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李毅 李正旺
摘 要:在經濟學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既是經濟學專業課程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時代需要培養德才兼備大學生的必然選擇。課程思政應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做到有始有終,貫穿全程。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考核中雖具挑戰性但意義重大,有待突破。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創新中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以風險管理類課程為例,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中的具體實踐,為經濟學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考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政元素;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
“理性人”假設是經濟學專業課程的基本前提,多數經濟學類課程的主流思想和理論都是來自西方,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影響而陷入唯利是圖、盲目崇拜或一概肯定的價值誤區。因此,在此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經濟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同時,能夠讀懂中國的國情,講述中國的經濟學、中國的發展觀,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能夠培養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國家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因此,在經濟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程考核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的依據。如何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考核體系之中一直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大難點,也是檢驗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如何將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到課程的考核之中,需要突破傳統的考核方式,借助科學、有效、多元化的創新型考核手段。
一、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創新原則
(一)課程思政考核需結合專業特色,精準匹配專業人才培養需求
經濟學專業以理論經濟學為基礎,同時兼有應用經濟學的屬性,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經濟學專業教學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且要求本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當今社會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世界范圍呈現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趨向的重大態勢。作為經濟學專業人才,肩負著國家經濟改革發展的重任,不僅要具備厚德博學的知識儲備,并且還要有經世濟民的理想抱負。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中,不僅要加強經濟學理論基礎的考核,同時應該考查學生是否關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趨勢。不僅要強調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關注熱情,通過創新考核方式,鼓勵學生勇于擔當時代責任,積極主動去探索“國之所需、民之所盼”的社會經濟問題。注重將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以考促學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而立德樹人的關鍵應是“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以人為本”即是以學生為本,從學生中來,為學生所用。因此,在將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過程中,切不可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注重課程知識的傳授,而不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領悟與反饋。課程教學的考核首先應該遵循從學生中來,課程考點設置不能脫離了學生所缺、學生所需。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易錯的、普遍反饋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學生較為關心的社會問題以及學生較匱乏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的考查。此外,為學生所用是課程考核的目標導向。經濟學專業課程不僅需要關注專業知識的理論性,同時需要強化知識的應用性,即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經濟學理論解釋和解決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考試并不是整個教學環節的終點,如果創新考核方法得當,它甚至可以成為學生開啟在新的領域進行探索研究的起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醒學生學習的自驅力,而這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因此,強調以考促學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創新考核方式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課程思政效果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只有將被動性課程思政輸入轉化為主動型思政素養提升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形成多元化考核評價指標,塑造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因此,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經之路。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也對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單一化的、唯考試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匹配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必須借助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指標,注重全過程考核,實現全方位考核。教學全過程考核強調將考核貫穿到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整個時間線中,將各個環節的考核方式、分值比重,考核標準、考核效果納入到考核評價指標中。全方位考核強調對學生考核不僅僅是學習成果,還包括個人能力、道德情操、愛國情懷、理想信仰等等育人標準的全方位考察。全方位考核契合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是課程思政考核方式所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之一。因此,基于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課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必定是多元化、多維度的。
二、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探索:以風險管理類課程為例
基于前文提出的了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創新原則,以金融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與保險、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風險管理類”課程為例,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具體實踐。
(一)合理設置考核比例,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基于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考核的要求,以往的簡單考核比例的設置已經不能滿足課程考核要求了。在考核比例的設計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將平時成績的比重設置為50%,考試成績的比重為50%。對于平時成績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包括課堂考勤(10%)、課堂表現(20%)、第二課堂(20%)。而其中對課堂表現的考核包括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次數,學生就某一選題進行課堂討論以及學生小組活動的表現等等。對第二課堂的考核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在學習風險管理這門課程的過程中,能夠運用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就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問題,撰寫一篇小論文;第二,可以就某一社會問題或者現象,運用所學風險管理知識,拍攝一段小視頻進行解答或者進行風險意識的宣傳等等;第三,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應用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或者大學生科研獲得立項;第四,就某一感興趣的與課程相關的社會問題,進行自主性的社會調查活動。
