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娟
海倫·凱勒說:“一本好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
作為一名教師, 我深知自己在閱讀尤其是教育教學論著的閱讀上,做的還遠遠不夠,為了走出狹隘, 駛向更廣闊的我所鐘愛的教育事業的海洋, 我從書架上找到了塵封已久的教育經典———《教育漫話》,開始了自我的提升之旅。
《教育漫話》是紳士教育論最系統的代表作,被稱為近現代英美教育思想的源頭活水,作者是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這本書原為洛克與其友人愛德華·葛拉克討論教育問題的通信,1688 年后,為了幫助英國上流社會家庭用“最容易、最簡捷”的方法培養紳士,洛克將這些信札進行整理,于1698 年公開出版了這本書,盡管此書成書于三百多年前,但依然可以跨越時空,為我們這些為人師、為人父母者提供最直觀的教育指導。
這本書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體育、德育和智育。所謂體育,其實就是健康教育,作者認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我們要有自己的工作, 要獲得幸福, 必須先有健康的身體。而要有所成就,出人頭地,也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這與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說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謀而合。
寫到這里,突然就想起了《朗讀者》的一位嘉賓,70 后作家阿乙,他“以命博文”,幾乎是用“圣徒式的寫作” 完成了他的第一個長篇《早上九點叫醒我》,他說:“一天二十四小時,我都是在圍著寫作轉,連做夢都是在和書中的人物對話。”從開始的自己燒飯,到后來的訂餐,再到后來的借助面包和牛奶打發自己每天的兩頓飯。為了提神,喝茶、喝咖啡,甚至每天要抽掉一包半的香煙, 休息也僅僅是坐在那里閉上眼睛, 高強度的寫作透支了他的身體, 讓他患上了罕見的“CD 病”。又想起了今天剛讀過的丁麗梅的《江南小記》,它的寫作態度就是: 計劃要在六月完成的書,她可以推到七月,七月完不成,還有八月呢。她不會逼著自己,她會在晚上的十點,關了電腦,跟世界說晚安,她說:“善待自己是件不大容易做到的事。”阿乙的寫作態度讓我崇敬甚至景仰,但是,我更欣賞丁麗梅的“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就應該是保重自己的身體, 這樣才能細水長流, 積少成多。就像有人說的“人生就像一串數字,健康是1,如果沒有了這個1,后面有再多0 也都沒有意義”,所以,不得不說,洛克把“體育”放在“德育”和“智育”之前,是很有見地的。他在書中就像一位細心的長者,又像一位貼心的媽媽,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長出一副健康的體魄, 比如讓孩子“多呼吸新鮮空氣”、“經常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比如“飲食要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飲料”,“藥物要少用或者不用”。“衣服不可穿得過暖過緊”、“尤其頭部和腳部要保持涼爽” 等,衣食住行,事無巨細。
洛克先生認為: 每個紳士希望為他的孩子所做的事情,除了留給他們財產之外,還包括德行、智慧、教養和學問,在這四個方面之中,他把德行放在了第一位。他說:“一個人要讓自己受到他人的重視和喜愛,被他人接受和容忍,德行是絕對必須的,沒有了德行,無論是在今生還是來世,都不會幸福。”在書中,他提到的德行主要有“誠實”、“慷慨”、“堅韌”、“有愛心”。
那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形成這些良好的品行呢?洛克先生給了我們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發揮榜樣的力量。他認為:沒有什么比榜樣能更溫和而深刻地滲入人們的內心了, 把你要他們成為什么人或要他們避免成為什么人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 同時就這些榜樣的美或丑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么,這些吸引或是阻止他們去模仿的榜樣所帶來的力量可要比任何說教都大。洛克先生的話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榜樣的選擇和我們的表達也很重要,說到榜樣,其實作為父母自己來說,更應該做孩子的好榜樣,如果你想讓孩子愛上閱讀,你就得每天端起書本;如果你想讓孩子寬容大度,就不能斤斤計較;如果你想讓孩子誠實守信, 就應該“言必信, 行必果”,你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你的影子。其實身教遠比言傳更有效。
除了發揮榜樣的力量之外,洛克先生說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尊重和恥辱的觀念。”
他認為:兒童對于表揚和稱贊是極為敏感的,當受到別人, 尤其是父母與自己所依賴的人的尊重和贊譽時,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快樂。也就是說,假如父親看見子女的行為優秀就給予贊揚,看見子女的行為不好就表現的惱怒和冷淡,同時母親以及孩子身邊的人也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當孩子對這些有感受的時候,各種令人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物就應當始終伴隨在他身邊, 讓他們明白這是由于自己的言行舉止得當與否帶來的必然結果, 要么被尊重, 要么被羞辱。需要注意的是, 在孩子犯錯斥責他們的時候,用語要冷靜嚴肅,不受情緒支配,并且應該背著他人在私下里進行, 但是當孩子應該受到表揚時,就一定要當著別人的面去贊揚,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去維護自己的榮譽。其實,這就是對孩子的積極心理暗示, 也是對孩子的正面引導,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也要把握分寸,以免過猶不及。
相比于品質來說, 洛克先生認為學問是次要的。因為對心智不是那么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就只能會讓他們更加愚蠢,成為更差的人。比如清華學子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 比如云南大學高材生馬加爵殺害舍友事件, 比如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事件,比如知名律師猥褻少女事件,這一樁樁一件件,當事人都有很高的學問,但是他們沒有良好的心智,沒有崇高的德行,反而成為了被人所不齒之人。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德行和教養,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要獲得學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洛克先生雖然沒有強調學問的重要性,但是在“智育”方面,也給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如何教會孩子正確地讀書; 比如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書籍和閱讀方法;比如如何鍛煉孩子的記憶力;比如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他還主張讓孩子廣泛地涉獵,學習點地理常識、鍛煉孩子的文史及算數能力、學習自然哲學,掌握一門技藝、學學記賬等等。
臧克家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一位好友。”讀洛克先生的《教育漫話》,不僅讓我交了一位摯友,還讓我擁有了一位良師,為我答疑,替我解惑。感謝遇見,讓我離更好的自己又近了一步。