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燕
摘 要:近年來,產業和人口問題是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熱點問題,它們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并動態協同的關系。在廣泛吸收學界研究成果,深入探討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良性互動的科學路徑的基礎上,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分析大量省市數據,并結合日照實際可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研究市域內現代產業體系與人口關系提供范式。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人口聚集;就業彈性;人才政策;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3.01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Population
——Take Rizhao as an Example
SUN Ming-yan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Party School of Rizhao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Rizhao 2768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are a dynamic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that interacts, restricts and restricts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extensive absorp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scientific path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 large number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data from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and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izhao to put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population in the city.
Key words: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employment flexibility; talent policy; industrial upgrading
近年來,人口和產業的關系問題,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均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人口紅利逐漸衰退的背景下,各城市人才競爭白熱化,出臺各種人才政策,但如果政策較為類似,并不能成為城市的優勢,產業才是引人、留人的關鍵所在,筆者通過梳理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并實證分析大量基礎數據,明晰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對日照市產業與人口關系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思考,為研究市域內現代產業體系與人口關系提供范式。
一、相關理論梳理
人是生產生活的主體,產業是吸納人口的核心要素。準確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科學制定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有關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認可度比較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對于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二者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論研究主要方法
1.基于區位熵概念構建人口吸附能力指數。設定α為某市人口吸附能力指數,a為某市凈流入人口數,A為某市常住人口數,b為全省凈流入人口數,B為全省常住人口數,數值越大,表明該市人口吸附能力越強。公式如下:
2.產業吸納就業彈性分析法。測算就業增長率與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的比值,即經濟增長每變化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變化的百分比。可以分別比較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高低,也可以總體衡量一個地區產業的總體就業彈性狀況。
3.灰色關聯矩陣分析法。這種方法能反映產業和人口各項指標間的親疏程度。人口從年齡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規模結構、性別結構、教育結構六個方面,構建人口結構系統指標體系;現代產業體系考慮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以及相關經濟指標。指標在0≤r≤0.35是低關聯,指標在0.35 4.配第—克拉克定理。經過經濟大樣本觀察得出結論,三次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就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比重不斷降低,從事一產的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步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二)理論研究相關結論 研究認為,人口和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的兩大系統,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并相互滲透,是一種動態的協同關系。一方面產業是影響城市人口規模與結構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適度的人口增長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刺激消費需求、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術水平,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條件。 1.人口對產業的作用。基本觀點是:人口日益成為影響投資、消費、創業、創新等的關鍵因素。一方面,人口集聚過程中人力資本也同步得到積累,高素質的人口群體大大增加,促進了創新和發明,帶動了產業技術的提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也會推動地區創業和投資。另一方面,人口集聚增加消費需求并推動消費升級,將提高產業運營效率并驅動產業結構實現高級化。消費需求的增加拉動相關產業規模化經營,提升產業運營效率;高素質群體的增加,會推動消費升級換擋,有效推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產業對人口的作用。基本觀點是:產業決定了一個地區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公共服務能力等,是吸附人口的核心因素。產業結構高級化從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附加值提升兩個方面來影響人口集聚。