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碳中和浪潮正重塑金融業的發展格局,也給高校金融人才培養帶來了新挑戰。本文對英國愛丁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挪威商學院的綠色金融學位項目展開案例研究,建議我國高??沙浞掷米陨碣Y源、合理規劃、循序漸進地推動傳統金融人才培養項目的綠色轉型,并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加速高素質的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綠色金融人才;高校;校企合作
一、引言
后疫情時代,“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為實現綠色復蘇和巴黎協定的目標帶來了希望。對我國而言,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有助于避免氣候變化引致的經濟損失,還有望獲得空氣質量和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等多重環境與社會效益。然而,根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2021)的測算,我國實現該目標未來30年所需的綠色低碳投資額累計高達487萬億人民幣,但現有的綠色金融體系無法與之相匹配,相關金融人才更是嚴重匱乏。
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并已積極開展布局。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主要舉措的第一條便是碳中和人才培養提質行動,包括“加快與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融通發展,培養碳核算、碳交易、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等專業人才”;隨后在2022年4月,教育部再次推出《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提出“依據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覆蓋面廣、戰線長特點,進行系統性、全局性統籌規劃?!涌炫囵B工程技術、金融管理等各行業和各領域的專門人才”以及“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學資源建設”等,明確指出高校應廣泛開設碳中和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將碳中和的理念和實踐融入到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當中。
然而,當前我國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實踐嚴重滯后。國內高校開設綠色金融相關學位項目的高校屈指可數,較為知名的有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2021年更名為廣州城市理工學院)于2014年基于金融工程專業開設了國內第一個碳金融本科學位項目;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于2016年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綠色金融方向的專業碩士項目;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部(ENVR)在2022年啟動了亞洲第一個4年制的綠色金融本科學位項目——可持續發展與綠色金融學士等。在教育部2021年新增的37個本科專業和2022年新增的31個全新專業中,與碳中和相關的幾乎都是工學專業,如“氫能科學與工程”“可持續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碳儲科學與工程”“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等,僅有一個管理學專業“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綠色金融人才缺口巨大的態勢將會持續,高校亟需開展行動積極探索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方案。鑒于此,本文著重對國外三所知名高校的綠色金融人才學位項目展開案例研究,以期為我國高校啟動綠色金融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二、國外高校碳中和金融人才培養的實踐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選取了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NUS)和挪威商學院(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簡稱BI)三所高校的碳中和金融人才項目為案例展開探討。
(一)英國愛丁堡大學:氣候變化金融和投資碩士項目
愛丁堡大學位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學位列第20位;其商學院在2016年開設了全球第一個碳金融碩士項目(Masters in Carbon Finance),是其開設的14個碩士項目之一。2021年,該項目更名為氣候變化金融和投資碩士(Masters in Climate Change Finance and Investment),仍為1年期的全日制項目,共計180學分,培養目標為“致力于培養低碳金融和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旨在讓其了解氣候變化的挑戰是如何在能源生產、住房和基礎設施等眾多領域推動數萬億美元的新投資,以及將使其具備先進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投資”。該項目的培養方案簡況如表1所示。
此外,該項目中還有愛丁堡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LCC)合作開設的低碳環境和低碳能源碩士課程。學生第一年在上海LCC學習,第二年可以申請到愛丁堡大學學習,最后可獲得兩所大學的學歷認證。
(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理學碩士項目
NUS創辦于1905年,是一所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第11位,為亞洲大學最高名次。2022年,NUS商學院和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 (SGFIN)聯合推出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理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 in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項目。該項目“旨在培養能夠挑戰亞洲及其他地區的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畢業生,提高人們對金融如何通過實踐方法幫助解決這些挑戰的認識?!?。項目為期12個月,共需要完成40學分,包括4門核心課程(16學分)、4門選修課程(16學分)和1個畢業項目(8學分),詳見表2。
