業占8家,市值均超5000億美元,在疫情影響下均逆勢增長。8家數字經濟企業中,美國6家(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Facebook,分別位列第1、2、3、4、7名),中國2家(阿里、騰訊,分別位列第5、6名)。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蘋果市值相當于“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市值。《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是按企業營收進行排名的,2021年排在前十位的都是石油、汽車等傳統企業。但按企業市值進行排名,排在前7位的都是數字經濟企業,說明資本市場對數字經濟的看好,代表著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
二、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一)數字新物種不斷涌現
1.新產品。由于信息技術,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而產生的新的產品,叫數字新產品。如智能手機、數碼相機、數字電視、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
2.新業態。一些新的經濟形態開始出現,平臺經濟:電子商務平臺、網貸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共享經濟:共享出行、共享資源平臺、共享圖書、共享住房等。無人經濟:無人零售、無人駕駛、無人倉儲、無人酒店等。
3.新模式。就是一些經濟模式、商業模式、市場模式,開始產生了重大變化。比如說像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直播帶貨、遠程辦公、互聯網醫院、無人超市、云服務等等。這些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極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
4.新職業。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隨著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到2025年科技與自動化將消滅8500萬個原有工作崗位,但同時創造9700萬個新崗位,即新增1200萬個就業崗位。2019-2020年,《國家職業大典》先后發布了三批共38個新職業,而這些新職業都是最近幾年剛剛發展起來的。如第一批新職業里的電子競技員,第二批新職業里的網約配送員,第三批新職業里的互聯網營銷師。
(二)數字經濟重點產業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數字經濟一些重點產業,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以及VR和AR。
1.云計算。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創新,數字產業不斷快速發展,如云計算與不同行業結合形成了制造云、金融云、醫療云、教育云、農業云、電子商務云等等。根據企業自有搭建還是使用第三方服務,又可分為私有云和公有云。私有云的數據安全性更好,但成本高,適用于規模較大的企業。公有云使用成本低,但數據安全性較私有云稍差,適合中小型企業。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19年公有云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私有云,且二者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公有云已經成為云計算市場中的主流。2020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781.8億元,增速為33.6%。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990.6億元,同比增長43.7%,私有云市場規模達791.2億元,同比增長22.6%。
2.大數據。隨著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VR、5G、區塊鏈、邊緣智能等新技術的交匯融合,大數據產業鏈范圍不斷擴展,上游包含硬件供應等;中游圍繞各類應用和市場需求,提供輔助性服務;下游則是大數據應用市場,包括政務、工業、金融、交通、電信和空間地理等。
根據中國大數據產業聯盟發布的《2021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6388億元,同比增長18.6%,預計未來三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2023年產業規模將超過10000億元。
3.物聯網。物聯網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其應用領域涉及工業、農業、環境、交通、物流、安保、家居、醫療健康、教育、金融、旅游等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發展物聯網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006-2020年,物聯網應用從閉環、碎片化走向開放、規模化,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車聯網等率先突破。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未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為物聯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行業規模將超過2.7萬億元。
4.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是中國制造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將加速“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并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工業互聯網在促進國內生產要素循環流轉的同時,有力推動了國際供給與需求的匹配銜接,是打造“雙循環”的重要引擎。在我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背景下,工業互聯網通過推動我國制造業“補鏈強鏈”,能夠有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并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推動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參與程度進一步加深、參與方式向中高端領域轉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的新發展格局。
根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增加值規模達35700億元,同比增長11.65%,占GDP比重不斷攀升,2020年工業互聯網增加值約占GDP比重為3.51%。
5.區塊鏈。區塊鏈最早是由美籍日裔中本聰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中提出,其本質是一個分布的數據庫,所以區塊鏈也被稱作叫做分布式賬本技術。這種技術能夠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使任何一方難以篡改、難以抵賴、難以造假,這是區塊鏈三個技術特性。目前區塊鏈已經廣泛應用到教育、就業、養老、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等領域,涉及金融、司法、政府服務等很多領域。
根據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隨著2018年、2019年資本大量投入,我國區塊鏈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2020年,雖然受全球新冠疫情暴發的影響,但我國區塊鏈產業呈穩定增長態勢,全年產業規模達50億元。