首先,產業發展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人口規模不斷聚集,這種“以產聚人”的模式直接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其次,產業聚集形成創新聯盟,降低創新成本,會吸引更多的就業人口集聚,以此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再次,市場競爭促使產業鏈的附加值提升,發揮產業鏈價值鏈篩選人才的功能,高附加值的產業能夠提供較高的收入水平和優質的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有效聚集高端人才,產業鏈的聚集促進人口的梯次聚集來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轉型[1]。 2.產業與人口的結構性影響。一是現代產業體系與人口年齡結構。在人口年齡結構中,勞動力人口比重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地區產業體系構建。一方面,人口撫養比的上升、老年人口比重加大減少了勞動力人口供給,抑制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少兒數量的增加又可促進老年、嬰幼兒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升級。二是現代產業體系與人口空間結構。人口空間結構的主要衡量指標是城鎮化率,很顯然產業主要分布在城鎮,人口的空間轉移即城鎮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而城鎮產業的繁榮發展又直接推動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三是現代產業體系與人口素質結構。人口素質結構是影響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因素,人口素質提升,會促進創業和創新,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產業結構的合理高級化又促使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就業人才,產業需求人力資源與地區提供人力資源日趨協調,推動地區人口素質結構日益合理化。 二、日照市現代產業體系吸附人口聚集存在的問題 (一)人口聚集能力較弱,產業總體吸納就業能力低于周邊城市 “六人普”到“七人普”日照市常住人口低速增長,人口長期凈流出。2010到2020年間市常住人口小幅低速增加,年均增速0.59%,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在省內周邊城市中增速低于青島(1.49%)和臨沂(0.94%),高于濰坊(0.33%)、煙臺(0.19%)和威海(0.37%)。十年來日照人口一直是凈流出的狀態,并且在2018年達到流出峰值,年流出人口數量13.62萬人,近兩年來人口流出絕對數有所回落。 日照市人口吸附能力指數偏低,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強。2020年日照、青島、濰坊、臨沂、煙臺、威海的人口吸附指數分別是-1.00、4.21、0.51、-2.09、2.01、2.86,周邊城市青島、濰坊、煙臺、威海對人口有較強吸附能力。從三次產業的總體就業彈性來看,2011—2020年,青島的就業彈性為0.029,威海的就業彈性為0.011,日照就業彈性為-0.025,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相對較弱。臨沂盡管是人口凈流出城市,但在省內面積最大,經濟總量多年居全省上游,是國家重要物流周轉中心和商貿批發中心,貨物流資金流也帶來了人才流。“七人普”數據顯示,臨沂市常住人口1101.8萬人,穩居全省第一,與“六人普”相比增長9.75%,高出全省3.76個百分點。 (二)第一產業吸納就業比重偏高,第二產業吸納就業比重明顯偏低 日照市三次產業吸納就業比重并沒有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的演變規律。一是一產吸納就業偏高。自建市起到2017年,一產始終是吸納人口最多的產業,截止到2020年仍有超過30%的就業人口在一產。青島近十年來一產的就業比重一直低于20%。一產是被動吸附就業的蓄水池,一產吸納人口比例過高,也側面反映市二產、三產發展不充分。二是二產吸納就業比重始終不高。青島市從2005年開始二產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14年開始三產超越二產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二產吸納就業比重和二產在三次產業中比重大致相當(見表1)。日照市二產占GDP比重多年來都在40%以上,但吸納就業占比始終不足20%,從2017年開始三產超越一產成為日照市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這表明其一:日照市二產不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目前市規模以上重工業產值、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70%以上,二產內部結構偏重;其二: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勞動力分布結構變化的動因是產業之間相對收入的差異,表明日照市的二產附加值不高。 (三)現代服務業成為就業主渠道,但吸納就業比重不高 從2017年開始第三產業超越第一產業成為日照市吸納就業主渠道(見表1),疫情期間以快遞、外賣、直播、社區團購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吸附了大量勞動者特別是年輕人就業。據統計,2021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中,靈活就業人數較2020年增長10%。目前,日照市及周邊城市中服務業都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但與周邊地市相比日照服務業吸納就業比重偏低,2020年日照市服務業吸納就業比重為47.3%,低于同期青島服務業吸納就業比重5.2個百分點。2020年日照市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在周邊地市中也是最低的(青島61.2%,煙臺52.1%,濰坊51.5%,威海51.1%,臨沂53.7% )。從反應服務業結構優化的金融業來看,2020年日照市城鎮非私營金融業從業人員占比僅為0.183%,而青島城鎮非私營金融業從業人員占比達到2.17%。 (四)人口總體素質不高,產業創新能力不強 “七人普”數據顯示,日照市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39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75年),每10萬人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也低于全省平均數,說明日照市人口總體素質偏低。近年來日照市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人才發展生態不斷優化,但跟周邊地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2021年煙臺先后兩次升級人才政策,年內新增高層次人才8241人,引進高校畢業生5.6萬人。人口素質高度影響產業創新能力,與周邊地市相比日照產業創新能力較為落后。2021年日照市高新技術企業492家,威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48家;2021年青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6.28件,煙臺14.91件,濰坊13.5件,日照市7.03件。日照市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膠東五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產業創新綜合能力不強又會直接影響日照對人才的吸納與引進。 (五)“十四五”時期日照聚集人口形勢不容樂觀 2013年末全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2018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人口雙下降,當前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普查數據顯示,山東省內流動人口為1661.4萬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80.09%。跨省流入人口僅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91%。