(三)挪威商學院(BI):可持續金融碩士項目
BI創建于1943年,是一所位于挪威首都奧斯陸的私立大學學院,也是挪威首所具有AAE(AMBA、AACSB和EQUIS)認證的商學院。其商業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之下設置了可持續金融(Major In Sustainable Finance),是13個英文授課碩士學位之一,培養目標為“讓學生既有強大的管理和財務技能,又對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問題有深刻的理解;使畢業生可以勝任金融、可持續性和循環經濟被視為重要且相關的大型組織等一系列職務”。項目為二年制共計120學分,培養方案詳見表3。
(四)比較分析
雖然綠色金融、碳金融和可持續金融均為交叉學科,但上述三所高校均由商學院主導人才培養項目,且金融類傳統課程仍占據一定比例,充分顯示“N+金融”的特征。三所高校核心信息對比結果詳見表4。
三所高校的碩士項目時長為1-2年,其中BI為兩年制,與我國大多數高校碩士項目時長一致。從課程設置來看,三校差異明顯,愛大和BI課程種類更為豐富,NUS課程數量偏少。具體而言,愛大的9門必修課程中與可持續發展高度相關課程數量多達8門;NUS主要體現在選修課方面均與綠色金融相關;而BI的傳統金融類課程比例偏高,尤其是必修課10門里有7門完全為傳統金融課程,該校比較特別的是學生可選擇交換項目替代選修課學分。
三、啟示
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難度高,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或將制約我國相關金融行業的發展。但由于綠色金融作為金融的新興領域,與環境科學、能源經濟學、氣候變化科學等學科相交叉,人才培養難度高且面臨培養體系尚在探索、教材建設剛起步等多重挑戰;其中,綠色金融相關師資匱乏是當前大多數高校開設學位項目的主要障礙。筆者認為我國高校無需一步到位,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合理規劃,積極推動傳統金融人才培養項目的綠色轉型以應對碳中和時代帶來的挑戰。
(一)循序漸進推動綠色金融人才培養
首先,在師資相對匱乏的起步期,高校可開設一門綠色金融相關課程。如在金融專業中統一開設《綠色金融學概論》的專業必修課或選修課,其優勢是少量專業教師便可勝任,能夠快速落地,為傳統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和感興趣的學生提供系統學習綠色金融類相關專業課程的機會。
在師資較為充裕后,高校可在金融專業開設一定比例的綠色金融相關課程。如參考BI可持續金融碩士項目強調“金融”的模式(詳見表3),即在保留傳統金融類的部分通用的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一定比例的碳中和金融相關課程;或者類似NUS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理學碩士的精品模式(詳見表2),無需追求課程種類的多而全,而是著力打造幾門高水平課程。
若高校有較強的意愿將綠色金融人才培養項目打造成特色鮮明,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專業,則可參考愛大氣候變化金融和投資碩士項目的差異化模式(詳見表1)。該項目運行時間最長,培養方案中有高比例的能源、氣候相關課程,截然不同于傳統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業界需求契合度高,享有極高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
(二)校企深度合作加速高素質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
碳中和目標將有效激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大幅度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廣闊的實踐和就業機會。綠色金融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特性,與實踐關系緊密;來自業界的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業界可為高校碳中和金融人才培養提供業界導師和實踐資源等,如愛丁堡大學的氣候變化金融和投資碩士項目與業界、咨詢公司、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包括彭博新能源財經、氣候債券倡議、愛丁堡碳創新中心、環境投資組織、經合組織、英國綠色投資銀行、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世界銀行等)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在演講嘉賓、論文主題、碳咨詢項目或實習方面展開合作。另一方面,高校還能夠為業界人士打造兼顧基礎理論和前沿發展的課程組合,為其提供深造機會,助力行業人才轉型。
綜上,綠色金融人才是“雙碳”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的根本保障。“雙碳”國家戰略也正催生出諸多新興金融職業,如碳信用、低碳投資組合管理、可再生能源投資、碳交易、碳咨詢公司、碳核算和氣候金融管理等,人才缺口巨大。盡管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也能夠對金融人才進行再培訓使其能夠承擔綠色金融相關業務的需求,但高校無疑更能勝任規?;⑾到y化相關人才培養的功能。高校作為知識傳播和研究的主體,擔負著高層次專業人力資本形成的重任;綠色金融人才培養高校責無旁貸,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碳中和愿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R].2021-12.
[2] 張怡,焦石,尚桐羽,徐子淵.雙碳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銀行家,2022(3):69-71.
[3] 李一弘.我國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27):57-59.
[4] 劉牧心.碳中和目標下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研究——以碳金融專業方向為例[J].科技風,2021(34):34-36.
[5] 李玲.碳金融專業(方向)畢業生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22):218-219.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六卓越一拔尖2.0’時代湖北省地方高校經濟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研究”(2019GA032);2022年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本科教育成果培育專項
作者簡介:葉楠(1983- ),女,湖北蘄春人,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