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王小艷 林興園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蕎麥保健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已成為一種趨勢,也成為人們迫切要求其所擁有特殊療效的必然產物。所以大力開發蕎麥保健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因此我縣小雜糧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思路,不斷地建設示范基地,提高蕎麥高產種植技術。
關鍵詞:蕎麥;高產;現狀
1 蕎麥的生產及分布情況
蕎麥營養成分豐富,有“五谷之王”之稱。蕎麥又叫烏麥,三角麥,屬短季蓼科作物,耐瘠薄和冷凍環境,是糧食作物中較理想的填閑補種作物之一,生長期短(60~80天可成熟)和適應性強(王紅育2004)[1]。
蕎麥起源于喜馬拉雅山系東側和我國西南地區。全球目前蕎麥屬共約有15個種和2個變種,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烏克蘭、匈牙利、波蘭、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南斯拉夫、朝鮮和日本等。我國蕎麥產量與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
我國蕎麥的主要產區分布在西北、華北、西南一帶干旱、高寒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復雜狹長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其蕎麥品種資源極為豐富,以農家品種為主[2]。作為蕎麥主要產區,歷年播種面積變動在150~200khm2間,占全國蕎麥面積1/4左右,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寒冷高寒的氣候適宜蕎麥生長發育,所產蕎麥質量好,素有“粒大粉多,面潔白,皮薄筋多,品質優良”之稱,是外貿出口的重要商品。
蕎麥營養保健價值豐富,科學研究證明蕎麥醫食同源,有極高藥用保健和營養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蕎麥食品、藥品等制品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3]。
2 蕎麥產業發展現狀
靖邊縣位于陜西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下轄6個鎮,5個便民服務中心,一個國營農場。靖邊縣的海拔1123~1823m,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日照時數2768.8小時,年降雨量395毫米。
靖邊縣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22萬畝,其中蕎麥播種面積12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我縣南部山區和中部梁茆澗地。選用品種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甜蕎品種西農9976、西農9978和苦蕎品種西農9940以及本地的紅花蕎。
由于蕎麥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縣先后成立了許多具有一定規模的小雜糧專業合作社。例如:靖邊縣喬溝灣鄉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靖邊縣黃土之戀農產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產品有蕎麥米、苦蕎茶、蕎麥方便面、蕎麥精粉和蕎麥淀粉,遠銷日本、韓國等地。
形成企業加農戶的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模式。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農民的糧食銷售渠道,又解決了加工企業的原料來源。而且蕎麥作為醫食同源的一種新型食品資源,再根據市場需求旺盛程度來看,對我縣特色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色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加快我縣“一村一品”模式的發展;明確了我縣特色農業發展的思路;能夠為我縣樹立品牌意識、發展名牌小雜糧;建立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提高規模效益;實現小雜糧的加工增值;發展龍頭企業能夠帶動規模經濟。
3 技術要點
3.1 地塊選擇
應種于黃土性土壤旱塬地和旱澗地,以前茬以豆類作物為優,禾谷類作物次之。
3.2 整地與施肥
一般耕層深度15~20cm為宜,不宜超過25cm。深耕后及時耙耱,保墑。基肥每畝撒施有機肥1000kg。隨著深翻順犁溝每畝施用磷酸二銨20kg、碳銨50kg,追肥每畝施用尿素5kg左右,應選在多雨的天氣。
3.3 種子處理
品種選生育期適中,粒大整齊,抗性好的品種:苦蕎宜選西農9940、西農9920等良種。甜蕎選西農9976、西農9978。選無病蟲害、無雜質的品種,播前進行剔除空粒、秕粒、破粒、草籽和雜質。將選種后的種子晾曬1~3天。用沼液浸種1小時,撈出后晾干。
3.4 播種
播種期宜選擇在6月上中旬;播種方法為條播,播種深度以4~6cm為宜,根據土壤水分、土質情況而定。砂質土和旱地可適當深些,粘土和墑情好稍淺些,并要視墑情適當鎮壓。甜蕎每畝適宜播種量2.5kg,苦蕎適宜播種量2kg;種植密度:甜蕎留苗密度4~5萬株/畝為宜。條播行距30~33cm,株距4~4.5cm。苦蕎留苗密度以4~5萬株/畝為宜,條播行距30~33cm,株距4~4.5cm。
3.5 輔助授粉
甜蕎盛花期每隔2~3天,于上午9~11時用一塊長200~300m,寬0.5m布條,兩人各執一頭,順著甜蕎的頂端輕輕拉過去,搖動植株,讓植株互相接觸,互相授粉。如果有放蜂現象可以替代人工輔助授粉。
3.6 蟲害防治
對于養麥鉤刺蛾的防治方法可以采用深翻滅蛹、燈光誘殺、人工捕殺、藥劑防治。
3.7 適時收獲
蕎麥籽粒的成熟很不均勻,通常整株有三分之二的籽粒在成熟時就會出現籽粒變褐,變灰的現象,表現出該品種固有色澤時是合適的收獲期。采收應在陰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時機械采收,防止落粒而減產。
參考文獻
[1] 王春霞,劉歡.延安市蕎麥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家參謀,2022(23):41-42+166.
[2] 楊崇慶,常克勤,穆蘭海,等.蕎麥品種改良與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作物雜志,2021(02):28-34.
[3] 蔣瑩,常慶濤,王全友,等.蕎麥生產技術規程[J].江蘇農業學,2020,48(1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