在設置好各個考核部分的構成以后,便需要構思如何將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各個考核環節之中了。首先,對于常規性的期末考試部分,在考題的設置中,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題的方式增設一些對學生價值觀、風險觀、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的考核。具體而言,可以設置案例分析題舉例如下:根據巴林銀行倒閉的案例,請結合所學課堂知識談談作為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風險知識和意識(旨在培養職業道德感、強調經濟學專業學生應具備風險識別能力)、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以來,我國所采取針對疫情風險的管理方式,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公共衛生風險管理手段的科學性(幫助學生理解國家防疫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增強國家榮譽感)、請分析馬云在上海外灘金融論壇論斷違背了風險的哪一特征,請問中國有沒有系統性金融風險?(幫助學生理解風險的客觀存在性,正確認識唯物主義世界觀)等;可以設置論述題如下:試闡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含義,談談我國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有哪些?你們應該作哪些準備?(關注國內外形勢,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請應用本課堂所學知識和理論,對自己、家庭或班集體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考查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
其次,對于在課堂討論的選題中也可以增加一些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講述中國故事、中國國情、中國式風險管理方式,喚醒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結合風險管理類課程的知識結構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考核的具體實踐中。例如,在講述動態風險的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人口老齡化這一動態風險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以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我黨執政為民的決心、增強民族自信和國家自信。在講述風險分類這一知識點時,鼓勵學生討論環境污染風險對我們的危害及其應對策略以喚醒大學生環保意識,理解“雙碳”政策,體會大國責任與擔當。在講述社會風險時,可以電信詐騙為例,組織學生討論電信詐騙的危害和新形式,結合風險管理知識談談防范措施以提高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遠離詐騙。
最后,在拍攝課程相關小視頻方面,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傳遞正能量、普及專業知識幫助大眾消費者避開誤區等,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成就感。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或者大學生科研項目方面,激勵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思考民生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二)重視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要做到自然而然、恰到好處,避免生搬硬套、過猶不及。思政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單一的教學形式、枯燥的教學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厭惡感和排斥心理,完全依靠第一課堂的方式并不能將思政教育內化為學生自身動能。因此,借助“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專業課程的生動性、豐富性和趣味性,既能夠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率,也是檢驗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第二課堂”的考核中呢?首先,確定考核比重,將第二課堂納入到整個課程考核中,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第二課堂中。其次,制定生動有趣的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指明方向,提高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熱情。比如,在體會人口老齡化風險這一話題,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去養老院參與志愿者服務;鼓勵學生在社區開展風險意識宣傳,解答居民在購買保險或理財產品中的困惑;指導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讓學生養成關心社會政治的好習慣,用自己所學知識為社會問題建言獻策。最后,鼓勵學生分享匯報自己在第二課堂的心得體會,引起更多其他同學的共鳴。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二課堂的體驗,參加完第二課堂的學生可以回到第一課堂中給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在第二課堂中成長和感悟,通過同齡人之間交流與分享會進一步增強和放大課程思政的效果,而這種效果是通過第一課堂的傳授所無法實現的。
(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課程考核,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效率。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課程考核可以貫穿到整個授課環節之中。在課前,可以通過學習通和QQ建立課程學習群,在每節課開始前,通過學習通發布與本次授課內容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提前思考。在課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圖片和視頻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課堂專注力,并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借助精選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沉浸在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學習通等各種線上教學軟件的功能,適時地發布搶答題、討論題、投票題等方式,調動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實時快速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思想動態。課后,創建網絡輔助課,在學習平臺上分享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視頻和練習題。定期轉發分享與本課程相關的國家重大政策、重要新聞等。此外,通過加分項設置來鼓勵學生拍攝積極正面有價值的、與課程相關的小視頻。學生可利用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做出解答并制作成小視頻,使其對課程專業知識領悟更加深刻,同時通過小視頻科普專業知識,傳播正能量,實現第二課堂的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許謹良.風險管理(第5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
[2] 李志明.“中堅青年”的群體形象和時代機遇[J].人民論壇,2022(8):14-17.
[3] 楊淑玉.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48):153-156.
[4] 吳雙,李毅,李正旺.風險管理類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145-147.
[5] 劉紅凜.技術革命驅動政黨轉型發展:歷史邏輯與當代演繹[J].政治學研究,2021(6):128-139.
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校級教研項目“中國共產黨應對風險挑戰的歷史經驗融入經管類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研究”(SZ202203)
作者簡介:吳雙(1989- ),女,湖北仙桃人,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與保險;李毅(1975- ),男,重慶人,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保險市場;李正旺(1974- ),男,湖南新化人,湖北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金融教學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