山東省人口流動主要是從縣向所在市區流動,從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2020年底山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3.05%,“十四五”規劃2025年末將達到65%,按照山東省目前1億人口的基數測算全省每年的城鎮化人口只有39萬人左右,依據現有省內和省外流動人口比例估算,每年山東省的流動人口50萬人左右,需要分配到16地市中。基于日照人口聚集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分析,課題組認為“十四五”時期日照聚集人口形勢不容樂觀。 三、推動日照市產業與人口良性互動的幾點建議 在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形勢下,各市為積累發展和創新力量,“搶人大戰”會進一步升級。日照周邊強市環繞,虹吸大于輻射。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強化了人口自由流動。科學構建產業與人口良性互動的政策體系,實現產業與人口雙贏,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 (一)理清產業與人口關系,強化科學的政策邏輯 產業與人口既相互促進、相互成就,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依人興產、以產聚人這是不變的邏輯。對于日照來說,要把依托產業聚焦人才、吸納人口放在第一位,扎扎實實做好產業,通過壯大產業規模、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夯實基礎,強化載體,擴大勞動力人口,吸引高層次人才,以此帶動和增強城市的人口吸附能力。在政策思路上,要把夯實產業基礎作為提升城市人口規模的關鍵。在具體路徑上遵循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從“人才引進”到“人口集聚”的貫通。人才是一種創新力量,人口是一種要素資源,以人才新政為突破口,廣聚人才,并以人才引進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引發外部人口流動,實現市域內人口等要素資源的空間集聚,提升城市經濟發展能級。 (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錯位競爭吸引產業人才 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市群戰略下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時空演變與空間效應研究》得出結論:多樣化產業集聚對中等及以上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規模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專業化產業集聚對小城市釋放了經濟發展與人口規模紅利。借鑒這一觀點,日照要瞄準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大港優勢,突出臨港涉海特色,加快打造“2+4+4”臨港涉海產業體系,更加注重貫通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資本鏈、人才鏈和創新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產業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以錯位競爭的思路,立足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瞄準中高端市場,精準吸附產業升級所需要的人才。 (三)著重發展現代服務業,挖掘人口吸附主渠道最大潛能 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港口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發展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會展經濟等吸附中高端人才的現代服務業,吸納更多省市外高端人才來日照就業。遵循新發展階段人們的收入和消費規律,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沿海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等現代生活性服務業,有力吸附人口就業。[3]尤其重視發展醫養健康產業,山東省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山東省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已將醫養健康產業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現已啟動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省創建工作,日照市應多渠道增加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醫養康養融合,加快推進養老產業發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 (四)重點扶持新業態發展,拓展人口吸附新空間 圍繞日照數字經濟加速倍增的八大行動,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大數據、5G與物聯網、光通信與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六大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數字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旗艦型數字企業,打造一批在全國智能制造領域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重要平臺,以企業和平臺型機構為載體,對接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動在日照設立研發和人才培養基地,為吸附高層次人才提供新空間。 (五)營造宜居宜業的社會環境,打造聚才引才“強磁場” 吸納外來人口聚集是一個地方各種優勢綜合作用的結果,日照既要牢牢把握產業聚集人才這個核心要素,又要營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社會環境,讓“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成為所有外來人員的真實感受和大眾口碑。要從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三個層面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全力打造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要結合人口、人才政策分類施策,切實穩控城市房價,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性價比”。房價/收入比是衡量城市生產生活成本最直觀的指標,日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2602)在全省處于高位水平,大幅高于煙臺(1808)、威海(1487)、濰坊(1666),拉高了生產生活成本。需采取切實措施,滿足新市民、流入人口的居住需求。要建設高品質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實現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從政策與服務多個層面,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賈晉,高遠卓,等.人口集聚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孰先孰后[J].財經科學,2022(7):106-121. [2]梁樹廣,呂曉,等.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耦合演進的時空特征[J].經濟體制改革,2019(2): 54-61. [3]周季瑤.產業發展視角下江蘇省增強人口吸附能力研究[J].統計科學與實踐,2022(1): 46-49. [4]戚晶晶,周莉雅,等.江蘇人口吸引力困境的原因與對策[J].發展研究,2021(4): 64-76.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