6.人工智能。自1956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來,人工智能發展經歷了3次浪潮,從產業鏈上下游來看,人工智能產業包括上游基礎層、中間技術層、下游應用層三方面。目前,中國人工智能在應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不僅是在新經濟領域、新商業模式和新生活方式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向各垂直領域滲透,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啟了智能化升級進程,智能芯片、智能無人機、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優勢產業將進一步發展,產業生態更加完善,面向醫療健康、金融、供應鏈、制造、家居、交通等重點領域的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將不斷涌現。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512.5億元,增長率為38.94%。
7.虛擬(增強)現實。虛擬(增強)現實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應用空間大、產業潛力大、技術跨度大的特點,虛擬(增強)現實產業鏈主要包含硬件、軟件、內容制作與分發、應用和服務等環節。
我國虛擬(增強)現實產業起步較晚,21世紀才逐漸開始相關技術的研究,在經歷了2016年的元年火爆、2018年的遇冷期后,虛擬(增強)現實產業呈現穩步務實的特點。隨著政策不斷加碼、資本不斷投入、應用場景需求不斷增長,以及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突破,近年來我國虛擬(增強)現實產業持續高速發展。2020年我國虛擬(增強)現實產業市場規模達到413.5億元,同比增長46.2%。
三、發展障礙與對策建議
(一)發展障礙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勁頭強勢,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首先,高端芯片嚴重依賴進口,國產基礎軟件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5%,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匱乏,核心傳感器元器件嚴重缺失。其次,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也存在項目建設投資比重低,資金渠道單一,中小企業“不敢用”“不愿用”“不會用”等問題。再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夠,農業數字化發展落后,仍以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為主,數字化水平低;制造業數字化發展空間較大,設備設施聯網化水平、工業軟件普及率低,工業數據挖掘不足;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失衡,新型服務業數字化水平較高,傳統服務業面對供應鏈受阻、員工短缺、資金周轉不暢等問題導致數字化水平低。此外,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亟須加強規范化管理。
(二)對策建議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因此,在戰略布局層面一定要整體部署,制定數字科技國家戰略,要更加強調和凸顯數字科技,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培育國家競爭優勢的支撐作用。在創新體系層面要以學科建設、基礎研究等前端布局,帶動數字技術升級,數字產業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并從內部驅動數字科技的發展,創新體系需助推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深度融合,以匯聚科學和融合科學的思路,推進數字科技的知識創新,其中更加強調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在產業生態的層面,重點從數字經濟和重大應用場景等后端需求出發,推動數字產業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并從外部拉動數字科技的發展,形成正反饋循環螺旋式進步。
2.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和市場的調節作用,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防止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和風險隱患。探索投融資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不同主體運用市場機制開展合作,充分釋放市場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讓企業真正成為“新基建”大潮中的主力軍。統一行業標準,制定全國統一、國際接軌的“新基建”行業標準,防止因技術標準的不同導致難以推廣新設施的應用,造成新研發設備的閑置和投資的大量浪費。完善統籌協調,做好“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之間以及“新基建”各領域彼此之間的統籌協調工作,配套相關的承接和融合機制。加強政策宣傳引導,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戰略思維。
3.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加強農業傳感、遙感、新材料、新裝備等研發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以特色農業為抓手,加快數字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及農機作業的深度融合和應用[4]。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布局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全產業鏈資源整合和價值優化;加快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打造一批全國標桿智能工廠。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政府部門應聯合行業主體制定服務業行業標準,謀劃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路線圖,對企業購買數字化轉型設備和服務給予支持,逐步緩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約束,加快傳統服務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步伐。
4.規范數字經濟發展。要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5],完善主管部門、監管機構職責;發揮互聯網時代監管主體多元化特征,以協同監管模式與社會監管主體、第三方監管機構合作,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提高數字經濟治理水平。改進提高監管技術和手段,利用數字技術,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提高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高領導干部數字化水平。各級領導干部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增強發展數字經濟本領,強化安全意識,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臺聲,2022(2):9-11.
[2]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2):4-8.
[3]武燕.培育發展數字經濟引領鄂爾多斯市經濟高質量發展[J].北方經濟,2021(1):62-66.
[4]夏詩園.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機制、國際經驗及政策建議[J].海南金融, 2022(2):79-87.
[5]王淼,向東旭.數字資本邏輯批判的四重維度[J].經濟學家,2022(1):36-44.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